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我國收養認可制度

劉介中, Liu, Jie 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二節。第一節說明本文研究之動機及方法。收養認可制度,在外國已行之有年 ,於我國則屬首創,無論法規之內容或實務的運作均有其典型特例,本文即從解釋論 的觀點,以司法實務為範疇,研究收養認可之實體及程序法規函令、學說、解釋,期 臻解釋至當,符合收養之思潮。第二節則說明收養行為因國家監督主義介入,而有不 同之立法例,有採宣告制者、有採收養--認可制者,玆以德、日之法制略作比較研 究,並說明收養行為已由法律行為演變為裁定行為,作為本文以下論述之基礎。 第二章 我國收養認可在收養行為中之地位 本文分三節。第一節契約--認可併存說的困境。首先介紹通說,我國通說係採收養 契約--認可併存說,但依此說,在解釋上不論認收養認可係成立要件或生效要件, 實質要件或形式要件,均有難以說明認可在收養契約中地位之苦,且收養契約與國家 監督介入之認可在收養目的上矛盾,二者殊不相容,認可標準無由形成,正因如此, 導致於收養認可制度在實務上的無能,保護養子女利益之功能,績效不彰。從而對契 約--認可雙軌制之妥當性提出質疑。第二節突破困境的思考,說明對收養契約(合 意)概念的重新檢討,並對民法之收養無效或得撤銷原因重新解釋,以打破契約-- 認可雙軌制的迷思,並進而在第三節提出收養認可程序概念,毅然採認可程序單一制 。 第三章 收養認可之基準 本章係從橫面觀察收養認可,亦即法院在實體上須何種要件,始準予認可。分為二節 。第一節消極要件,即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五項第一款之情形,必須收養不具備 此等要件始得予認可。第二節積極要件,法文雖在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五項第二 、三款以負面方式規定,但究其實則係法院所應積極審酌成立養親關係之適格性,必 具備此等要件始應認可。 第四章 收養認可程序的性質與審理 本章系從縱面分析收養認可制度,亦即如何進行怍養認可程序,此為本文重點所在。 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收養認可程序之性質。收養認可程序屬非訟事件、形成事件、聲 請程序,並指出收養認可程序之典型性。第二節收養認可程序之審理手續,介紹收養 認可審理的動態細節,始自管轄、當事人、經過調查、裁定、確定等等,終於抗告準 再審。第三節涉外及大陸人民收養認可事件,則介紹二種特殊收養認可案件。 第五章 結論 總結上述本文主張之我國現行收養認可制度,並對現行實務作法,分司法行政與司法 審判二部分,加以整理、歸納出具備建議,作為本論文之結論。
2

情罪平允的法律世界--以清代「威逼人致死」案件為中心

莊以馨, Chuang,Yi-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中國的司法活動,以「情罪平允」為最終追求的目標,本文希望能夠透過實際的規範與案例資料,詳析清代中國中央司法機關處斷模式的建立與運行。清代中國的司法處斷模式存在各種研究的可能,包括如何運用並解釋律例、依法判決的程度如何、規範與實踐之間的落差有多大……等,此外,從地方到中央,亦有不同層次的法律實踐模式。本文將觀察焦點集中在中央司法機關的法律論述上,透過具體的「威逼人致死」類型案件,進入眾生喧嘩的清代法律世界。 綜論之,本文所欲解明的問題有三: 一、「威逼人致死」律例規範宗旨及其變動趨向各是如何? 二、如何達到「情罪平允」的目標?能否歸納出有標準可循的清代中國斷案模式?其中,「法」的作用有多大? 三、「情罪平允」所展現的法律世界面貌為何? 而本文的內容即依循這三個問題漸次開展鋪述,文分五章。首先掌握清朝威逼人致死案件的動態法律規範,並利用《刑案匯覽》、《刑案匯覽續編》、《刑案匯覽三編》系列案例集中,歸屬於「威逼人致死」門的五百多件案件,整理出中央司法機關在法律實踐中展現的說理方式,嘗試析出清代中央司法審判機關處理「威逼人致死」案件的原則,以及判斷個案處斷是否平允的標準。 此外,本文從「情罪平允」之終極目標與「引斷允協」的用法要求出發,歸納出清代中國的斷案模式,並在案件中發現兩者之間的衝突與調和。在清代中國的斷案模式裡,能夠兼顧「情罪平允」與「引斷允協」的判決,係最為理想的處斷結果,但一旦兩者間存在不可避免的衝突與扞挌時,「情罪平允」作為處斷的最高目標,優先性從而凸顯出來,而在法律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一套傳統中國式的調和方式。 透過「情罪平允」和「引斷允協」衝突與調和的過程,可以重新檢視清代中國司法中援法定罪、依法判決現象的更深層意義。從形式上看,清代中國對於「威逼人致死」案件的處理,均符合援法定罪、斷罪需引律令的規範。但細究實質的內容則可發現,在考量情罪平允之處斷結果的前提下,引斷未必能夠允協,面對這個現象,必須設法釐清的是,情罪之間的均衡與否應該如何判斷?既然在斷案模式中,可以捨棄最切合之法條,以求遷就妥適的刑罰結果,那麼,無可否認的是,個案處斷的結果,不可能只受到法律的限制與影響,必然有法律之上的更上位規範,在斷案過程中發揮功能。 申言之,司法官員對於定罪量刑的決定,係立基於律例的基礎架構上,運用人情、禮、道德、天理天道等漸層式的整體規範概念,不斷地對於刑罰的妥適性加以評判而來,傳統中國的斷案模式,在這樣的脈絡下,融合「法」與禮、情理、道德,做出符合形式上之用法要求並兼顧實質妥當性的判決。 最後,重新檢視傳統中國對於「法」的定位可知,斷案模式中對於引斷允協的用法要求,主要立基在君王對於審斷官員裁量權力的積極控制,用意在於「治理」、而不是「依法、尊法」。從斷案模式去看,講究用「法」,終極目標在「刑」;同樣地,在傳統中國的思想脈絡中講「法」,核心意義在「刑」。法律發揮的功能在於刑罰的懲治,用法的重點指向刑罰結果的妥適與否,情罪平允的法律世界由此誕生。 整體而言,本文從「威逼人致死」律例的規範出發,分析了該類案件,釐清清代中國的斷案模式,從而討論「情罪平允」目標在法律實踐中的最高地位,最終試論情罪平允法律世界中的法律觀與秩序觀。然而,對於清代的法律世界,本文只是一種嘗試性的重建,同時受限於篇幅與討論焦點,不得不將關注的法律意見集中在清代中央司法機關,而無餘力探究地方州縣衙門斷案模式的真實情況。傳統中國法律世界的全貌層次複雜而遼闊,本文只是小小的起點,更能綜觀全局的理論與論證開展,仍待日後進一步的深思研究。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