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鴻章與琉球問題(1877-1882)端木琳, Duan, Mu-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琉球問題為中心,探究李鴻章這個中國近代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在這次外
交事件中扮演何種角色。內容分五章,共約七萬五千字。
第一章追溯中日琉以往的關係,並引出琉球問題的序曲--台灣問題。
第二章敘述琉球問題的發生以及中日之間對此問題的交涉經過及結果。
第三章由李鴻章對日本、琉球的認知及他所認為妥善的處理方式窺其意識型態及其衡
量、裁斷的標準。
第四章探討身兼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之外交職權如何?以明瞭他的意見在外
交決策中的地位。
第五章結論--在知識上:李鴻章對日本、琉球的認識不夠充份,但比諸時人是有過之
而無不及;在外交行政上;李鴻章是一個與議者、執行者而非決策者。
|
2 |
蔣廷黻對中國近代史之研究及其貢獻張彗中, Zhang, Hui-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蔣廷黻對中國近代史之研究及其貢獻」,全文分六章十七節,約
十萬字。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與依據。
第二章為「蔣廷黻的生平」,分「家世與早年」、「求學時期」、「治學時期」、「
論政、從政時期」四節,陳述蔣氏多采多姿的一生。
第三章為「蔣廷黻的重要史學著述」,介紹蔣氏「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琦
善與鴉片戰爭」、「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從順治到咸豐)」及「中國近代史」四本
著述的出版與內容概要。
第四章為「蔣廷黻對中國近代史研究之見解」,分「以才識品德評近代歷史人物」、
「以史學方法從事近代外交史之研究」、「以理智愛國論探討東北問題」、「以積極
建設論倡導中國之現代化」、「以高度效率的新式專制論冀望中國政治」、「以經世
致用的懷抱致力建國球國大業」六節,敘述蔣氏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些見解。
第五章為「蔣廷黻對中國近代史研究之貢獻」,分「倡導客觀態度解釋史實」、「將
中國外交史研究導向學術化」、「揭露俄國偽善友誼的真相」、「講求經世致用樹立
學人從政典範」四節,陳述蔣氏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
第六章為「結論」,就以上各章加以歸納。
附錄為「蔣廷黻生平年表」及「蔣廷黻著作目錄」,為有意參閱或進一步研究蔣氏志
事與其平生者,提供一點查閱資料上的方便。
|
3 |
湖南新政(1895-1898)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 / The Hunan reform movement(1895-1898)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modern china羅皓星, Law, Ho 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將重新探討湖南新政的實際成效與其形象的塑造過程。在現今的學界中,對湖南新政的認識受限於維新人士的觀點。因而對湖南新政之認識,往往停留在「新舊之爭」上。此觀點往往過於僵化,侷限研究者的視野。因而,在這種歷史認識的限制下,研究者沒法解釋當時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故只有去熟悉化,以不同的眼光去重新書寫此段歷史,重新還原當時之歷史時空,才能找回失去的歷史知識。
本論文會先探討地方官吏在湖南新政中的角色與貢獻。江標、陳寶箴、張之洞等人在湖南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惟後人對其的認識,往往是經過維新人士而來,因而不免與歷史事實有所落差。所以,重新研究地方官吏的角色,則有助於重新檢討湖南新政之形成過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對於湖南保衛局在湖南新政的影響力,缺乏深入的研究。事實上,在湖南新政的主事者看來,湖南保衛局是為湖南新政成敗之關鍵。本論文將探討湖南保衛局的興起與頓挫,其重點將放在湖南保衛局的構想之形成,在其實行過程中所遇到之困難,以此作為了解湖南新政的一個側面。在湖南保衛局施行過程中,不同人士都對於保衛局的實行有所討論,亦對於其有所批評。而從保衛局的實施過程中,可以證明這些批評有其道理。不過,由於受到「新舊之爭」思維的影響,後人對於這些批評者,多視其為「守舊」,因而對其言論多以負面眼光看待。事實上,這些批評者也是推動新政的主力。但是,在後來的歷史論述中,往往忽略這些史事。究其原因,與湖南士人之間的論爭有所關連。而這亦是決定湖南新政前途的重要關鍵。
所以,本論文將分析湖南士人之間論爭之起因,以及論爭的經過。在此過程中,不同士人之間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矛盾與衝突,從而使得湖南新政遭受衝擊。這些衝擊有的來自於湖南士人本身,也有一些是來自於省外。而這些衝擊,很大程度上與康有為有相當密切之關連。湖南新政與戊戌變法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而康有為一派意圖影響湖南新政的發展,引來不少士人的反彈。因此,士人之間開始出現分歧。而反對康有為一方之人士,往往援引省外反對康有為的言論作為思想資源,以抗衝康學,拿回新政的主導權。因此,他們所反對的,只是康有為一派的康學,而非針對西學。
因此,從當時的歷史時空看來,參與論爭的雙方在思想上均沒有太大的分別。他們對於西學,都抱持接納的態度;在新政的事務上,他們都有所參與。但在後人看來,王先謙等人被貼上「守舊」的標籤。因此,這種觀點如何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所以,本論文將探討當時人如何看待湖南新政,並從而形成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的其中一種特色。在當事人看來,湖南新政並沒有因戊戌政變而中止,在後來仍有所延續。而在日本人看來,湖南士人並沒有所謂的新舊之別。革命黨人和立憲黨人都以湖南新政作為他們的政治本錢,因而塑造一種「新舊之爭」的氛圍。在報刊等傳播媒介的推動下,這種湖南的「新舊之爭」成為當時人的歷史想像,並成為後人對於該段歷史的集體記憶。
|
4 |
