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原住民大專中輟生學習模式之研究:南澳鄉碧候部落為例 / A Research on Learning Pattern of Aboriginal College Dropouts:

吉渥絲˙拉娃, Ciwas.La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輟,一直是近年來被廣為討論的議題,特別是在台灣屬於少數民族的原住民,其就學的學生常因為許多不利的因素,造成其學業成就低落。因而原民學生中輟率,和漢人比較起來,比率較偏高。在台灣,礙於我國對義務教育的定義,對於原住民大專學生中輟的研究更是有限,並且多以如何促使原住民學生融入學校體制中的學習問題為主。類似的研究總是試圖引導原住民學生回歸教育主軸,因此筆者欲尋部落中與學習相關的生長過程,企圖追尋學生在部落中的學習價值、動機、內涵與教育體制所認定的學習兩者間落差為何。 / 部落學習的環境中,包括家庭教育、同儕學習、部落環境、社會環境。然而部落傳統學習方式下,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及偏好,卻在一般研究其教育環節中隱而未現。筆者欲藉此論文看見以家庭教育、部落教育為主的中輟生生活面貌,企圖了解部落學習的樣貌。而這樣的學習是無法用簡單的因果導向為論文內容,因此本文切入角度十分多元由部落經濟、家庭教育、同儕關係、傳統文化學習、宗教信仰等面向述及,欲意探究碧候村原住民中輟生的輟學因素。本研究以歸因理論為架構,以質性研究為取向,採用半結構性訪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探討碧候部落原住民中輟生對自己輟學的歸因歷程。 / 並認為傳統學習與學校學習的落差,來自教科書內容,而其中隱而未現的是主流價值觀替代部落中實用導向的學習價值,教材中並早已決定何未有價值的知識,這與原住民從小生活價值學習取向相異甚鉅。以及學校同儕間與部落生長環境不同的人際互動,部落孩子的直言,與戲謔遊戲卻常引發學校體系師生對立情況,部落所慣於展示的群體力量,被看成是擾亂學校風紀挑戰師長權威的矩動。部落裡,以實用性為主的學習學習動機不同於漢人社會教科書所教導的取向,並且從小對自然理解、對生活需求的認知都是來自部落智慧而非書本式的課外讀物,自然而然對閱讀並不感到興趣。而這一切都是在做中學,並非像教科書先給予我們預防性的知識,這都是與部落學習差異處。 / 部落與補習班的距離,以及家中所可以提供的資源性,甚至部落的師資再再都展現部落學生在面對城鄉差距間學生的弱勢出外就讀後,人際相處模式或課業教與學的不同,所需獨立面對、承擔,甚至改變的各種習慣都是需要長時間調適的,並不若外界想像的容易,而這些弱勢還層遞著原住民世世代代對gaga生活規範的價值觀,何謂人生的價值,因此才造就中輟。 / 沒有祭典的部落,gaga的概念由傳統價值觀濡化基督宗教價值觀,例如,男女關係的保守,以及努力遵守gaga的人可以通過彩虹橋(今為基督教天堂),使得他們不想汲汲營營於書中的智慧,反而以遵守傳統規範為生活要點。這是源於過去歷史故事的集體記憶。而過去對人生的價值觀是人雖勤勞工作,但究竟不是主宰,一切耕耘的成果猶待神的賜予,所以在盡本份後,認為人事盡矣,其他的就只有期待神的裁判了。對部落社會和宇宙觀的典範都需遵守,尤其是兩性間更有嚴格的行為準則,對這些典範和準則如有違犯,也就是迫害整個群體的制序,違害全體安全,因此遵守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準則,是其重要價值觀念所在。 / 這樣種種的價值觀,都是與社會大眾價值觀不同的。因此如何看見部落價值與主流價值的不同,進而幫助原住民學生可以肯定自己生活環境中,所賦予的價值觀,並在主流社會中自信的成長,是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筆者並企圖理清原住民之所以是原住民,不單單是因為血緣,更重要的是代代相傳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來自家庭、同儕及部落。本篇論文所寄望的是幫助學校師長,連結原住民中輟原因的起源,進而看見多元文化的世界觀。 / 本研究已中輟學生訪談為主,也嘗試經由訪談部落學生的老師、家長和同學,以及部落中的耆老,企圖聯結受訪者對孩子的成敗歸因與中輟生的自我歸因之間的關係,以大致推論碧候部落原住民學生中途輟學的原因。研究的結果將可供關心原住民學童教育之家長、學校老師及教育單位參考。 / Over the past years, a lot of discussions have specially targeted on aboriginal dropouts. Because of many unfavorable factors, aboriginal students hav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s. Compared with Han students, they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drop out of school. However, few papers focus on aboriginal college dropouts. Such essays simply argue how to resolve their learning problems and call them back to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system. I think otherwise. In their tribes, aboriginal students are cultivated and affected by its surroundings and its norms. They are influential but invisib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hat matters for aboriginal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genealogy but also the value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working on my paper, I aim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at aboriginal students learn from their tribes and learning models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My thesis takes dropouts of Pi-hou Tribe as an example and investigates such factors as tribal economy, family education, peer relationship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raditions learning. My study builds upon attribution theory, orients towar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adopts semi structu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so as to explore Pi-hou-Tribe case. Finally, this paper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ose who are concerned with aboriginal dropouts in view of schooling education an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studies on related issues.
2

