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1
  • 26
  • 5
  • Tagged with
  • 31
  • 31
  • 10
  • 9
  • 8
  • 7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The 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EFL Conversation Classroom in Commerc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呂素卿, Lu Su-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合作學習對商職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成效及商職學生對合作學習應用在英語會話課的看法。研究對象為商職二年級兩班學生共八十名,其中一班為實驗組41人,授以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小組遊戲競賽法(TGT), 及共同學習法(LT)三種合作學習法;另一班為控制組39人,授以傳統授課法。兩組所使用的教材相同,由研究者安排教學活動並親自授課。教學實驗為期一個學期。資料蒐集方式包括兩次學期成就測驗為前、後測,問卷調查表、及訪談。資料分析方式為量化的描述性統計及質化的內容分析法。歸納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在後測表現上明顯優於控制組學生,且達到統計的顯著差異。 二.從個別子項目來看,實驗組學生在文法項目與控制組學生相較下,並未有顯著差異外,其餘項目表現明顯高於控制組學生。 三.由問卷及訪談來看,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人際關係、及減輕學習焦慮均有助益。 四.針對合作學習應用在本研究中所發現的一些缺點和困難,提出討論以求因應策略。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教學上涵義的探討,及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commerc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erms of English oral performance, learning attitude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owering of anxiety in speaking English. There were totally 80 student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ught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one semester with the methods of 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 (STAD), Teams-Games-Tournaments (TGT), Learning Together (LT).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in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from oral tasks, score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questionnaire, and student interview to achieve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ensured by combin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nte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helped significantly to enhance the commerc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oral performance , learning attitude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owering of anxiety in speaking English. Besides, the problem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at emerged in students' responses and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was stated in the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be integrated into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 in Taiwan.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FL teaching were proposed.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ere recommended.
2

財務報表不實表達之防制-以公司治理與刑事責任為中心

陳文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定時編製、查核及揭露會計資訊」是促進現代經濟有效率運作的重要制度之一,現代社會設計了種種機制,希望使「定時編製、查核及揭露會計資訊」這個制度可以順利發揮原先預設的功能,例如利用國家公權力強制營利事業提供財務會計資訊,並制訂財務報表編製規範。另外,在公司法制上安排各項制度,要求經營階層提供及時、允當表達的財務報表給不參與經營的外部人。最後,針對財務報表不實表達課予刑事責任,以警示財務報表編製者不要輕易違反財務報表編製的規範。 財務報表不實表達是指財務報表所記載的內容,與實際存在的事實不符,或不按「一般公認會計準則」編製。以編製者主觀要件為故意或過失為標準作分類,可分為財務報表舞弊(故意)及錯誤(過失)。基於故意所發生之財務報表不實表達,造成的傷害極大,而且較難於事前發現而予以防範,因此法律制度特別針對這種不法行為課予刑事責任,並依照對個人、社會利益傷害的大小,分別於《商業會計法》與《證券交易法》訂定不同刑度的刑事處罰。本文探討的焦點集中於因故意而發生之財務報表不實表達。 公司之經營階層負責編製財務報表,傳遞財務會計資訊予外部人,該外部人包括不參與經營之出資者及債權人。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基於人性自利之前提,公司之經營階層在編製財務報表時,並不必然會提供及時、允當的財務會計資訊,而可能透過編製不實表達的財務報表,謀取不正當之利益。公司治理之研究範圍,即在討論如何合理及有效的控制經營階層之管理權限,促使經營階層為公司全體利益努力,降低經營階層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公司利益的可能性。《證券交易法》於民國95(2006)年1月經過大幅度的修正後,正式引進獨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及審計委員會(Audit Committee)制度。其中,審計委員會均由獨立董事擔任,其獨立性與監督能力均較先前之監察人制度提高許多。另外,審計委員會可參與財會主管、稽核主管及查核會計師之選任。此項制度上之變革對於公司的正當經營與財務報表的允當表達應有相當的助益。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範,《商業會計法》第71條「財務報表不實登載罪」與《證券交易法》第174條第1項第5款「財務報告虛偽記載罪」是針對不實財務報表編製者之刑事處罰規定。《證券交易法》第174條第1項第5款「財務報告虛偽記載罪」相對於《商業會計法》第71條「財務報表不實登載罪」,屬於法條競合的特別關係。《刑法》第215條「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相對於《商業會計法》及《證券交易法》之財務報表不實表達,屬於同一類犯罪之基本類型,基於法安定性之考量,同一類型犯罪之犯罪構成要件的規範與解釋上,《刑法》、《商業會計法》與《證券交易法》三者之間應有相當之一致性。因此,本章擬以《證券交易法》第174條第1項第5款「財務報告虛偽記載罪」為中心,說明財務報表不實表達之犯罪構成要件,旁及說明《刑法》215條「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及《商業會計法》第71條「財務報表不實登載罪」之犯罪構成要件。 回顧民國93(2004)年6月爆發的博達弊案,93(2004)年第一季的財務報表明明記載尚有銀行現金約新台幣六十三億,最後卻無聲無息的消失,就是一件典型財務報表不實表達的案例。本文擬以博達這個實際案例作為探討的主要對象。蓋博達事件之舞弊方式與財務報表不實表達有密切的關係,應可多方面展現財務報表不實表達的不同樣態,同時亦可瞭解我國刑事法律體系對於財務報表不實表達的適用狀況。
3

