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能力方法、社會福利支出與平均餘命-臺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 Capability Approach, Social Welfare Spending and Life Expentancy---the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

本文採取Sen的能力方法(capability approach),以平均餘命與學齡兒童就學率為福利的指標,探討臺灣地區1917~1997年間,所得、政府福利支出、教育支出、教育程度與貧窮率對福利的影響。
傳統的福利經濟學以效用來定義福利,所得也是一常常被用來衡量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又稱為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的指標。能力方法以平均餘命為福利指標,並且認為:為了提高人民福利,政府應該重視與人民福祉相關的社會福利政策、教育的普及。雖然這些政策也許不會直接提高一國的所得,但是卻對福利水準有很大的影響。
本文的實證結果印證了Sen的理論。1917~1943年間,在經濟成長慢的環境下,政府的福利與教育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準。Dreze and Sen(1989)稱這樣的過程為「支援型」(support-led)的經濟發展。1951~1997年間,在經濟成長快速的環境下,政府提高福利支出與教育的普及,使我國經歷了「成長型」(growth mediated)的經濟發展。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796
Creators鄧軫元, Teng, Chen-Yu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