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 / Lii Horng Jang and Chinese Diplomacy of Ching Dynasty蔡東杰, Thay, Dong Jy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乃是依循下列幾個概念出發的:首先,近代中國外交的困境並不
能單由西方國家的侵略下手,而應由世界歷史互動的角度加以分析;其次
,長久以來人治傾向的影響使某些重要的決策者成為輿論焦點,他們被賦
與高度的道德性質,而且不許失敗,這是極不公允的;第三,現代研究或
學習中國外交史者常以一套理想的決策模式去套用在清季 中,但每一個
政策的制定必然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若不瞭解於此,則批評往往流於苛
責。據此,我將文章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緒論,包括研究取向在內
,希望以「近代化」的概念作 構,探尋中國在世界脈動中的起伏因由,
並在最後對李鴻章的研究提出一連串問題。第二部份是藉由軍事及官僚體
系兩方面的探討,推究李鴻章在躋身決策核心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內在及外
在環境制約,與日後這些制約因素所產生的影響。第三部份是個案研究。
在琉球、越南、和朝鮮三個例子的鋪陳下,我們可看出李鴻章一些若隱若
現的基本思考途徑。在此要強調的是,在中央集權的結構下,李氏並不若
多數人想像中那般具有實質權力,其決策過程不斷受到外來的挑戰和質疑
,而結果亦眾所周知。第四部份是結論,在此我將略過人物的臧否不談,
因為這是永無定論且可能不具重大意義的;概念的整理與釐清反而更為必
須。
|
2 |
李鴻章之早期外交硏究: 1871-1881. / Li Hongzhang zhi zao qi wai jiao yan jiu: 1871-1881.January 1981 (has links)
柳立言. / 手稿本 (cops. 2-3 複印本)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Shou gao ben (cops. 2-3 fu yin be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504-531). / Liu Liyan.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提要 / 自序 --- p.1-5 / 前言 --- p.6-10 / Chapter 第一章 --- 北洋大臣職權的發展 --- p.11-94 / Chapter 第一節 --- 北洋大臣的前身与職權 --- p.12-19 / Chapter 1 --- 上諭給予的限制 / Chapter 2 --- 通商大臣的早期任務 / Chapter 第二節 --- 職權轉變的經過及原因 --- p.19-30 / Chapter 1 --- 總署的態度及天津地位的重要 / Chapter 2 --- 自強新政与天津 / Chapter 3 --- 外交活動的展開 / Chapter 第三節 --- 總理衙門与北洋大臣 --- p.30-42 / Chapter 1 --- 「奏而不咨」的原則与折衷方法 / Chapter 2 --- 總署与北洋大臣:通商、洋務 / Chapter 3 --- 總署与北洋大臣:外交 / Chapter 第四節 --- 總理衙門与北洋大臣:權力関係的轉変 --- p.42-57 / Chapter 第二章 --- 李鴻章的才性与外交觀念 --- p.94-143 / Chapter 第一節 --- 李鴻章對洋務与外交的接觸与承担 --- p.96-100 / Chapter 第二節 --- 李鴻章的才性 --- p.100-109 / Chapter 第三節 --- 李鴻章外交觀念的形成 --- p.109-121 / Chapter 第三章 --- 李鴻章与《中日修好條規》的締定 --- p.149-194 / Chapter 第一節 --- 中國朝廷与疆吏對日本的態度 --- p.151-157 / Chapter 第二節 --- 李鴻章与中日近代外交的序幕 --- p.157-172 / Chapter 1 --- 中日聯結的構想 / Chapter 2 --- 對日、西聯為一氣的預防 / Chapter 3 --- 中日自強新政的比較 / Chapter 第四章 --- 李鴻章与台灣事件 --- p.197-332 / Chapter 第一節 --- 台灣事件与中日交涉 --- p.203-218 / Chapter 1 --- 日本的預謀 / Chapter 2 --- 總署与柳原之交涉 / Chapter 第二節 --- 李鴻章对台灣事件的態度和政策 --- p.219-243 / Chapter 1 --- 李鴻章對「牡丹社事件」的態度 / Chapter 2 --- 李鴻章對日本出兵的反應 / Chapter 3 --- 李鴻章處理台案的原則 / Chapter 4 --- 李鴻章主和的原因 / Chapter 第三節 --- 李鴻章解決台案的經過 --- p.243-253 / Chapter 第四節 --- 對李鴻章策畧的評論 / Chapter 第五節 --- 台事对中國的刺激 --- p.260-268 / Chapter 1 --- 籌議海防 / Chapter 2 --- 台事後李鴻章对日本外交的設計 / Chapter 第五章 --- 李鴻章与「江華島事件」 --- p.333-379 / Chapter 第一節 --- 中國的宗藩¨Œ念与中、日交涉 --- p.337-343 / Chapter 第二節 --- 李鴻章与「江華島事件」的處理 --- p.343-362 / Chapter 1 --- 李鴻章對中、日、韓關係的了解 / Chapter 2 --- 李鴻章的不干涉態度与日韓《江華條約》 / Chapter 3 --- 李鴻章对中、日、韓関係的期望 / Chapter 第六章 --- 李鴻章与琉球事件 --- p.380-486 / Chapter 第一節 --- 日本逐步併吞琉球与中國的反應 --- p.385-396 / Chapter 第二節 --- 駐日使團的建議与李鴻章的反應 --- p.396-406 / Chapter 第三節 --- 總署与李鴻章對日本廢琉球為縣的對策 --- p.407-414 / Chapter 第四節 --- 李鴻章對分島及修約之議的态度 --- p.414-422 / Chapter 第五節 --- 議論紛紜 --- p.423-435 / Chapter 第六節 --- 球案对中國的影响 --- p.435-444 / 結論 --- p.487-501
