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康有為文學. / Lun Kang Youwei wen xue.January 1967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S.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4] (2d group)).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2 |
Conceptions regarding aliens held by three famous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last sixty yearsPAI, Wan Yuen 01 January 1936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許淑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對於《大同書》的解釋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將《大同書》視為近代中國經典的「烏托邦」文集,視為是康有為脫離現實、充滿幻想的文集,並不具有實踐性。二是將《大同書》視為是康有為欺騙大眾,阻礙革命的退縮表現,是一本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書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門戶洞開,快速地與西方文化交流。中國雖然經歷了辛亥革命,快速地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而邁入西方民主之途,反而形成了共產中國。民主發展在中國一直受到阻礙,中國人至今也仍為真正了解民主意義;到底中國社會缺乏了民主發展的哪些條件,導致中國人無法遽行民主。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地寫出他所目見的社會問題,他突破國界的侷限性,以世界化的角度試圖解決問題。對照康有為在實際的政改後,筆者發現他的民主理念與《大同書》所採的宗旨、步驟有其一致性。因此,筆者以為《大同書》並非是康有為空想之作;相反地,是康有為最深層的改革藍圖。《大同書》的意義在於,他表現出康有為對於後世發展的真知灼見,也表現出康有為融合中西思想的獨特性。
從《大同書》中可以發現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侷限性以及問題所在,康有為不單只是指出問題,他更以實際且具實現性的方法,指出該如何解決。《大同書》是一本極為理想化的書籍,卻也是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籍。多位學者均指出《大同書》影響毛澤東很深,也影響了日後毛澤東對於人民公社的理念和設計。這樣一本重要的書籍,當然不能只將它視為是空想之書,要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大同書》是不可忽略的。《大同書》可引領我們看到中國社會的問題,也可更進一步了解康有為對於民主的解釋,以及他的政治理念。
|
4 |
康有為與梁啓超思想之傳承與蛻變. / Kang Youwei yu Liang Qichao si xiang zhi chuan cheng yu tui bian.January 1971 (has links)
手稿本. / 論文 (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 參考文献 : p.1-12 (3d group) / Bibliography : p.1-12 (3d group) / 引言 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之變化 / Chapter 第一章 --- 康有為之思想學說 / Chapter 第一節 --- 康氏早年學養 / Chapter 第二節 --- 康氏思想之哲學基礎 / Chapter (一) --- 自然觀 / Chapter (二) --- 博愛主義 / Chapter (三) --- 人性論 / Chapter (四) --- 歷史觀 / Chapter 第三節 --- 新學偽經考與舊權威之否定 / Chapter 第四節 --- 孔子改制說與政治改革 / Chapter 第五節 --- 大同書與社會思想 / Chapter 第二章 --- 梁啟超承受師說之時代 / Chapter 第一節 --- 梁啟超從師康門 / Chapter 第二節 --- 萬木草堂時代 / Chapter 第三章 --- 闡揚師說與開始建立其獨立地位 / Chapter 第一節 --- 時務報時代´ؤ´ؤ變科舉 開學校 興民智 / Chapter 第二節 --- 初言保教與初唱民權 / Chapter 第四章 --- 梁啟超新鋩之初見 / Chapter 