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毛澤東形象之建構

黃淑嫆, Huang, Shu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毛澤東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後的第一位最高領導人,自他崛起以至逝世為止,被建構出的形象若說沒有任何變化,那是匪夷所思的事。本論文以創作於1929年的目前所知最早論及毛澤東形象的小說為起始,以1976年毛澤東逝世這一事件為終點,從版畫、油畫、年畫、宣傳畫、雕像、像章、郵票等圖像,以及小說、民歌、中共黨史編纂學等與毛澤東相關的媒體,較全面地探討他於這段時期的公眾形象。 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隨著毛澤東權力的擴張、整風的進行以及國共關係的變化等,毛澤東被形塑成可與蔣介石相抗衡的新領袖人物,而其「救星」形象也使傳統對神靈的崇拜轉移到了毛澤東和其領導的黨身上,使毛澤東像代替了農村家庭中供奉的神像。1949年以後,中共傾國家之力,逐步建構起一套關於毛澤東的新信仰體系,最終並演化成文革時期的造神運動。在這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稱號、形容詞被冠冕在毛澤東身上,他的形象逐漸被加載了更為繁雜的政治符號,並以各種物化的樣貌展現在眾人面前。
2

後現代主義浪潮下之解烏托邦小說《莫斯科二O四二》

施秋吟, SHIH,CHIU-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烏托邦體裁文學的創作自托瑪斯•摩爾(Thomas More)時代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在這一漫長的進程中,由於受到不同社會文化思潮影響,使得烏托邦文學呈現多元的面貌。二十世紀前半葉,烏托邦文學中發展出反烏托邦與解烏托邦形式的小說,例如:薩米爾欽(Е.И. Замятин)的《我們》(Мы)、赫胥黎(A.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與歐威爾(G. Orwell)的《一九八四》(1984)。二十世紀後半葉,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烏托邦文學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風格。前蘇聯第三波流亡作家沃伊諾維奇(В.Н. Войнович)於一九八六年完成的解烏托邦小說《莫斯科二O四二》(Москва 2042),無論是體裁、語言以及文本中的個人崇拜神話結構,皆表現出濃厚的後現代主義徵候。本論文將以沃伊諾維奇的《莫斯科二O四二》為例,分析後現代主義浪潮下解烏托邦小說的特點。 關鍵詞:後現代主義、烏托邦文學、烏托邦、反烏托邦、解烏托邦、個人崇拜神話、狂歡化、戲擬

Page generated in 0.01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