探索演講比賽的挑戰與收穫─以一所台灣的高中為例 / Exploring the challenges and personal growth from speech contests : a case of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黃毓培, Huang, Yu-P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從台灣高中生的觀點探討準備英語演講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其相關對策以及個人成長收穫。本研究採取質性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兩位有不同語言程度的台灣高一學生。分析資料由多重管道蒐集,包含與學生的半結構式訪談,練習時的觀察記錄以及其他相關文件,最後經由對比原始資料得出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兩位研究對象所面臨的挑戰可分成四大類,分別為單句內的問題、跨句間的問題、口語表達與演說焦慮,其中又以口語表達與演說焦慮為兩大首要挑戰。以語言焦慮而言,焦慮的確對口說有負面影響,然而,它也能對於學習者的表現有正面的影響,如能促使學習者更認真面對比賽。此外,焦慮程度也與語言熟練度有關,擁有較高語言程度的學習者傾向擁有較低程度的焦慮。以口語表達的挑戰而言,兩位學習者所面臨的挑戰皆是與非語言方面的困難,例如站姿、手勢、聲音與面部表情等。此外,學生的個人收穫分別如下所列:(一) 開拓眼界的經驗;(二) 成就感;(三) 其他同儕的認同感;(四)自我實現。研究者根據這些發現,提出相關教學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以期對未來有興趣參與英語演講的師生更多建設性的研究貢獻。 /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what challenges would be confronted, how those challenges were dealt with and what personal growth reap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for an English speech contes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employed in this case study. Two first-yea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were invited to be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multiple sources, includ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observations of each practice, and other related artifacts. Data were analyzed by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llenges the two participants faced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the intra-sentence level challenges, inter-sentence level challenges, oral delivery and anxiety. Among these challenges, the top two challenges they faced were anxiety and oral delivery. In terms of language anxiety, anxiety did have debilitating effects on speaking; however, it can also have some facilitating influence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such as compelling the participant to face the contest more seriously. Also, the degrees of anxiety have to do with language proficiency. Learners with higher proficiency tended to have lower degree of anxiety. As for the challenges in oral delivery, what the two participants faced is associated with other non-linguistic aspects of speaking, such as posture, gesture, and voice and facial expression. In addition, the personal growth gained from such experience can be listed as below: (a) horizons-broadening experience, (b) a sense of achievement, (c) a sense of recognition from his peers, and (d) a sense of self-actualiz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It is hoped more insights could be offered to both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aking part in English speech contests.
4

