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論複製技術之管制與複製人之身分認定

一九九七年複製羊桃莉之出現,曾引發當時國際社會之震驚,由於不同動物之複製技術相似,人們開始顧慮複製人可能於未來出現,導致現有社會倫理及法治規範受到衝擊。因此,本文研究方向主要有二,其一係探討如何有效管制複製技術之實施,其二則是研究倘若複製人誕生,其法律上之身分關係應如何認定。而研究範圍又可分為三個部分:(一)闡述血緣之意義,並就現行民法婚生制度相關爭議加以介紹;(二)探討複製人引發之宗教、倫理爭議,同時比較國內外相關法規,以尋求合理之管制模式;(三)探討人工生殖下子女之婚生性認定標準,並以此為基礎研究複製人身分如何認定。
  在章節安排上,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及研究方向之介紹,並對論文結構進行概要之說明。第二章分別由生物學及社會學角度,說明血緣關係之認定標準、血緣對於生物行為之影響,以及生物個體間如何辨別血緣關係。同時,本章亦將介紹血緣與社會團體之關係、血緣對於社會行為之影響, 並以我國社會制度作為血緣影響力之檢驗對象。最後,本章就與血緣相關之婚生推定及否認制度予以介紹。第三章先就不孕症與現行人工生殖技術之意義及態樣加以介紹,並闡明相關專業名詞,接著則是介紹近年來熱門之複製技術,其中除了技術原理及操作過程之解釋外,亦將對其發展過程及可能用途予以說明。
  第四章針對宗教及倫理爭議加以探討。在宗教爭議方面,分別從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及伊斯蘭教之觀點,闡述其對於複製人之看法;而在倫理爭議方面則將就醫療倫理、人性尊嚴、家庭倫理以及社會秩序四個方向進行問題整理研究。最後再以我國宗教及倫理觀念來探討複製人之相關問題。第五章先就國際間之複製技術法規進行介紹,並對其管制模式及效果加以比較,再來則針對我國「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規範」、「醫師法」、「醫療法」、「人工生殖法草案」及「人權基本法草案」等法規及法律草案進行檢討,並比較國內外立法例之優缺點。
  第六章先就血統、分娩與婚生推定等傳統婚生性標準之主張,以及人工生殖目的、當事人意願、契約與子女最佳利益等事項加以比較,並歸納人工生殖子女之最佳婚生性依據。之後,基於複製技術與人工生殖技術之相似性,就先前歸納結果析述複製人之身分認定問題。最後則試圖從複製技術之正面意義,探討其作為合法人工生殖技術之可行性。第七章為結論,乃歸納先前各章討論之結果,對我國婚生制度為整合性之闡述,並對複製技術之規範方式及身分認定進行總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6510411
Creators彭英泰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