|
3 |
李鴻章與甲午戰前的兵工業建設謝延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赫赫事功,中外學者皆耳
熟能詳,有關的著述亦如汗牛充棟。然而,他在戎馬倥傯及縱橫捭闔之餘所經營的另
一事業─兵工業,則未能在人們的記憶中形成完整的印象。似有掇拾殘篇斷片,作系
統的研究之必要。
本文所稱「兵工業建設」,係指建立兵工廠,從事船砲、槍械、彈藥等軍需品的製造
,不包括購買部份。「李鴻章與甲午戰前的兵工業建設」,題意包含兩點:其一,在
時間上,以同治初期至光緒二十年(一八六二─一八九四)為限;其二,在內容方面
,以李鴻章為中心,只探討跟他直接有關的兵工業建設,落實的說,乃是指李氏在甲
午戰爭以前所經營的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和天津機器局而言。文中雖間或涉及
與兵工業相關的建設事業,但僅為論述之必要起見。
本文係兼用歷史的和分析的方法。力求廓清事態的背景,從不同角度討論問題,驗證
假設;避免輕率採擷人云亦云的通論。
李鴻章主持兵工業達三十年,與他過從的人物甚多,那些人的有關著述,都不得不有
所涉獵;又李氏自十九世紀的七年代以後,除單純的軍用工業之外,更辦理鐵路、礦
業、電線、及紡織等事業,此等領域間或也有兵工業的資料在內,故亦曾注意及之。
李鴻章的騰達,實以軍事和外交為階梯,他在兵工業方面的作為則不甚惹人注目。因
為這個緣故,論者在審察李氏所經營的兵工建設時,往往不能撇開李氏在同光時間軍
務洋務生涯中的恩怨,作就事論事的客觀評論,故本文除詳述李氏辦理兵工業的原委
外,並著力於尋繹背景,剖析緣由,以期認識兵工業建設的實際遭遇及其癥結所在。
以上提出的各項問題,乃是本文建立假設和論證的重要線索。
|
4 |
李鴻章對中法越南關系的認識與運用. / Li Hongzhang dui Zhong Fa Yuenan guan xi de ren shi yu yun yong.January 1983 (has links)
劉傑泉. / 手稿本(cops. 2&3 複印本)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Shou gao ben (cops. 2&3 fu yin be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354-367). / Liu Jiequan.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內容提要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言:從晚清中越宗藩關係說起 --- p.1 / Chapter 第二章 --- 李鴻章外交識見的根源 --- p.18 / Chapter 第一節 --- 早年行生涯對李氏的啟示 --- p.18 / Chapter 第二節 --- 同光新政時期李鴻章商務思想的轉變 --- p.37 / Chapter 第三節 --- 李氏早期的外交歷練 --- p.49 / Chapter 第三章 --- 李、寶協議 --- p.68 / Chapter 第一節 --- 法國早期之侵越活動與二次柴楊條約之簽訂 --- p.68 / Chapter 第二節 --- 曾紀澤與法國外交部的分歧 --- p.78 / Chapter 第三節 --- 從巴黎交涉到李鴻章之參與會談 --- p.103 / Chapter 第四節 --- 由河內失陷至李、寶協議 --- p.121 / Chapter 第四章 --- 李、脫辯難 --- p.141 / Chapter 第一節 --- 協議之破壞:法政府單方面推翻和議 --- p.141 / Chapter 第二節 --- 和戰兩難:李、脫晤談前的局勢 --- p.148 / Chapter 第三節 --- 李、脫談判及其中斷 --- p.161 / Chapter 第四節 --- 續議之無成 --- p.182 / Chapter 第五章 --- 由李、福媾和到大戰結局 --- p.205 / Chapter 第一節 --- 北圻戰局之惡化 --- p.205 / Chapter 第二節 --- 李、福天津簡約之締結 --- p.218 / Chapter 第三節 --- 北黎衝突導因之探討 --- p.243 / Chapter 第四節 --- 大戰.結局.尾聲 --- p.274 / Chapter 第六章 --- 李氏外交初評暨結論 --- p.282 / Chapter 第一節 --- 和與戰之分歧 --- p.282 / Chapter 第二節 --- 軍力、餉力的透視 --- p.309 / Chapter 第三節 --- 結論:李氏中法交涉之得失 --- p.338 / Chapter 附錄: --- 越南廣西雲南交界地區圖 --- p.348 / 譯名對照表 --- p.349 / 參考書目 --- p.354 / 參考論文目錄
|
