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眾傳播媒介反映國人現代性的研究—報紙第三版的內容分析蘇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於明瞭目前台灣社會生活特質是否已趨向現代化發展,同時探討這種發展速度在各層面是否不同;及大眾傳播媒介是否因選擇新聞差異,反應不同的現代性特質。
中央日報、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是本研究藉以探討台灣現代性的傳播媒介,並以這三家報紙民國六十七年全年及六十八年一、二月報紙中第三版的內容為調查分析的對象。因為時間與金錢的限制,僅能就這段期間的所有第三版抽出一五九份,作為研究的調查樣本。三家報紙的第三版包括有新聞報導與專欄,這些資料主要是有關發生於台灣社會的事件與問題。在一個變遷中社會,現代性發生與傳統性的改變,將會顯示著問題與事件,因此,第三版的內容是探討台灣社會,現在階段之社會秩序的一種有用來源。
資料分析過程,以百分比說明現代性與傳統性取向,以凱氏平方說明二者差異,並用列聯系數觀察現代性與其價值指標的關係程度(傳統性亦然)。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社會的生活特質已趨向現代性發展,傳統性特質在減弱中;這種發展在各個社會生活特質層面的程度並不一致;參與、成就與時間觀念的現代性取向較多,而理性及效率之現代性發展仍未顯著;三家報紙中,以中央日報反映現代性最為強烈,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較弱。同時正時間、參與及成就觀念之現代性反映,三家報紙尚能一致;在效率與理性特質卻不甚一致,中央日報的效率反映趨向現代性,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趨向傳統性:理性方面中央日報及聯合報趨向現代性,而中國時報趨向傳統性。
三家報紙因本身之目的與性質的差異,影響了它們對於現代性與傳統性的報導有不同的強調。這可能影響媒介促進現代性發展的協調步驟。又現代化中兩個重要層面「效率」與「理性」的發展仍嫌不夠,媒介似應發揮其增強的功能,以加強它們的發展。
|
2 |
隱私權(亦稱寧居權“Privacy”)與大眾傳播之研究吳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隱私權是一個新的名詞,在英、美稱為Privacy,英文的解釋為:
—The Stato or Condition of being withdrawn from the society ofothers, or form public interest. Seclusion.
—Absence or avoidance of publicity or display.
也就是說包括「從社會或公眾事物中退卻的形勢」、「隱居」與「避免暴露於公眾」的意思。
Privacy譯成中文,很難找出一個完全恰當的名詞,有人翻成隱私權,隱秘就是隱私而不公開的意思,也有人翻成寧居權,寧居就是安寧生活、不受干擾的意思,事實上,究諸Privacy的本意,既含有隱私的意義,也含有寧居的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將這兩個名詞並列,似乎更能表達Privaoy的意義。
為了名詞統一,下文提到的Privacy概以「隱私權」表示,事實上,有些場合可能還是用「寧居權」比較恰當。
隱私權的基礎在於「單獨而不受干擾的權利」(the xight to be Letalone),它是從個人的自由權、財產權、追求幸福等權利中演化出來的,因為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除了參與公共事務與公共生活的部份外,他還應該能夠保有自己的私生活,不受他人干擾。
在英美法律中原來並沒有隱私權(Right of privacy)一詞,至一八九○年,兩位法學家布蘭蒂斯(Louis D.Brandeis)和華倫(Samuel D. Warren)在哈佛大學的「法律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指責黃色新聞侵犯了「個人私生活的神聖界限」後,這項隱私權才真正受到廣泛的承認。