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研究 / Aboriginal Self-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policy in canada

鄒岱妮, Tsou, Dain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企圖回答四個問題,分別是: 1. 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的主體:原住民的認同、定義、類別、法定地位為何? 2. 原住民自治體制與自治體制下的政府關係為何? 3. 加拿大原住民的教育政策為何?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的關係為何? 4. 原住民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關係為何? 根據這四個問題,來進行章節的鋪陳: 第一章為政策的主體,加拿大原住民的定義,本論文嘗試從政治層次與憲法層次來討論加拿大民的地位、類別、位階與認同;並簡述加拿大原住民的教育概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加拿大原住民的定義,不是來自文化、生態的因素,而是因為歷史與政治背景使然,1982年的加拿大憲法,正式承認了北美印地安人、梅蒂斯人與因紐特人為加拿大原住民,並且承認原住民的「現有權利」(existing rights),讓加拿大原住民成為有別於為加拿大其他「少數族裔」人口的一個「顯著的社會」(distinctive society),但是憲法的承認緊接而來的不是嚴謹的識別工作,所以關於身份問題,還有許多爭議,旋而未決。 第二章對第二章主要討論加拿大原住民自治的發展與規劃,並以尼斯加自治政府、努納弗特自治領地與梅蒂斯墾殖地議會等有土地基礎的原住民自治政府為例,來討論加拿大原住民自治的實踐。加拿大原住民自治政策的發展以及自治體制的規劃非常分歧,沒有辦法用統一的原則來描述。這種多元發展的現象來自於多元分歧的背景因素,有歷史上的民族關係,有身份識別的因素、有政府管轄權的爭議、原住民的人口、居住與地理特性、也有原住民的偏好與政府的協商底線規範。 第三章討論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的演進與趨勢。筆者在這一章試圖以較宏觀的角度來檢視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的發展,可以從政策制訂的背景、政策論辯的參與者、以及關鍵議題三個方向,來找出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的政策發展脈絡與階段特色。關於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的演進,約可以分為1996年的「RCAP報告書」為界,筆者將1996年之前的原住民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同化教育(1867-1967)時期、整合政策、多元文化教育與印地安教育(1967-1982)時期、原住民教育的肇端(1982-1988)以及自治體制下的原住民教育(1988-1996)。第二節的重點則在於詳細討論1996年加拿大皇家原住民委員會(RCAP)原住民報告書關於原住民教育所提出來的建議與政策規劃。皇家原住民委員會關於原住民的報告書,宣告了加拿大政府與原住民之間新的關係的開展。筆者結合Frank Abele的觀點,發現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有下列趨勢: 1. 在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層級上,逐漸由地方、省的層次上升到與國家對等的自治層次然而,原住民教育在國家層次所獲得的關注與討論並未如省的層次來得熱烈。 2. 在論述模式上,逐漸由同化論述模式轉向原住民自治的權利基礎與責任之模式,與公共政策論述之模式。 3. 在原住民教育的對象上,逐漸由部分「印地安人」(有身份的印地安人),轉向集體單位、泛稱性的原住民,乃至不同族裔屬性的原住民族。 4. 在原住民教育的層級上,關注的焦點逐漸由初等、中等教育轉向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企圖以一種整體性(holistic)的觀點與策略來解決原住民教育問題。 5. 在教育目的上,從對同化教育的的反抗,到以文化純續為目的,發展至更積極的觀點,企圖透過教育,來彌補其與主流社會的落差、強化原住民的文化活力與創意,進一步培養自治的人才,可以說是一種以自治為目的(education for self-government)的教育政策。 6. 原住民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關係,遠較Frank Abele所指稱的要複雜,原住民教育政策在理念上,曾採借多元文化主義關於人性尊嚴、人權與平等權的概念,但是在國家政策的場域,卻出現相互扞格、衝突的情形。 7. 在教育系統上,原住民歷經了由聯邦政府主導的「同化-隔離」系統、到進入與主流族群教育體系的「整合系統」、到目前要求與主流族群分立、由原住民主控教育內容、評鑑標準以及行政事務的「獨立系統」。 第四章是針對自治體制下的原住民教育,所做的案例分析。我們舉尼斯加自治政府的社學校委員會以及努納弗特自治領地的官方語言教育計畫為例,說明不同的自治政府體制、規模與民族屬性下的教育政策規劃。 第五章針對下列四個議題,討論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面臨的挑戰: 1. 身份定義問題:自治的構成原速與教育政策的主體問題。 2. 管轄權議題:自治管轄權、教育管轄權、與教育實務之間的關係。 3. 理論基礎的衝突: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主義的爭論。 4. 實務問題:原住民團體的需求差異與經費來源的問題 在結論部分,我們對本文重點作一個回顧,並根據自治體系的政府關係、自治與原住民教育、自治設計與教育系統的開放性提出筆者的看法與建議,分列如下: 1. 台灣應重新省思「Nation to Nation」的實質關係,務實面對自治議題。 2. 觀察加拿大原住民自治與教育政策,不能忽略多元文化主義、多元文化教育與原住民主義、原住民教育的衝突現象。 3. 台灣應著手進行符合社會現實,務實、開放、有效的自治規劃與教育規劃,而非理論的空談或國外政策的仿效。

Page generat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