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司馬遷與儒、道思想之關係───以《史記》為討論中心

摘 要

  司馬遷思想指歸,自東漢班彪、班固父子非其「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後,歷代以來引發了諸多討論,不論是贊成或是反對的學者們,都想為司馬遷的學術思想找到一個定位點。本文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嘗試著從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入手。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在政治上,由秦火之後的楚漢分裂進入大一統的漢家王朝;治術上則由秦代的法家政治轉為漢初的黃老政治,進而來到武帝的「外儒內法」;經濟上,休養生息七十年的富庶民生轉為平準、均輸的與民爭利;學術上,黃老盛行的景象在竇太后死後迅速反轉成儒術獨尊,這些急速變動的因素都對司馬遷產生衝擊;在思想淵源上,司馬遷承襲了世代史官的家族傳統,也深受父親思想教育的影響,以及從師友相益,個人行歷上得到多方的啟沃。本文即是從這樣的路徑上去探求司馬遷與儒、道思想的關係。
  司馬遷時代的道家,即是黃老思想,司馬遷對於黃老思想的了解非常透徹。黃老的政治哲學,強調「無為因循」,司馬遷曾給予高度讚揚,並以為這種治術是呂后、文帝時代仁德政治的基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並不以黃老的「無為」政治為其理想政治的終極目標,而是將「無為」視為實現仁德政治的過渡階段,並且以此來譏諷武帝多欲政治之失。司馬遷視漢初的「無為」政治是應時代所需之下的恰當產物,這正是符合黃老「時變」的精神。司馬遷對黃老治術的肯定,在於「時變」,而這個「時變」,也是司馬遷運用在人生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觀念。黃老思想中「貴柔守雌」、「因時而動」的人生哲學,深受司馬遷的肯定,在《史記》中我們看見司馬遷將這個思想闡發的非常徹底,他並且以這套思想做為他處世哲學的基礎,藉此來品評歷史人物榮辱成敗之因,以及避禍保身之道。司馬遷的黃老思想應是深受司馬談的影響,然而他與父親不同的地方是,父親把黃老視為是最高治術,而司馬遷卻將黃老視為是處世哲學的良方。
  司馬遷時代的儒學,已非孔子儒學原貌,而是摻雜各家思想後的雜家式儒學。司馬遷處於這個時代,其儒學必有這個時代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寫《史記》,是站在一個捍衛原始儒學為出發點的角度,來與當代變質的漢儒相對抗。司馬遷在《史記》中極力宏揚孔子的學術與理想,闡述《六藝》之義理與功用,其目的就是要實現孔子的王道政治,而這種仁德政治,才是司馬遷終極的政治主張。他自言《史記》是要紹繼《春秋》,因此《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太夫、善善惡惡的精神,就是《史記》的精神。我們可以說,《史記》就是司馬遷「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太史公自序〉),而依歸於儒家思想的「一家之言」。
  《史記》是一部論治之書,司馬遷以儒家思想做為政治理想,以道家思想做為處世哲學,論治國大道則尊儒,談個人禍福則行道;儒為體,道為用;儒不黜道,道不黜儒,才是司馬遷對儒、道思想真切的態度。班固站在他所處的東漢學術環境來譏評《史記》「論大道先黃老而後《六經》」的說法,於今日觀之,是頗值得商榷的。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912014
Creators鄧金城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