第一節 --- 時務學堂時代 / Chapter 第二節 --- 清議報時代(前期)´ؤ´ؤ保皇立憲與明倡民權 / Chapter 第五章 --- 梁啟超背棄師說與思想激盪時期(清議報後期與新民業報初期) / Chapter 第一節 --- 梁氏早年之友朋及其影響 / Chapter 第二節 --- 留居日本時期新學之影響 / Chapter 第三節 --- 倡言破壞主義與民族國家思想 / Chapter 第四節 --- 反對保教與大同 / Chapter 第五節 --- 放棄革命與共和 / Chapter 第六章 --- 民國開國前梁啟超思想學說之化成 / Chapter 第一節 --- 新民說與國民教育 / Chapter 第二節 --- 國體與政體之主張 / Chapter 第七章 --- 民國開國前康梁師弟思想學說之比較´ؤ君主立憲與保國粹 / 結語
|
5 |
康有為「四書新注」思想之研究林沁瑩, Lin, Chi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康有為在《中庸注》裡,透過注解原典來建構對宇宙生成的主張。首先,他
接受《易經》與董仲舒《春秋繁露》的概念,形成其「以元統天」的看法。他相信「元=氣」就是創造萬物的根源力量,也是主導人世變化之道的最高主宰。接著引出君子「居易俟命」的天命觀,他認為人人都應該抱持著「知命且安命」的樂觀態度,去面對人世間所有的窮達貴賤。除了「居易俟命」的天命觀,康有為也強調在人世間的修養工夫。他在注解《中庸》時,格外重視「慎獨」和「誠明」的內聖修為,慎獨是工夫,誠明是境界。君子必須努力做到慎獨之功,內心才能誠明澄敬。而何謂「孔教之本」,康有為在《中庸注》裡認為即是「致中和之道」,聖人達「致中和之道」能使天地同清、萬物得所,也就是實踐孔子改制之道的根本方向。
二、《孟子微》全書的篇章編次,突破了《孟子》七篇的格式,康有為自訂十八
個詮釋主題,以期「提其要而鉤其元」,真正彰顯孟子義理中的微言大義,故定
名為「孟子微」。論文主要的研究議題,聚焦在康有為的「人性論」(善惡本有的
自然人性論)、「進化觀」(仁政為本)以及「民主觀」(民貴君賤說)、「保民論」(善推所為說)等四大主軸。其中,康有為肯定《孟子》思想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為政態度,所以無論在詮釋進化思想,或者闡揚民本觀念,他
都站在上位者必須時時「以民為主」、「善推所為」的仁道立場進行論述。
三、康有為撰寫《論語注》的目的在於「正偽古之謬,發大同之漸」,因此全書闡述的主題在於「神化孔子」及「大同思想」兩大方面。基於「尊孔」的信仰,康氏作了很多面向的努力,包括立孔教為國教、設立孔教會、宗聖會、聖學會,以及注解四書。其神化孔子的目的在於鞏固中國的民族力量,以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因此在《論語注》中幾乎隨處可見尊封孔子為「教主」、「聖王」的注解文字。此外,康有為也強調孔教具有「時中權變」的價值意義,能夠在現實環境中解決各種問題,自然也可以處理晚清內憂外患的政治困境。另一方面,他在「大同思想」的論證,首先標舉三世進化中「太平世」的美好藍圖,強調只要依循「君主立憲」到「君主共和」的民主進程,最後一定可以實現大同理想。大致上,在論述「大同思想」的脈絡裡,以「三世進化」作為基本觀點、以「政治變法」作為運用層面、以「享樂主義」作為思想特色,進行《論語注》的義理研究進路。
四、至於《大學注》思想之研究,論述的焦點主要有三:「《大學注》亡佚問題之追溯」、「序文內容之分析」與「〈講大學〉一文之思想析論」。序文的內容包括寫作動機、《大學》要義、解經態度與創作時間地點等,大致上傳達了康有為注解大學的精神,乃在於「明內聖外王之道,發三世太平之理」。至於〈講大學〉一文,筆者參考康有為《萬木草堂講義》其中一篇筆記文章,內容闡述了《大學》中「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進德三階段的義理文字,最後歸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正是實現太平之世的修養工夫。
五、第八章為檢討「四書新注」的解經目的、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對改造儒學的影響這三大課題。一是「解經目的」方面,主要是為了「政治變法」和「孔學立教」而解經,充滿政治實踐目的性。二是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方面,筆者評之為「不以考據為目的之經學詮釋」。相較於乾嘉學者考證經書的客觀與嚴謹,康有為注解四書的方式則幾乎偏離了字句考證的論證工夫,反而側重於讀者主觀的「開創性詮釋」,值得讀者對於「經典詮釋」作更深一層的思索與反省。此外,筆者也肯定「四書新注」為拓展四書外王之學所做的努力。因為康有為始終是站在今文經學家的立場注經,其所重視者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業,這與傳統四書強調誠意正心修身的內聖工夫方向明顯不同。因此,康有為「四書新注」的問世,也開創了四書研究的外王哲學,在經學史上頗具新意。三是對「改造儒學的影響」方面,以「儒學政治化」和「儒學近代化」作為論述辯證的兩大主軸。康有為在避難海外的日子裡,仍然心繫中國的政治動態,因此藉由注解四書,進行改造儒學走向政治化的工作。另外在促使儒學近代化部份,筆者則擇取「四書新注」中引用「東西方政治人物」的幾個例證,作為將傳統儒學與近代西方歷史相互融合證成的說明。