在民主社會裡,人民有「知的權利」(Right to Know),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新聞自由即被擴展到極大的限度;同時,人民也有保護他個人私生活安寧、不受他人干擾的權利,這也就是所謂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由於人民有這兩種不同的基本需要,既要知道更多的事情,又要防止別人知道自己的隱私,如何保持這兩種權利至適當平衡的程度,則是值得詳加研討的問題。
隱私的保有與消息的傳播是互相矛盾的,消息傳播的越廣,則其隱私保有的程度即越小,因此,大眾傳播事業對於隱私權的影響也最大,如果從事大眾傳播工作者,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廣告等,侵犯了一個人的隱私權,其所造成的損害就比其他個人所造成的損害要強烈而深遠得多,大眾傳播工作者實不可不注意及此。
隱私權自一八九○年創始至今,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美國現在雖然多數的州已經承認隱私權,有的州也予立法保護,但也有某些州還沒有正式承認這項權利,只是在別的法律中間接予以保護。
我國在法律上也沒有隱私權這一名詞,可以引用的只是憲法、民法、刑法及其他法律上的有關規定而已。
由於隱私權到目前還沒有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各國法律對於隱私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舉凡與個人的私有權利有關的事務都在討論的範圍之內,如一個人的姓名、肖像、信件等等所牽涉的事務,以及侵入住宅、竊聽談話、破壞契約等所引發的問題,都被認為與隱私權有關,本文由於篇幅所限,所討論的主要是與大眾傳播有關的隱私權部份。
在民主制度下,人民的自由與權利受到積極的保障,隱私權是人格權的一部份,可說是一種基本人權,自應受到合理的保護。目前,我國的法律並沒有隱私權這一名詞,學術研討的領域中「隱私權」也是默默無聞,更沒有關於隱私權的事著,大多數國人對隱私權尚無所知,自未能從法律上尋求保護其個人的這項基本權利。這在自由民主的社會來說,實在是一個缺憾。因此,作者試就隱私權做一整體之介紹與研討,期能使隱私權也在我國引起大家的注意,使人民不失其應享之權利,使大眾傳播工作者更能尊重人民的這項基本人權,這也就是作者寫本文的主要目的所在。
同時,作者還要說明的,隱私權範圍很廣,不是一兩條法律條文所能概括的,有些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在法律上未能予以懲罰,尤其在大眾傳播的領域中更為常見,這些行為雖然在法律上未予懲罰,但是基於大眾傳播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個記者或其他大眾傳播工作者,仍應該有所不為,尊重他人的權利。因此,本文除了就法律的觀點來討論隱私權外,並著重於大眾傳播的社會責任,希望大眾傳播工作者,在處理牽涉到個人隱私權的問題時,除了考慮法的觀點外,並同時注意道德的立場。
|
3 |
大眾傳播媒介對台灣區選舉結果之影響—報紙為洪炎秋助選之效果研究林安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 |
大眾傳播之電影林倖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電視對於農民態度的影響林惠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眾傳播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角色,是近年來學者與政治家所關注的問題。Lerner 一研究□,發現傳播發展,在一個傳統社會邁向現代化中,協助過渡時期的進展。最近,schramm指出在國家發展中,傳播所擔任的重要角色。
在現代化過程中,大眾媒介的重要性在於它們的獨特能力(unique ahility),即能把知識和消息傳給迄今仍未能接觸的大多數人民。但是重要的是,大眾傳播被認為文化轉變的一有力推動者,它能破除傳統人民的孤立之骨殼,把外界引到他們門前。由於它指引人民生活應該如何,大眾傳播被相信有能力刺激他們自己的求改進的慾望。這慾望可能就是邁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之一。
有關變遷(change)和發展(development)的研究多數係相關性的(correlational)。因為要把所必須的試驗條件帶到一個正在發展國家,是件難於辦到的事。在前兩年台灣提供了一個近乎試驗環境的情況,可供觀察大眾傳播對現代化的某些效果。
