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

「國文」是本國語文、本國文學與本國文化的總稱,為奠定國民基本語文能力,培養人文素養,涵詠精神品德的最主要學科。影響國文教育的因素很多,其中居於核心者為課程標準,因課程標準為教學之最高領導原則,它明確規定各學科的教學目標、課時分配、教材大綱及實施方法,課程標準的更動將直接影響國文教學的面貌。其次是國文教科書,因為教科書是課程理念轉化為師生具體教學經驗的主要連結,而中學國文教科書係以文選型的編輯型態為主軸,選文的變化為影響教科書內容的主要關鍵。當我們想探究高中國文教育之歷史演變,釐清國文教育應興應革的問題時,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都是不容忽略的研究議題。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歸納、比較、內容分析、統計等方法,以遷臺後(1952-2004年)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為研究主體,參酌清末新學制國文設科後到民國卅七年之課程標準、遷臺前國文審定本教科書,並以大陸高中語文課程、教科書、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教科書為參照對象,藉以呈現臺灣高中國文課程與教科書半世紀以來之演進歷史,並評論其利弊得失,以作為今後高中國文教育興革之取法及借鏡。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研究之必要性與意義;其次確定研究對象與範圍,對論述之主體加以說明,並限定論述範圍;接著整理前人研究成果,指陳其不足之處;而後說明研究方法,並以本文侷限及有待開發之主題,期待更多學者投入課程與教材之研究。
第二章為「統編本時代課程標準之發展」,首先分析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制定之時代背景,以掌握課程標準與時代間的互動關係;其次就課程標準中之課程目標、範文選材原則加以梳理,觀察其不同時期之變化;而後評論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所呈現的現象與衍生的相關問題。
第三章為「統編本選文之面貌」,本章以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修訂為分節點,歷述民國四十二年(1953)、五十二年(1963)、六十年(1961)、六十四年(1975)、七十三年(1984)、八十三年(1994)五個階段之高中國文課本編寫概況與選文面貌,梳理國文課本選文之演進史,並評述統編本選文所呈現之現象與利弊得失。
第四章為「現行課程標準與審定本選文面貌」,首先說明現行(1995年公佈)高中國文課程標準之內容與變化,對課程標準修訂之背景與特色加以梳理;其次整理教科書開放後一綱多本編寫架構和選文變化的共同點;而後再分述三民版、東大阪、南一版、翰林版、康熙版、龍騰版等六家版本之編寫概況與選文特色;最後對現行課程標準與一綱多本所衍生的問題加以探討。
第五章為「新修訂之高中國文暫行課程綱要」,第一節就暫行課綱制定之背景加以說明,第二節則就暫行課綱的內容,包括課程目標、選材原則與選修課程之規定加以解讀,第三節則對暫行課綱所引發爭議,提出評論與建議事項。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分就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編選提出建言。課程綱要部分呼籲回歸國文教育的本質,課綱制定時應求周延與民主,並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重視課程的研究。教科書編選方面,希望選文應具有典範性,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具體而微的文學史系統,並期盼教科書編纂與業者能開發有效的編寫設計,提供適時的修訂。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9120091
Creators蘇雅莉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