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訓政時期憲政準備歷程之研究 / A Study of China Constitution Founding

當前國內對於憲政發展的研究,似乎較偏重於行憲後憲法與憲政之演變的探討。對於行憲前,尤其是訓政時期這一階段對立憲所做的努力和嚐試,比較欠缺完整而又客觀的論述。而且一般研究偏向於歷史性敘述為主。這種歷史的研究途徑,對於訓政時期的立憲背景,當時的政治環境、政治文化及來自於不同政治勢力抗爭下所產生的壓力及挑戰,較無法做深入完整的分析。本研究係參考亞蒙(G.A.Almond)的比較政治之功能研究法,并輔以浦薛鳳先生「認識政治因素」之觀點,從政治發展角度,對訓政時期之憲政準備歷程作較完整且具體的研析。兼採歷史法,分析法,比較法及歸納法以進行研究。期望能更深入瞭解中山先生「革命建國三程序」論的精義;並探究訓政時期政黨、議會、大眾傳播媒體、學校、黨政運作等在立憲準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彰顯出訓政時期在我國革命建國及實施民主憲政中的重要性。
本文共分八章,約三十萬字。第一章緒論,分三節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說明軍政、訓政時期憲政準備之基礎,共四節分別說明西方民主憲政理論基礎的發展及西方國家行憲政府的主要型態及我國採行訓政時期的意義。其中所面臨的政治,社會、經濟等結構上劇烈的變動,各種不同政治勢力的衝突,以及體系的調適、結構的整合,衝突的化解等難題,都必須加以解決。而中山先生訓政的主張即是一種直接而有計劃的政治教育、指導和訓練,以培育人民的政治能力,牌其能直接參與政治,奠定民主憲政的基礎,尤其訓政在政治發展上,顯示了穩定政治體系,指導政治變遷導向的重要功能。在本章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立憲的背景與以中山先生思想為主軸的憲政主義的發展。
第三章則在於探討訓政時期的民主憲政學習之基礎,亦分成四節,從政治社會化與政治學習的角度,探討訓政時期政府所推行的三民主義教育及地方自治對於民主憲政基礎之建立的功能;並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當時所推行的各種社會運動,深入瞭解這些基礎的工作,對於憲政準備所作的貢獻。
第四章為訓政時期議會政治與憲政準備工作。分為四節,這一章之重點主要在於從議會政治的發展—即從早期民初之國會、國民會議、國民參政會以至於政治協商會議及最重要之制憲國民大會等之沿革,說明議會在我國立憲準備歷程當中,所發揮的利益匯集、表達,政治溝通、人才甄補及政策產出等之功能。
第五章訓政時期政治溝通與憲政準備工作。在本章主要在於說明西方政黨政治的理論及中山先生政黨政治觀念的演變。其次,則論及訓政時期主要之政黨、政綱及主張,再則論及訓政時期政黨政治由黨治確立至黨爭趨緩以至於黨派合作,終至憲法制定階段之發展歷程,並分別論述各黨派對憲法制定所持之主張,以其中之爭議,並從政治溝通之角度說明政黨政治在憲政準備歷程當中所發揮之功能。
第六章則論及大眾傳播媒體與憲政意見的整合。第一節從中國國民黨的新聞政策及對媒體的管制,及在野媒體的回應說明。第二節則論述抗戰前媒體對於當時訓政體制及憲法草案的批評與論爭;第三節之重點在於抗戰期間對於能否實行民主憲政的論戰,並對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的憲草修正案及憲政實施協進會所提出的三十二項意見,在憲政準備歷程中的項獻提出說明。第四節探討抗戰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及傳播媒體對於憲政議題的傾向,及其對制憲國民大會的影響。
第七章是在探討訓政時期的黨政關係與憲政準備工作。共分五節,分別論述國民政府初創時期的黨政結構與黨政關係,及訓政時期黨政運作關係與立憲過程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期瞭解訓政時期「以黨治國、以黨訓政」的特殊黨政關係型態,對於憲政準備工作之功能及影響。並及這種型態對於政治穩定所發揮的功能。
第八章為結論。就本研究之結果,提出訓政在我國建國程序中之經驗模式,及本文研究之心得。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91NCCV9002012
Creators王孟平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