陳獨秀民主思想研究 / The Democratic Thought of Ch'en Tu-Shiu陳政如, Chen, Cheng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政治現代化-即「民主代」-在思想面的問題。其中陳獨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以陳獨秀的思想為主軸,進而闡釋其思想在整個中國當代民主思想中的時代性及對現代可能的啟示。全文共六章,分別論述如下:第一章導論:簡述研究旨趣,並概述西方民主發展至今的兩大類型,及中國自晚清接觸民主概念以來對民主的基本認識。第二章思想淵源:闡釋陳獨秀思想的時代性與繼承性。透過這個面象,尋找陳獨秀乃至中國近代民主運動底層的根源及內在邏輯。第三章自由主義民主:以西方自由主義的幾個核心概念衡量陳獨秀自由主義思想的內涵,並力圖尋出其根本問題與此問題在近代中國的普遍性。第四章社會主義民主:首先探尋陳獨秀由西方自由主義轉向共產主義的根本因素;次以馬、列之別分析陳獨秀社會主義思想的民主與非民主性;最重要的,力陳陳獨秀晚年思想的社會主義傾向,希望澄清過去將陳獨秀晚年視為「回歸」西方民主的觀點。第五章中國民主化的途徑:陳述陳獨秀三個時期對中國民主化進程的意見,並試圖找出其中問題及失敗原因。第六章結論:陳獨秀民主思想不僅非如表面所呈顯的斷裂,透過對其思想深層理路的分析,陳獨秀思想實具有相當的一貫性、時代性、以及繼承性,時代危機和中國傳統因子事實上都左右了他的民主思想。這一點,仍值得世人深思。
|
5 |
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為中心 / The Formation of "Equality" Concept in Modern China(1895-1915)─Based on Kang You-wei, Yan Fu and Zhang Tai-yan邱偉雲, Chiu, Wei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灝先生曾指出中國近代思想具有一個轉型期。在這轉型期中,傳統概念資源在新時代命題下受到挑戰,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一個萬國之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畫中國的位置,因此在中國要回應內在取向危機與外在列強的挑戰下,便啟動了思想轉型的旅程,上述這段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過程,即稱之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平等」觀念作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戮力追求的新價值,自然也經歷了這段思想轉型的過程;在轉型過程中隨著張灝先生所指出中國近代思想之普遍主義/特殊主義雙層建構現象,「平等」論述也呈現出普遍性平等與特殊性平等觀的雙重展演。本文即是欲從轉型時代的角度出發,觀察「平等」觀念從傳統發展至現代的過程中,如何在普遍性上成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於理想上的永恆追求;又如何在特殊性上滿足不同行動者於現實層面的生命–政治目的。追尋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在轉型時代中的發展,以及平等觀念如何回應中國近代三大兩歧命題:傳統/現代、理想/現實、政界/家界的矛盾與拉扯,即為本文之主要研究目的與論述核心所在。
本文在研究範圍上,主要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平等」論述為主,而旁及中國近代其他知識分子的平等觀,以及與平等觀念發展相伴共生的其他相關近代論述。而在研究方法上,則採用綜合的觀念史研究法,一方面觀察宏觀面向的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史發展及其類型結構,一方面觀察微觀部分的論者個體「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與「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 Act)的平等論述內在動機;而上述兼顧宏觀與微觀的綜合觀念史研究法,則必須透過數位人文技術(Digital Humanities)的協助才能達到研究方法循環,故本文研究即由綜合的觀念史研究法與數位人文研究法合作完成。而在研究結果上,本文分析了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平等觀後,提出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發展,依序有啟蒙平等、救亡平等、革命平等的歷時性發展特徵;以及三人皆各自代表了國學近代化下的儒家平等、道家平等、佛家平等觀之觀念類型。並在描繪出三人平等觀的特殊性後,更進一步地勾勒出三人平等觀的普遍性意義,即僅追求政界平等而不論家界秩序,呈現出一種有別於五四時期激進式三綱平等訴求的漸進式平等觀念形態,本文認為漸進式平等即是晚清平等觀念最為特殊之展演。
在本文研究貢獻上,則是對以往學者大都認為西方觀念一入中國,就立即挑戰了三綱,而呈現出三綱同時瓦解的主張進行商榷。本文認為以往學者忽略了晚清時期有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戮力於緩解家界倫常的平等革命而不贊成家界平等,這一行動群體的存在是前輩學者較為忽略的部份。因此本文透過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勾勒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中僅追求政界革命而反對家界革命一派的主張,並動態刻劃這個群體與主張三綱平等的無政府主義者之對詰過程,豐富清末民初歷史研究的厚度,即為本文之研究貢獻。
而在康有為以儒學本土資源完成啟蒙平等觀的建構、嚴復從道學出發建構救亡平等觀,以及章太炎從佛學會通革命平等觀的行動過程中,也標示了一個晚清階段國學再造的特殊意義,即: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意圖透過會通傳統本土資源與西方觀念,以追求啟蒙、救亡、革命目的下,也順勢促成了中國傳統國學的近代化發展。而中國近代平等觀念中所呈現出的國學近代化色彩僅為一個面向,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乃是透過對於整個傳統國學觀念系統內涵的轉置,來強化國學與西方文明之間的對話能力,並完成國學從傳統邁入現代的再造歷程。故將來可從「國學近代化」的角度出發,觀察各種本土觀念如何透過與西學會通,完成中國近代思想觀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過程,藉此更整全地掌握中國近代思想轉型之樣態,此即本文具有借鑑性之理論意義與推廣前景所在。
|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