一九六二年底,實鳥開始有第一個電視台。到一九六三年末。台北市有兩萬戶已有電視機。但是,在離開首都不遠的鄉村,在許多方面鄉間生活仍如二十年前一樣。把電視機裝置在落後的鄉下地區附近,使得人民能來觀看,這樣就可以研究電視對農人的生活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比較他們未看電視前與看電視後的慾求,社會行為和冷漠。便可能指示在一個中國文化環境□電視所能引起的變化。
方法
離木柵國立政治大學乘汽車約十五分鐘時間的深坑鄉的四個村,是這次調查研究的地點。與外界頗為隔閡。居民幾乎以耕田為主;少數還擁有竹園或小茶山。在空閑時,一小部份的農人到附近煤礦工場打雜。居民都講台語。
在電視機未裝置前,一共訪問了二四四人。電視裝在村□農人較方便的農家□。最初,學生訪員每晚都到□開電視機,並教導保管的農人如何使用。以後,平均每三個星期到村□去視察。過有電視機發生毛病,立刻請人修理。電視機每晚都開。電視機放有一年多之後。再作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訪問。這次訪問分為有來看電視的與沒有來看電視的兩組。
問卷所包括的問題都是選擇題。對於農人的回答係依內容分析技巧二分為兩類,凡答案傾於現代化(modoernity)的計一分,傾於傳統的(traditionaliam)計○分。前後兩次的測量都用同樣的問卷與計分辦法。
結果
資料指示,在一個落後而關閉的傳統社會□,教育而非金錢,報紙而非廣播,是兩個能影響人民的因素。在他們觀念□,一個人是否有前途,決定於他「識字」與否。一個「不識字」的農人,他對什麼都表現無知,不敢對生活有何企求,也不敢參與任何社交活動。一句話,他感到無能(impotenoy)。其次,農人看報紙重於廣播,這似乎源於歷史與文化的成份很大。對他們而言。文字是神聖的,不可侵犯的。在民間有一風俗,大人對於小孩拿報紙或其他文字紙張當做衛生紙都禁止的。他們的理由是:「拿報紙去擦屁股,將來就不識字,而做瞎目牛了。」反之,他們對廣播可能認為它主要是娛樂的供給者。
看子十二多月的電視,並未能幫助農人消除他們的無能之感,刺激他們準備多加努力,改善生活,加強信心。其次,也看不出電視能使農人更積極於社會參與,以及提高和延伸他們的關切懷抱。這些主要因素為本研究受制於取樣與觀察的時間。
但是,資料顯示,看電視的農人與不看電視的農人畢竟有些不同。看電視的人需求改進,不看電視的人則否。但是,看電視的人與不看電視的人一樣,未能從電視節目的內容認識到它係求改善的一種刺激,而認為那些節目只是使他們單調生活增樂趣。
關於社會參與,看電視的農人與不看電視的農人並無不同。
最後資料指示,看電視的農人對與自己本身有立即關係的問題。比較具有關切之心,不看電視的人則否。但是,對於涉及與本身關係較為疏遠的事情,看電視的人與不看電視的人沒有差別。這與他們的教育程度有關。
從農民對電視的反應來看,可發現:本研究的三個假設之未能得到全部的印證,有其客觀條件的限制。即現有的電視節目內容絕大部份是娛樂性的,尤其是台語節目。台視的節目,至少其台語部份,似乎不像本研究所設想的大眾媒介那樣含有相當份量的有助於激發改變的「知識與消息」(informative)材料。換句話說,本研究中農民所接受的電視內容也許缺乏一般大眾媒介的「助變」特性;其對農民的功能,也許類似地方戲刮,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新的「逃避」現實生活的出路。國語及英語節目,雖然含有有較多的新聞及教育性的內容,理應能產生一些「助變」作用。但多數農民因語言隔閡,不看此類節目,或者看了但不完全明白,結果大大地限制了他們接受深藏在節目□的親親念和價值標準。不僅如此,農民最喜愛看台語古裝劇,此一類節目的主題思想,大都傾向於保持或強調傳統的本土文化,對農民可能有加強依附傳統而抵抗改變的作用。
其次,農民的反應顯示電視是受歡迎的。這是研究電視效果的一個鼓舞指引。因為如果農民根本就不喜歡這新鮮的傳播媒介。那麼就無可能透過電視去促使農村社會進化。現在農民表示喜歡電視,同時更期望它扮演一個積極性的角色-播映更多的知識與教育節目,提供改進生活環境的途徑和機會,使得他們對將來具有信心。當求改進之心提高時。一個農民就不會再完全地滿足現狀。他要去加倍的努力與奮斗,務使有所成就。如此相激相盪,整個社會因此開始轉變。
無論如何,本研究所得的結果,都必須認為是不完全的(inconolusive)和暫時的(tentative)。這僅是個試探研究(pilot study )。深一層的周密探索仍有必要。
|
6 |