日華禮貌表達習慣與教學應用 / The difference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politeness custom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光井祐介, Mitsui, Yusuk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學習者往往對目的語中某些與自己母語不同的表達習慣和方式,感到不解與困惑,而在使用目的語進行表達時,又常常會不自覺地套用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結果常造成溝通或學習上的障礙。筆者剛到臺灣時就常親生感受其似的困擾。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及對外華語教學事業的發展,以及近年來,國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引進,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筆者認為該重視的是要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進行描寫和說明,同時必須不斷地給學習者刺激並激發其學習上的成就感。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學者除了必須熟悉聽說讀寫等教學法之外,也須瞭解學習者的環境背景、心理形態、以及因華語與其母語之間的差異而易導致的各方面錯誤傾向等。 本論文主要參考前人探討日語與華語在稱呼、寒暄問候、感謝、道歉以及委婉表達等研究成果作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之上補充筆者在臺灣親身經驗過的觀察及分析探討日華表達習慣之差異,以作為對日華語教學參考之用。分析探討的主要內容分為以下幾部分:(一)日華禮貌概念及文化分析;(二)日華稱呼的對比;(三)日華寒暄問候對比;(四)日華感謝及道歉方式對比;(五)日華委婉表達;(六)針對日本學生譁語教學上的應用。藉此研究,我們將分析比較現今華語及日語中,華人和日本人對禮貌表達的看法和差異及如何活用在華語文教學。 本文研究日華語禮貌表達習慣之共性及差異性,並探討造成日華語溝通障礙的原因。筆者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以中國大陸學者的著作為主,而華人之間的表達習慣依其所區域仍存在著些許差異,因此在此方面筆者輔以本身在臺灣的生活經驗與觀察對照。 期待研究成果可以應用在對日華語教學上,以便提供華語教師相關建議,協助華語教師瞭解其日籍學生,並促進日籍華語學習者瞭解華人文化,以助其成功掌握華語禮貌策略與在交際中的應用。
5

自尊、內外控、控制歷程與生氣表達之關係

許靜怡, Xu, Ji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盛氣是個體遭遇到引發生氣的刺激後,經過個體的感受、認知處理,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情緒的連續性歷程。本研究以「雙重控制歷程—生氣反應/表達」模式,嘗試說明個體因應生氣引發事件時所採取的控制歷程,對於生氣的反應/表達方有所影響。 根據對於「控制」一概念的探討,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控制行為有不同的目標向度,因此在預備研究的第一階段,以晤談法訪問政大心理系28名學生,搜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個人」、「人際」、「社會政治」三個向度中,可能遭遇到的生氣引發事件,並與李瑞玲(民82)之研究得到的「大學生生氣前置情境」合併整理,得到個人事件8項、人際關係30項、社會政治事件18項。 預備研究的第二階段,以政大二、三四年級學生共112人為樣本,將第一階段預備研究所得的生氣引發刺激事件作量化分析,找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到、又很令人生氣的事件情境,再以因素分析加以分類,結果得到「個人與人際事件」與「社會政治事件」兩大生氣引發事件向度,篩選出15個個人與人際事件、16個社會政治事件作為正式研究的生氣引發刺激。此外,第二階段的預備研究並根據Rothbaum、Weisz and Snyder(1982)提出的「雙重控制歷程」,編製成「雙重控制歷程量表」,正式研究中並再度分析此量表,也得到良好的內部一致性,驗證了「初級控制歷程」與「次級控制歷程」為兩種獨立的控制機制。 正式研究以政大學生409人為樣本,除了驗證本研究的「雙重控制歷程—生氣反應/表達模式」,也探索「自尊」與「內外控」兩項人格因素對控制歷程、生氣表達的影響。結果「雙重控制歷程—生氣反應/表達模式」中,「次級控制歷程會導致向內表達生氣」的假設獲得了印證。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人格因素對於個體因應事件時的控制歷程及生氣表達均有強烈的影響,其中對於控制歷程的影響是直接,對於生氣表達方式則可能是透過控制歷程而間接影響。另一方面,個體遭遇的事件性質也會影響個體採用不同的控制歷程、生氣表達方式:就個人與人記關係而言,個體雖然傾向採用初級控制歷程改變外在環境,卻會控制住生氣或向內表達生氣;在面臨社會政治事件當時,個體較傾向向外表達生氣,在事後才努力進行初級控制歷程。高自尊者在面臨個人與人際事件時,傾向採用初級控制歷程、向內表達生氣;但在社會政治情境中,雖亦採用初級控制歷程,卻向外表達生氣。低自尊者在因應兩類事件時,均採用次級控制歷程、向內表達生氣。內控者採用的控制歷程與生氣表現方式與高自尊者類似;外控者雖傾向次級控制歷程、向內生氣,卻仍可能向外生氣。本文的討論部分對這些現象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釋。 本研究的另一項發現是:憂鬱的形成原因與個體採用次級控制歷程來因應事件有關,而非因為向內生氣所致,向內生氣與憂鬱可能同是「次級控制歷程」的產物。低自尊與外控性格亦與憂鬱有關。
6