5 |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round China (1882-1895)侯彥伯, Hou, Yen P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從晚清最高決策層,晚清中央政府之一部:總理衙門,以及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而與中央政府較為密切的李鴻章(1823-1901)等三方面視角,探討1882-1895年間新式「中國海關(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在中國周邊三個區域的發展。本論文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東北邊屬國朝鮮與西南邊廣西省、雲南省、西藏的發展,體現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處理一系列周邊的屬國、邊境的危機的成功面向。此外,本論文也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南邊廣東省緊鄰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之區發展的意義,除前人指出新式「中國海關」制度比粵海常關優越、有效而增加關稅收入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顯示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成功跨出收編地方財政的第一步:明確粵海常關稅與釐金稅的實際徵收數額。簡言之,1882-1895年間的晚清中央政府,無論是在對內關係的政治、財政,或者是在對外關係的外交、國防等四個層面上,並非一般認知的衰落、無力。本論文表明,不僅清朝深曉利用新式「中國海關」以維護、爭取自身權益,而且外籍總稅務司與稅務司,也多以謀求中外雙方互惠互利為出發點,履行個人職務。
|
6 |
中午戰後李鴻章的聯俄外交政策李麗燕, LI, LI-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李鴻章的外交生涯中,聯俄政策為最主要部分,也最為後人所詬病。因此 本文以
李鴻章的聯俄外交為研究主題,藉以說明李氏對清季外交問題的體認,以及中俄同盟
的成立及影響。全文包括導論及結論共計五章。正文大要如下:
第二章討論甲午戰前李鴻章對以夷制夷策略的運用,以及和戎的外交主張,藉此探討
李氏早期的外交治術。至於甲午戰前對俄國態度,本章亦專節論述,以說明在确立聯
俄方針前對俄國的認識。
在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一直有引俄介入的想法,直到俄國干涉還遼,朝野形成了一
股聯俄熱,終而有中俄密約簽訂,這是清季聯俄外交的一個關鍵時期,李鴻章一直扮
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第三章中將討論這些問題。
從德國佔據膠州灣以後,俄國對華的陰謀已經暴露無遺,但直到庚子事變俄國藉機佔
據東北,李鴻章仍深信俄國的「友誼」,終因俄國藉撤兵多方要挾,聯俄政策乃告徹
底失敗。從此清廷也未再有聯俄之議。第四章主要在探討中俄密約所造成的影響,以
及俄國毀約後中國朝野的態度。
本文在資料運用方面,除了一般所較熟悉的中、英、日文資料外,並儘量顧及俄文史
料,以深入了解俄國在某些問題的立場。另大陸方面陸續整理出版的《李鴻章全集》
,收集了一部分李氏未曾公開的史料,對本文的撰寫提供了不少意見。
|
7 |
李鴻章與琉球問題(1877-1882)端木琳, Duan, Mu-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琉球問題為中心,探究李鴻章這個中國近代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在這次外
交事件中扮演何種角色。內容分五章,共約七萬五千字。
第一章追溯中日琉以往的關係,並引出琉球問題的序曲--台灣問題。
第二章敘述琉球問題的發生以及中日之間對此問題的交涉經過及結果。
第三章由李鴻章對日本、琉球的認知及他所認為妥善的處理方式窺其意識型態及其衡
量、裁斷的標準。
第四章探討身兼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之外交職權如何?以明瞭他的意見在外
交決策中的地位。
第五章結論--在知識上:李鴻章對日本、琉球的認識不夠充份,但比諸時人是有過之
而無不及;在外交行政上;李鴻章是一個與議者、執行者而非決策者。
|
8 |
兩江總督與洋務(1862-1894)劉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9 |
日清修好條規的研究─以中國、日本及國際的角度為中心─ / The Rediscuss of The Establishing Friendly Relations Treaty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in 1871李宜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清修好條規的簽訂是近代中日關係的開始,其條約的簽訂本身,對有志於近代中日關係之研究的研究者來說,就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
對日清修好條規的研究,在日本始於戰前,在台灣始於1980年代。但是就筆者所知,目前尚未有透過研究日清修好條規簽訂的過程,來釐清中日兩國當時對對方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列強當時對近代中日關係有極大的影響力,但是有關列強對日清修好條規的簽訂之影響,目前也尚未有全面性的檢討。
本文透過考察1870年至1873年,中日兩國簽訂日清修好條規的交涉過程,解明近代中日兩國對對方的政策為何,並且探討列強對中日關係產生何種影響。
本文以為,1870年至1873年日本對中國的政策,可以歸納出以下5點:1、侵略中國的意圖;2、保護日本國權;3、在中國擁有與列強相同之權益;4、使中國承認中日兩國為對等國家;5、伸張日本國權。
另一方面,中國當時對日本的外交政策,則可以歸納出以下2點:1、保護中國國權;2、牽制日本。
至於列強對中日關係的影響,本文以為,列強在當時是以指導者的角度,干涉日本的外交。並且在1872年明白的對日本指出日清修好條規第2條及第15條皆不適當。但儘管當時的列強多方干涉日本的內政外交,日本仍然極力的維持與列強的關係。
|
Page generated in 0.1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