台北市高中學生接觸大眾媒介之研究—三家大報停刊電影廣告對高中學生看電影行為的影響鍾田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根據教育部最近公佈資料:全國(台灣地區)學生近四百萬人,佔總人口數百分之二十七,即每十一個人中約有三名在學學生。可見學生在我國人口結構中的重要性。
為瞭解此一舉足輕重「受播者」(學生)接觸大眾傳播媒介情形,才開始進行與本文有關的研究。又因中央日報等三報在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一日起停刊電影廣告和影劇消息,更使筆者有興趣研究台北巿高中學生看電影行為是否受影響的情形。
因個人時間金錢有限,無法作大規模調查,本文研究範圍僅以台北巿公私立高中學生為對象。內容分為兩部分:
甲、事實部分:
一、研究台北巿高中生接觸報紙、雜誌、小說、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媒介的情形。
二、研究台北巿高中生空閒時,是較多接觸大眾媒介,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三、研究台北巿高中生較多接觸何種大眾媒介及從那一來源獲得較多新聞。
乙、理論部分:
一、研究台北巿中央日報等三大報停刊電影廣告和影劇消息對台北巿高中生看電影行為有無影響。
二、若無影響,進一步研究影響高中生看電影行為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電視對台北巿高中生看電影行為的影響。
|
7 |
我國教育電視之研究洪平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數十年來,由於科學突飛猛進,知識日新月異,尤以人類征服大自然之工具,層出不窮,因此每個人對接受現代教育基本知識之需要亦與日俱增,這也是促使社會公平的基本要素,亦為社會進步的必備條件。
當此迅速進步的時代,如何應用大眾傳播媒介配合知識的擴展,向人民提供現代適切的知識,已成為各國政府、大眾傳播與教育界,亟需運用智慧的挑戰。
知識傳播與教育革新,是我們目前所關切的問題。此方面的問題,有賴於大眾傳播媒介(電視)為之解決,蓋電視是現代的科學發明,其在教育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首就學校教育方面言,利用電視,既可擴大教室的範圍,容納眾多的人,亦可補助學校授課之不足,使學生們在課堂的時間以外,接受更多的補充知識。其次是防止學校教育的落後傾向,尤其偏僻地區的學校,師資缺乏及設備不良,可利用電視,以提高教育的水準。
次就社會教育言,電視具有絕大的補助作用,如能利用電視,可增進民眾之智識,消除民眾之愚昧,這是最好不過的。
美國前任聯邦傳播委員會主席威廉.亨利(William Henry)曾言:「教育電視的主要功能,就是以各種題材,從人類迷人的故事開始,以至於天文學,來做啟發性的服務,消除文化的貧窮,並提高國民的文化水準。」因此在今日世界上,任何一個現代化的國家,無不重視教育電視之發展,而且都列為施政項目之一。教育電視是「人類文化革命的核心」,其所發揮的影響力,足以加速知識傳播的進展,推動教育全面的革新。
根據聯教組織調查的結果,今日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利用廣播電視作為普及教育的工具,尤其在本世紀中,許多大國和新興國家,都在藉重教育電視的力量去提高國民教育水準,以增進其生活,而表現其國家現代化,所以教育電視已有其國際性的重要,而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我國對於教育電視素極重視,因此在開創電視事業之時,即先成立了「國立教育電視臺」,目前鑒於時勢所趨,將由教育部與國防部合力擴建教育電視臺,成立「中華電視臺」,預定於本(六十)年年底開播,我國電視的領空即將出現一嶄新的「第三電視網」,為教育電視事業帶來新希望新紀元。
基此,吾人可知,教育電視的時代業已來臨,有關教育電視的發展已成為舉世矚目,人人關切的問題,「如何利用大眾傳播媒介,以增進人類幸福」之研究已屬當務之急。
