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1
  • 1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辛亥革命期的日本對中外交政策─以政治體系干涉為中心─ / The Japanese diplomacy to China in the 1911 revolution : Around interference with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陳冠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大轉折點,革命推翻清朝,終結中國數千年來的皇帝專制政治體系,並樹立民主共和制的中華民國。然而革命爆發之時,世界列強於中國各自領有勢力範圍,也因此列強態度與革命走向息息相關,其中尤以日本及英國為最。   日本於1895年甲午戰爭後便積極在中國擴展勢力,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後取得俄國在南滿洲利權,再透過1910年的「第二次日俄協約」確立日本在南滿洲的「特殊權益」。辛亥革命爆發後,日本即確立「解決滿洲問題」、「在中國建立優勢地位」兩個對中基本政策,並且在袁世凱掌控朝廷大權後,日本便積極拉攏他,企圖以援助袁氏為條件來說服他以「君主立憲體制」收拾革命局勢,延續清朝在中國的政治體系。於此同時,日本也透過外交途徑尋求其盟友英國對實現中國君主立憲體制的支持。   相較於日本對中國「君主立憲體制」的固執,英國更期盼的是一個完整而穩定的中國,以保護其貿易利益,另一方面,袁世凱則冀望藉由革命登上中國權力頂點。在袁‧英關係逐漸靠攏之下,始終執著於「君主立憲體制」的日本漸漸失去了對革命局勢的外交主導權,就結局來看,日本對中國的政治體系干涉政策,實為其在辛亥革命外交中失敗的主因。   本文以政體干涉為主要觀點,重新比較、分析日本、英國、袁世凱三者在辛亥革命期,針對中國政治體系所進行外交角力的過程,來探究日本固執於君主立憲體制的具體原因。
2

清末民初憲政思想之演進

朱中和, ZHU, ZHONG-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部一冊,共計十六萬字,分五章十三節。 本文主旨在探討中國自光緒二十四年至民國五年間(即公元一八九八年∼一九一六年 ),有關憲政之思想,及有關該思想的演化進步的情形。 首章為緒論,就本文的研究範圍,相關的概念先作界定,並就研究方法及架構作一說 明,以為底下各章的準備。 第二章由清末憲政思想的源起,即萌芽及茁長論起,此為清末民初憲攻思想的第一階 段。此後憲政思想即發展為兩股不同的憲政救國論,一股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 君主立憲論,另一股乃是以 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共和立憲論。前者主張改革,後者主 張革命,此為本章第二及第三節所論述。 第三章探討君主立憲思想的演進過程,由第一節興起的原因背景論起,進而在第二節 說明此股思想的主張內容,亦即其成熟時期的思想。第三節說明思想成熟後所採取的 具體措施。第四節探討該股思想在高潮後的衰退現象。即以興趣-成熟-具體化-衰 退的階段論,為研究架構。 第四章探討共和立憲思想的演進過程,亦以興起-成熟-具體化-受阻的階段論為架 構。第一節說明興起的原因背景。第二節探討思想的主張內容,即成熟後之思想。第 三節探討此股思想所形成的具體措施,第四節採討該股思想所受的阻礙,以致不能順 利實行的現象。 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所論,期能對清末民初這段期間,憲政思想的演進方向與 模式,以社會變遷與政治發展的理論,作一明確的歸類,以作為理想憲政演進的參考 。並指出較理想的憲政演進型態。

Page generated in 0.0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