Return to search

牛李黨爭的分野 —— 一個政治史的分析

自陳寅恪於40年代提出牛李黨爭的分野說法後,圍繞著陳寅恪觀點引發的種種議論,推動了「牛李黨爭」成為唐史研究中最廣泛、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然而歷經半個世紀以來文史領域研究者對此課題的熱烈討論,中間更伴隨著新資料的出土與運用,新論點的引入與闡發;雖然豐富了研究視野,也衍生出許多新的方向,但不解的是,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卻沒有對「牛李黨爭分野」這個課題建立起某種共識或定論。研究的增多,反使得牛李黨爭的分野觀點,呈現一種全由研究者說了算的情況;牛李黨爭不是來自於牛李黨人間的對立,反而是來自於研究者間的論爭。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因為這些研究多是以陳寅恪觀點而展開,以他的觀點作為研究的基礎,故難以跳脫出陳寅恪的範圍去開發新的論點,但又對陳寅恪觀點繼承不完全,再加上研究者個人主觀意識的不同、史料閱讀的深淺有別、觀感不一,以致形成眾說紛紜的狀況,最後陷入牛李黨爭的死胡同。也就是說,「牛李黨爭」之所以成為「難解之結」,問題並不完全是在事件的本質上,而是因為後人的解讀不同所造成。同樣是解讀牛李黨爭,因著研究者的不同思想、不同身世背景、在不同的情境下演出,便傳遞著不同的文化意涵。
因此要釐清這樣一個混雜情況,整理歷來牛李黨爭分野的各個觀點,作實證的分析是有相當的必要。本文歸納出黨爭中最主要的幾個分野焦點:科舉、門第、仕途、藩鎮,並就這四個部分對牛李黨人做實證考察,以檢驗歷來黨爭的分野觀點對牛李兩黨的劃分有何不足之處。
在這樣一個對牛李黨爭分野假設的實證過程中,必須不斷的與前輩學者的論點對話。因為過去的研究多糾結在要對黨爭尋求出「分野」的限制中,所以本文最後將試著用宏觀的角度,從歷史演變的軌跡、政治結構的變化、行政體系的運作,重新檢視牛李黨爭這個政治事件發生的源頭與脈絡,希望能跳脫出過去研究的糾葛,對黨爭研究提出較具包容性的解釋,以期解開牛李黨爭這個難解之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11530151
Creators歐姍姍, Ou, Shan Sh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