我國教育電視已有九年的歷史,目前國內對這方面尚乏完整研究,筆者有鑒於此,乃興起就教育電視目前之情況,面臨之困難與問題,改進與發展之途徑,作一次研究的興趣。筆者深願此次研究心得,能對我國教育電視之發展有所助益。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首就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加以闡述,並提出研究重心。第二章是介紹各國(美、意、英、日)教育電視之發展,並分析其特點,以為擬定我國教育電視發展途徑之參考。第三章介紹我國教育電視目前之概況,並探討其所面臨之困難與問題。第四章探討、分析我國商業電視臺教育節目之表現方式與內容,並加以檢討。第五章介紹我國實施閉路電視教學之概況,並分析其目前之困難與問題。第六章為我國教育電視發展之途徑,首先討論教育電視先進國家成功的因素,其次對我國教育電視之發展,擬定初步建議與計劃,以為政府、電視業、和社會大眾之參考。最後為總結論。
有關我國教育電視資料,實在稀少,而學生智在瓶管,加以時日淺短,固知疏陋之處,必所難免。祈望諸位老師,不吝教正。
至於本文撰寫時間,承蒙徐師鉅昌細心指導,一言片語啟蒙拔塞,詳定章節,所獲良多。又得徐師佳士多方啟發,破迷開悟。王師洪鈞之勗勉。而李師瞻、石師永貴曾就本文「我國教育電視發展之途徑」、「我國商業電視臺之教育節目」加以審閱並就全文提供寶貴的意見。閻師沁恆釋疑解惑,受益匪淺。吳南軒博士、劉家駿、宋乃翰、康代光、林德輝、胡兆揚先生剴切指迷。朱立學長遠自美國寄回資料。至友劉鬆田、莊清泉先生代為謄稿。文化局蔡啟鈐先生、姜竹茹小姐、臺視公司徐剛夫先生、中視公司趙堡小姐提供資料。師恩友誼,無任感激。並於此地,致最誠擎之謝意!
|
8 |
大眾傳播對美國越戰政策之影響楊力明, Yang, L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只一,冊大約八萬字,全文共分十章,現簡述如下:
第一章 大眾傳播在民主社會中之角色,此章共分四節,是敘述大眾傳播的驚人發展
,不人民依靠它們得到各種知識,政府中的決策人士也很重視傳播界所言,在美國之
民主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更大。
第二章 第二次大戰後美國對越政策,共分四節,敘述甘迺迪為何允兵援越,而且因
害怕引起公議,而和西貢政府箝制新聞,造成吳廷琰失去新聞界支持,加速垮台。
第四章 新聞界報導越戰所面臨之困難,共分四節,乃是對新聞界報導一個有限戰爭
及遊擊戰,所面臨的困擾。
第五章 不宣而戰之戰爭,共分八節,是講詹森時代如何的有有計劃介入戰爭而隱瞞
了大眾,造成了信用的裂縫,而且官方的過度樂觀的報導,因春節攻勢而使鷹派幻想
破滅,導致了一九六八年,詹森宣在不再競選連任。
第六章 和談的時代,共分四節,敘述季辛吉的秘密外交及和談所遭受的挫折。尼克
森因國人厭戰而主張越戰越南化。
第七章 新聞界之反叛,共分六節,乃是因歷屆政府對新聞界之埋怨,新聞界開始反
攻,不但醜化了越戰,也醜化了政府,使人民更加不願介入越南。
第八章 水門事件,共分四節,敘述新聞甽發掘了水門案醜聞,及其對越戰之影響。
第九章 巴黎和談及越南淪亡,共分六節,由一九七二停火協定,及秘密轟炸河內及
海防,到巴黎和約之簽訂,以及國會如何以預算案限制福特之權力,終於導致了一九
七五年越南淪亡。
第十章 結論,評論不向人民公開的政策,是無法長期得到支援的。
|
9 |
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 : "新聞調查"個案硏案 = Professionalism at work : the case of "New Probe"張專, 01 January 200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0 |
中共正式與非正式大眾傳播媒介政治社會化功能之比較分析邱淑容, Qiu, Shu-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擬以中共紅旗雜誌和民辦刊物為對象進行內容分析、並加以比較。研究方式有二
:
一、靜態分析─比較二者在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信仰、改革層面上的主張,以
明瞭二者對人民政治社會化功能的異同。
二、動態分析─以紅旗為根據,對鄧小平政權的政策與路線作趨勢分析。
本論文共一冊,九萬字,分六章十五節。
第一章 導論─研究背景之敘述
第二章 研究理論、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說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第四章 敘述研究成果(定量分析)
第五章 敘述研究成果(定質分析)
第六章 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