政府機關辦理採購人員適當行為決策之研究-以「花博『花價風暴』」為例 / A study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decision making in procurement process- the case of flower prices in the flower expo

郭素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機關每年編列龐大的預算執行公共政策,大部分的政策依賴機關辦理採購以執行公務預算,而政府採購亦以編列預算為前提要件。採購招標案,廠商投標著眼於成本利潤,機關則著重預算執行,採購預算的編列為採購案的主軸,舖陳整個採購案的執行與體現。採購程序自預算的編列、底價的訂定、決標單價的調整、變更契約,乃至多次流廢標後預算的調整,皆涉價格判斷。 政府採購行為不僅是法律問題,作為推動政策之手段,為有效執行預算,採購人員必須全面瞭解採購法規,廣泛運用行政裁量及判斷,具備思考力。採購人員專業規範於政府採購法,指出辦理採購人員於不違反政府採購法規定範圍,得基於公共利益、採購效益或專業判斷之考量,為適當之採購決定。縱觀採購案件辦理程序,實務上,大部分重要階段之採購工作由業務需求單位辦理,且大多未具備採購專業知能,這與政府採購法賦予採購人員專業認定之設計精神有違。 本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辦理「新生高架橋改建工程」引爆2010國際花卉博覽會舉辦前,外界所稱「花價風暴」之採購案例為單一研究個案,探討研究個案為何這是個「說不清楚的新生高」?為何單純採購瑕疵與缺失案件以不符比例原則的向上、向外擴散延燒不止時,仍為外界認定是個「說不清楚的『花價風暴』」?當臺北市政府相關人員無法清楚釐清原因時,似乎引出整起「花價風暴」問題的真正意義在於一開始的預算編列程序有探討的必要。 個案資料採取多重資料蒐集來源與理論之三角檢定法,資料蒐集的方法為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依據政府採購法與展望理論觀點,檢驗理論與個案實證資料之差距,提出可能的解釋,歸納出個案行為特徵,提煉出採購法理性制度、法規所沒有考慮到的行為變數,藉以提出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臺北市政府無法在花價風暴中,第一時間說出合理的價格差異,主要原因是採購預算的編列欠缺堅實的準據,所以不易把握花價問題的癥結所在,使得臺北市政府陷入本末倒置、以果為因、似是而非的邏輯困境,以致回應不力,造成花價問題惡性循環不已,在外在環境虎視耽耽的不利環境下,雙雙引爆,形成花風暴,橫掃整個花博,政府採購行為在事件中遍體麟傷。歸究原因在採購人員缺乏採購需求的辨識與確認的能力,無價格形成的確認能力,亦無資訊蒐集的能力,採購專業的表達能力也待加強。
7

以使用者音樂聆聽記錄於音樂歌單推薦之研究 / Learning user music listening logs for music playlist recommendation

