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齊梁詠物賦研究李嘉玲, LI, JIA-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賦與詩、詞、曲,同為中國文學的瑰寶,也都擅一代的勝場。就辭賦演進的軌跡來看
,宏闊樸茂是兩漢主要的特色,爰及南朝,尤其齊梁之際,形式美與藝術美的刻意營
求,使得辭賦峰迥路轉,而開啟新局。又齊梁賦作中,以詠物篇什為主流,於是筆者
乃取齊梁詠物賦為題,探討在當時多姿采的文風下,詠物辭賦展現如何風貌,又為後
來的詠物天地及辭賦歷程,開創怎般的堂廡。
文獻方面,本文以嚴可均所輯的全齊文、全梁文為主,復旁搜齊梁史料和藝文類聚等
類書,校勘補佚。此外,多番參考中日學者在賦學、文學批評、創作理論等研究著作
、期刊。
研究方法方面,首先由基本材料的了解著手,稽鉤內容,分析結構,以為論述的基礎
。其次掌握齊梁的創作背景,由時代環境契入詠物賦的脈絡,分見其內涵特質及藝術
成就。
研究內容方面,本文共分六章來討論。一、緒論:先就詠物賦的含義作個界定,次則
敘寫研究動機與重點,期為本文確立範疇和標的。二、齊梁詠物賦的創作背景:分就
政治、社會、文學趨勢數端介紹,以使詠物賦有完整的面目。三、四兩章,針對齊梁
詠物賦的內涵精神及藝術表現,作深入的分析,以見內質與外在的風貌。五、齊梁詠
物賦的價值:綜述歸納其在賦學上、文學上的特殊成就。六、結論:再就後人的批評
,予以一公平允當的評斷。
經由本文探討結果,不僅對齊梁文壇有個更明確的認識,而且當時詠物創作的最高成
就,還開創了別具風韻的辭賦堂廡,建立詠物文學的藝術新貌。
|
2 |
鮑照辭賦研究 / A Study of Fu of Bau Zau陳芳汶, Chen, Fa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鮑照為「元嘉三大家」之一,在南朝柔靡文風彌漫整個文壇之際,鮑照「頗自振拔」,能夠上接漢魏,獨具俊逸風骨。以辭賦的表現而言,鮑照可以說是晉宋之際到齊梁的過渡人物。鮑照現存辭賦有十篇,大體分之,可分為抒情賦及詠物賦兩大類。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南朝時代背景及辭賦在南朝的發展概況;第二章「鮑照評傳」探討鮑照籍貫、家世及生卒年,並簡介鮑照辭賦以外的其他作品;第三、四章將鮑照十篇賦作分兩類作內容及形式上之詳細分析;第五章則舉其辭賦之最大特色,作綜合分析;第六章則總結前述各章之重點,確定鮑照辭賦之價值,並略述其對後世文人之影響。
|
3 |
南朝到初唐邊塞詩中時空結構之研究楊士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前代的邊塞文學中,南朝邊塞詩的發展是相當引人注目的,因為邊塞詩的質與量在這個時代都得到高度的提升,王文進先生從博士論文《荊壅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開始,即致力於南朝邊塞詩的「正名」活動,其研究將近年學界對邊塞詩的研究推向另一個嶄新的領域,開展出新的論述主題。筆者在其研究基礎之上,大膽地將南朝到初唐的邊塞詩劃歸為同一整體的研究,且抽繹出「時空結構」此一主題來貫串此時期邊塞詩的主要內涵。原因在於,空間的轉換即是邊塞詩產生的本質,在空間的轉換之下,複雜的時間變化往往伴隨其中,造成了詩人感官上的突兀和情感的觸動,進而引導出一連串的回應與行動。筆者於本文中乃汲取學界近年相關且豐富的研究成果,嘗試以多層次的思考面向充實於邊塞詩的研究,期以「時空」作為南朝到初唐邊塞詩的研究起點,呈顯出南朝到初唐邊塞詩獨特的「時空結構」,並以此分析南朝到初唐詩人創作邊塞詩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模式,從而連結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精神,為南朝到初唐邊塞詩作一論述和詮釋。
|
4 |
南朝文學集團詩賦書寫策略之考察 / A study on the writing-tactic of shih and fu of the literati group on South-Dynasty祁立峰, Chi, Li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南朝文學集團詩賦書寫策略之考察」為題,旨在於以「南朝文學集團」為考察的對象,以「詩賦」為考察的兩種主要文類,以「書寫策略」為考察的切入點,運用傳統的文本分析,結合新興的文學理論與視角,進行作品、作者、讀者、文學理論等全面性的考察。
「南朝文學」在文學史評價中呈現劇烈的起伏,一方面後代作家以其為模擬的對象,肯定美學價值,但也得到「餖飣」、「輕艷」或「流於光景」等負面評價;至於南朝的「文學集團」領袖與成員的「同題共作」、「應詔」、「贈酬」等作品,更常被視為千篇一律、了無新意。也因此,本文也特別重視這些於貴遊活動時的同題共作、或遊戲酬和的詩賦作品,希望藉由更細膩的閱讀與歸納,給予其新的意義與論述。
「詩」與「賦」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文類中,最具文學色彩的兩種文類。曹丕《典論‧論文》說「詩賦欲麗」,很明確地將「詩賦」與其他文類區分開來。本文選擇「詩」與「賦」作為討論主軸,而以文序、書簡、銘箋等作為輔助,也正是考量文學性這個條件。如果更廣義來說,「詩」與「賦」不僅具有文類的意義,它們也表述文學態度、風格與傾向。「詩」表示了端莊雅正,「賦」指向了鋪排藻飾;「詩」代表「復古」,「賦」傾向「新變」。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中國文學史也就處於「詩化」與「賦化」的拉鋸。
「書寫策略」是一個較廣義的概念,它既用來指稱作者的創作心態與策略,也能拿來說一篇作品的修辭、語言策略。為了避免概念失焦,本文將書寫策略的討論聚焦於三個面向,分別是「內容設定」、「形式選擇」、「風格(論)生成」。創作者如何設定一篇作品的「內容」(題目、題材、典故、語言素材)?如何選擇適合承載的「形式」(詩、賦或是其他文類)?以及作品如何呈現「風格」、而「風格」與「風格論」又是如何被觀察、進而被建構?這背後都有所策略性的運用。從內容,我們發現這些同題材作品內在的差異;從形式,我們發現「詩」、「賦」這兩種文類的邊界、功能以及滑動、拉鋸的痕跡;從風格,我們發現「風格論」本身被建構、被想像的後設可能。
「文學集團」是研究南北朝時期文學的重要考察對象,只是過去從此概念著手的研究成果並不多;「書寫策略」是文學研究常被運用的概念,只是定義太過廣泛。本文一方面期望能將「書寫策略」作為實際的考察方法,二方面則希望給予「文學集團」這個特殊而被忽略的現象——更多的關注與論述。這就是本論文誕生的原因。
|
Page generated in 0.01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