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 study of Kang Youwei's (1859-1927) Guang yizhou shuangji /Lau, Chak-kwong. January 2000 (has links)
Thesis (M. Phil.)--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244-262).
|
2 |
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為中心 / The Formation of "Equality" Concept in Modern China(1895-1915)─Based on Kang You-wei, Yan Fu and Zhang Tai-yan邱偉雲, Chiu, Wei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灝先生曾指出中國近代思想具有一個轉型期。在這轉型期中,傳統概念資源在新時代命題下受到挑戰,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一個萬國之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畫中國的位置,因此在中國要回應內在取向危機與外在列強的挑戰下,便啟動了思想轉型的旅程,上述這段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過程,即稱之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平等」觀念作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戮力追求的新價值,自然也經歷了這段思想轉型的過程;在轉型過程中隨著張灝先生所指出中國近代思想之普遍主義/特殊主義雙層建構現象,「平等」論述也呈現出普遍性平等與特殊性平等觀的雙重展演。本文即是欲從轉型時代的角度出發,觀察「平等」觀念從傳統發展至現代的過程中,如何在普遍性上成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於理想上的永恆追求;又如何在特殊性上滿足不同行動者於現實層面的生命–政治目的。追尋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在轉型時代中的發展,以及平等觀念如何回應中國近代三大兩歧命題:傳統/現代、理想/現實、政界/家界的矛盾與拉扯,即為本文之主要研究目的與論述核心所在。
本文在研究範圍上,主要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平等」論述為主,而旁及中國近代其他知識分子的平等觀,以及與平等觀念發展相伴共生的其他相關近代論述。而在研究方法上,則採用綜合的觀念史研究法,一方面觀察宏觀面向的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史發展及其類型結構,一方面觀察微觀部分的論者個體「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與「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 Act)的平等論述內在動機;而上述兼顧宏觀與微觀的綜合觀念史研究法,則必須透過數位人文技術(Digital Humanities)的協助才能達到研究方法循環,故本文研究即由綜合的觀念史研究法與數位人文研究法合作完成。而在研究結果上,本文分析了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平等觀後,提出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發展,依序有啟蒙平等、救亡平等、革命平等的歷時性發展特徵;以及三人皆各自代表了國學近代化下的儒家平等、道家平等、佛家平等觀之觀念類型。並在描繪出三人平等觀的特殊性後,更進一步地勾勒出三人平等觀的普遍性意義,即僅追求政界平等而不論家界秩序,呈現出一種有別於五四時期激進式三綱平等訴求的漸進式平等觀念形態,本文認為漸進式平等即是晚清平等觀念最為特殊之展演。
在本文研究貢獻上,則是對以往學者大都認為西方觀念一入中國,就立即挑戰了三綱,而呈現出三綱同時瓦解的主張進行商榷。本文認為以往學者忽略了晚清時期有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戮力於緩解家界倫常的平等革命而不贊成家界平等,這一行動群體的存在是前輩學者較為忽略的部份。因此本文透過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勾勒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中僅追求政界革命而反對家界革命一派的主張,並動態刻劃這個群體與主張三綱平等的無政府主義者之對詰過程,豐富清末民初歷史研究的厚度,即為本文之研究貢獻。
而在康有為以儒學本土資源完成啟蒙平等觀的建構、嚴復從道學出發建構救亡平等觀,以及章太炎從佛學會通革命平等觀的行動過程中,也標示了一個晚清階段國學再造的特殊意義,即: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意圖透過會通傳統本土資源與西方觀念,以追求啟蒙、救亡、革命目的下,也順勢促成了中國傳統國學的近代化發展。而中國近代平等觀念中所呈現出的國學近代化色彩僅為一個面向,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乃是透過對於整個傳統國學觀念系統內涵的轉置,來強化國學與西方文明之間的對話能力,並完成國學從傳統邁入現代的再造歷程。故將來可從「國學近代化」的角度出發,觀察各種本土觀念如何透過與西學會通,完成中國近代思想觀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過程,藉此更整全地掌握中國近代思想轉型之樣態,此即本文具有借鑑性之理論意義與推廣前景所在。
|
3 |
清末民初憲政思想之演進朱中和, ZHU, ZHONG-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部一冊,共計十六萬字,分五章十三節。
本文主旨在探討中國自光緒二十四年至民國五年間(即公元一八九八年∼一九一六年
),有關憲政之思想,及有關該思想的演化進步的情形。
首章為緒論,就本文的研究範圍,相關的概念先作界定,並就研究方法及架構作一說
明,以為底下各章的準備。
第二章由清末憲政思想的源起,即萌芽及茁長論起,此為清末民初憲攻思想的第一階
段。此後憲政思想即發展為兩股不同的憲政救國論,一股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
君主立憲論,另一股乃是以 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共和立憲論。前者主張改革,後者主
張革命,此為本章第二及第三節所論述。
第三章探討君主立憲思想的演進過程,由第一節興起的原因背景論起,進而在第二節
說明此股思想的主張內容,亦即其成熟時期的思想。第三節說明思想成熟後所採取的
具體措施。第四節探討該股思想在高潮後的衰退現象。即以興趣-成熟-具體化-衰
退的階段論,為研究架構。
第四章探討共和立憲思想的演進過程,亦以興起-成熟-具體化-受阻的階段論為架
構。第一節說明興起的原因背景。第二節探討思想的主張內容,即成熟後之思想。第
三節探討此股思想所形成的具體措施,第四節採討該股思想所受的阻礙,以致不能順
利實行的現象。
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所論,期能對清末民初這段期間,憲政思想的演進方向與
模式,以社會變遷與政治發展的理論,作一明確的歸類,以作為理想憲政演進的參考
。並指出較理想的憲政演進型態。
|
Page generated in 0.01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