楊淳堯, Yang, Chun 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音樂歌單是由一組多首不同元素、風格的音樂所組成的,它包含了編輯者的個人品味以及因應主題、目的性產生而成。我們可以透過樂曲的律動、節奏、歌曲的主題精神,進而編輯一個相應契合的系列歌曲。當今的音樂收聽市場主要是在網路串流平台上進行隨時、隨地的聆聽,主要的平台有Spotify、Apple Music 以及KKBOX。各家業者不單只是提供使用者歌曲的搜索、單曲的聆聽,更提供訂閱專業歌單編輯者的歌單訂閱服務,甚至是讓一般的使用者參與歌單自訂編輯的過程。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使用者的聆聽習慣去介紹平台上豐富的音樂資源是個很大的挑戰。上述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推薦,而當前的音樂推薦研究大多是在對使用者進行相關歌曲的推薦,鮮少能進一步在更抽象層次上的歌單上進行推薦。這邊我們就此一推薦應用提供嵌入式向量表示法學習模型,在有著使用者、歌曲、歌單的異質性社交網路上,對使用者進行歌單的推薦。為了能有效的學習出歌單推薦的模型,我們更將使用者、歌單和歌曲的異質性圖形重組成二分圖(bipartite graph), 並在此圖形的邊上賦予不等的權重,此一權重是基於使用者隱式反饋獲得的。接著再透過隨機漫步(random walk),根據邊上的權值進行路徑的抽樣選取,最後再將路徑上經過的節點進行嵌入式向量表示法的學習。我們使用歐幾里德距離計算各節點表示法的鄰近關係,再將與使用者較為相關的歌單推薦給使用者。實驗驗證的部分,我們蒐集KKBOX 兩年份的資料進行模型訓練並進行推薦,並將推薦的結果與使用者所喜愛的歌單進行準確度(Precision)評估, 結果證實所得到的推薦效果較一般熱門歌單的推薦來的好,且為更具個人化的歌單推薦。 / Music playlist is crafted with a series of songs, in which the playlist creator has controlled over the vibe, tempo, theme, and all the ebbs and flows that come within the playlist. To provide a personalization service to users and discover suitable playlists among lots of data, we need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is goal. In this paper, we modify a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method for learn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playlist of songs, and then use the representation for recommending playlists to users. While there have been some well-known methods that can model the preference between users and songs, little has been done in the literature to recommend music playlists. In light of this, we apply DeepWalk, LINE and HPE to a user-song-playlist network. To better encode the network structure, we separate user, song, and playlist nodes into two different sets, which are grouped by the user and playlist set and song as the other one. In the bipartite graph, the user and playlist node are connected to their joint songs. By adopting random walks on the constructed graph, we can embed users and playlists via the common inform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Therefore, users can discover their favorite playlists through the learned representations. After the embedding process, we then use the learned representations to perform playlist recommendation task.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a real-world dataset showed that these embedding methods have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popularity baseline. In addition, the embedding method learns the informative representations and brings out th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 results.
8

自尊、武斷、同理心與生氣表達的關係

鐘敏菁, ZHONG,MIN-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下列的關系: 1、「特質生氣」、生氣表達是否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2、「特質生氣」和生氣表達有何關系? 3、自尊與「特質生氣」、生氣表達有何關係? 4、武斷與「特質生氣」、生氣表達有何關係? 5、同理心與「特質生氣」、生氣表達有何關係? 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四所大學,共843 名學生為對象。研究工具包括(1)特質生氣 量表,(2)生氣表達量表,(3)自我概念量表,(4)武斷短題、量表,(5) 人際反應指標。研究中主要使的統計方法為: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Schef- fe 研究結果如下: 1、性別在「特質生氣」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2、性別在生氣表達程度上:就外顯生氣、控制分量表而言,男女呈顯著差異,男生 在外顯生氣上得分較高,女生在控制上得分較高。就內隱生氣而言,沒有顯著差異。 3、「特質生氣」與生氣表達呈顯著相關:「特質生氣」與內隱生氣、外顯生氣、控 制分量表是極顯著相關。 4、自尊與「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呈顯著相關:除個人勝任感與外顯生氣呈不顯著 相關外,與其餘各分量表皆呈極顯著相關。 5、武斷與「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呈顯著相關:武斷與「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各 分量表皆呈極顯著正相關。 6、同理心與「特質生氣」、生氣表達有顯著相關:「幻想力」與控制分量表呈不顯 著相「身心憂急」與控制分量表呈極顯著負相關;「觀點取替」與控制分量表呈極顯 著正相關;「同情關懷」與控制分量表呈極顯著正相關。
9

