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

本研究主要探討新聞媒介如何建構過去,二二八事件則為研究案例。所關心的問題有二二八事件在新聞上的集體記憶有哪些?如何分類?它們的變遷情形又如何?研究中所採取的方法,則為文本分析法。
在二二八的媒介記憶中,共計可分為三個階段十七種類型。第一階段為1947年的事件初始期,有合理改革等五種類型、第二階段則為1948年到1983年的社會失憶期,包括了偶發型、共黨叛國型與遺忘型等三種類型。第三階段的眾聲喧嘩期,由1984到2000年,共計有派系鬥爭型等九種類型。十七種類型的分類依據,是依照新聞論述所形成的文化景觀而來,它們先後出現在1947年至今的台灣社會之中,並累積形成四種傷痛記憶的理念型要素,分別是污名、壓抑、故事/戲劇,以及形式化等。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二二八新聞在事件初始、社會失憶期,以及眾聲喧嘩期等三階段的分佈數量有很大的落差。社會失憶期的新聞只有區區數則,這構成了台灣社會中的結構性健忘。而新聞在二二八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了相應的變與不變。不變的部分,如新聞的本質是論述的,故新聞論述實比新聞報導為更適合的描述詞彙。變化者則有大眾傳媒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變遷,從最早的「宣傳者」、到後來的「國家意識型態機器」等,其執行的功能也有凝聚個體於社會、抒解集體情緒,以及文化實踐等不同作用。本文主張以「詮釋社群」的概念來理解新聞事業,以補傳統上「侍從報業」之不足,這是新聞儀式觀點的具體表現。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0289
Creators夏春祥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