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功能模式研究(1967-1983) --一個民生主義觀點的試探

本論文共一冊,全文約七萬餘字,分七章十七節撰述。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為介紹西
方英、美兩國發展社會福利的歷史背景及過程,第三章簡介我國古代發展社會福利的
歷史經驗及民生主義中對社會福利發展的功能觀點。第四章論述社會福利發展的功能
理論及相關研究文獻探討。第五章說明實證研究的變數建構方法與資料來源。第六章
分析研究結果與發現兼建議。第七章結論。
本論本嘗試從文獻中求證社會福利功能模式的假設,再以這種功能模式進一步觀察台
灣發展社會福利如何結合社會結構的變遷趨勢。本文所要了解是:台灣社會福利的發
展是否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變遷?那些部分有反映?那些部分沒有反映?反映的程度又
為何?筆者嘗試從實證的研究,分析1967至1983年計十七年間的縱斷面資料
,來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的重要發現:(1)台灣近廿年來,在人口結構的變遷上,老人人口日愈增加,
兒童人口逐漸滅少(出生率及死亡率降低);在經濟結構的變遷上,農牧漁業人口逐
漸減少,勞工人口逐漸增加(經濟生產型態由農業轉型到工業),而社會福利的發展
,則雙雙反映出人口結構的變遷趨勢與職業結構的分化情形。(2)在過去的政府政
策上,並不將推行社會福利視為是有效遏止犯罪問題發生的有效手段。近年青少年犯
罪問題的日趨嚴重,說明了治標性的防法手段是不太行得通的,若轉求助於青少年福
利政策的推行,未嘗不是一件可行有效的作法。台灣在近廿年發展社會福利的過程中
,較漠視於針對犯罪問題而發的作為。(3)離婚率、都市化、人口流動等社會變遷
現象,皆有助於社會福利的發展,顯示我國社會福利的發展偏重於對社會不穩定人口
現象的反應。(4)有趣的發現:由死亡率、環境污染(落塵量),兒童人口(十四
歲以下)三者的變化,是反映此段時間社會福利發的最佳模式。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6333
Creators吳學銘, WU, XUE-MI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