航運業損益衡量與表達之研究

胡清山, HU, GING-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會計是對經濟資訊的認定,衡量與溝通的程序,其功能在提供有關經濟個體之財務資 訊,以便使用人藉此資訊在各種行動方案中作審慎的判斷與決策,此項定義強調會計 活動本身僅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現代企業的經營,莫不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就有關營運之收益與成本的衡量與認 定過程詳加研究,藉「成本與收益配合原則」及「收益實現原則」之引用,我們即可 決定一期間之損益。 臺灣地區經濟發展係以對外貿易為導向,不論進口工業原料或輸出農工產品,依據海 關統計資料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係經由海洋運輸,由此可見海運事業發展對臺灣地 區進出口貿易影響之大,欲使對外貿易順利發展,運輸管道不受制於人,我國確實需 要發展自有的運輸船隊,而龐大船隊的建立與長存,必須以合理的利潤為基礎,亦惟 有「透過會計,加強管理。」,詳細計算航運收益與成本,才能獲得確實的財務資訊 ,提供作為發展航運業決策的重要參考。 由於航運收益與成本金額均非常龐大,對於財務報表日航行中貨運的損益認定方法不 同,財務報表結果便會有重大差異,本文就航運界是否可採航程百分比法承認收益, 亦探討其可行性。 本論文共一冊,六萬餘字,分為六章二十三節。
10

中國人親子間情感性行為的溯源與變遷--從嬰幼兒依附行為到成年 / The origin and change of affectionate behaviors between Chinese parent and children - from attachment behavior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o adults

張嘉真, Cuang, Chia-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獻探討中首先針對依附理論的文獻加以回顧。指出嬰兒的依附行為,具有確保嬰兒生命安全的作用。三種不同的依附型態,是嬰兒適應不同環境所形成的不同結果。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中西方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將分別導致親子間情感的疏離與親密。 在本論文中,則將依附行為視為個人生命中最初始的情感性行為,研究者進人家庭場域中,觀察親子的互動。並進一步探討,隨著生命成長,教養環境的改變,兒童如何去適應如此的改變。另外,藉由清末民初的傳記分析,探討中國傳統的情感表達方式。最後,綜合上述,編纂問卷,以了解當今大專生及大學生如何表達親子間的情感。 研究發現,嬰兒多自我焦點情緒的表現。親子間多肌膚之親。到了幼兒期,親子間仍保有表達性情感的特徵。因為父母認為孩子還不懂事,所以父母也不刻意於角色的扮演,因而容許自己與幼兒做某種程度的自我表現,如親親摟摟的示愛。在同時,幼兒也將透過社會化的歷程漸漸學會感受他人焦點情緒,進而壓抑自我焦點情緒的流露。傳統中國人的情感表達多訴諸工具性行為,委婉的傳遞愛的訊息。個人的恥感,促使個體少於自我表現,包括情感的直接表達,藉此降低個人的獨立性,以建立互相依賴的關係。而當今的成年子女對父母仍保存工具性愛情的特徵,且少於情感的直接表達,在態度上對此則保留持平。 /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nfants show much ego-focused emotions. Parent and infants touch each other closely. In the young children stage, parent and children have the characters of expressive love. Because parent thought that young children did not know much, parent did not have to play the social roles. At the same time, young children would learn the ability to feel other-focused emotions. Other-focused emotions may inhibit the expressing of ego-focused emotions.Now, young adults in Taiwan have the characters of instrumental love to thier parent. They seldomly show expressive love. Their attitude about expressive love is closely average.

Page generated in 0.02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