|
6 |
康有為政治人格之研究楊開雲, Yang, Ka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是運用心理研究法中之政治人格理論,以及佛洛伊德 (S. Freud, 1856--19
39) 心理分析理論,作為研究的概念架構,並且參考拉斯威爾(H。D. Lasswell)所提
出的政治人(Political man) 及權力(Power) 概念,將康有為氏的一生作一整體之研
究,透過其表現的政治行為以及發表過的文字,對其政治人格特質、形成過程及原因
,做一嘗試性的分析論述。
全文分為七章,一冊,約五萬字左右。
|
7 |
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為中心 / The Formation of "Equality" Concept in Modern China(1895-1915)─Based on Kang You-wei, Yan Fu and Zhang Tai-yan邱偉雲, Chiu, Wei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灝先生曾指出中國近代思想具有一個轉型期。在這轉型期中,傳統概念資源在新時代命題下受到挑戰,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一個萬國之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畫中國的位置,因此在中國要回應內在取向危機與外在列強的挑戰下,便啟動了思想轉型的旅程,上述這段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過程,即稱之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平等」觀念作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戮力追求的新價值,自然也經歷了這段思想轉型的過程;在轉型過程中隨著張灝先生所指出中國近代思想之普遍主義/特殊主義雙層建構現象,「平等」論述也呈現出普遍性平等與特殊性平等觀的雙重展演。本文即是欲從轉型時代的角度出發,觀察「平等」觀念從傳統發展至現代的過程中,如何在普遍性上成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於理想上的永恆追求;又如何在特殊性上滿足不同行動者於現實層面的生命–政治目的。追尋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在轉型時代中的發展,以及平等觀念如何回應中國近代三大兩歧命題:傳統/現代、理想/現實、政界/家界的矛盾與拉扯,即為本文之主要研究目的與論述核心所在。
本文在研究範圍上,主要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平等」論述為主,而旁及中國近代其他知識分子的平等觀,以及與平等觀念發展相伴共生的其他相關近代論述。而在研究方法上,則採用綜合的觀念史研究法,一方面觀察宏觀面向的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史發展及其類型結構,一方面觀察微觀部分的論者個體「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與「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 Act)的平等論述內在動機;而上述兼顧宏觀與微觀的綜合觀念史研究法,則必須透過數位人文技術(Digital Humanities)的協助才能達到研究方法循環,故本文研究即由綜合的觀念史研究法與數位人文研究法合作完成。而在研究結果上,本文分析了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平等觀後,提出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發展,依序有啟蒙平等、救亡平等、革命平等的歷時性發展特徵;以及三人皆各自代表了國學近代化下的儒家平等、道家平等、佛家平等觀之觀念類型。並在描繪出三人平等觀的特殊性後,更進一步地勾勒出三人平等觀的普遍性意義,即僅追求政界平等而不論家界秩序,呈現出一種有別於五四時期激進式三綱平等訴求的漸進式平等觀念形態,本文認為漸進式平等即是晚清平等觀念最為特殊之展演。
在本文研究貢獻上,則是對以往學者大都認為西方觀念一入中國,就立即挑戰了三綱,而呈現出三綱同時瓦解的主張進行商榷。本文認為以往學者忽略了晚清時期有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戮力於緩解家界倫常的平等革命而不贊成家界平等,這一行動群體的存在是前輩學者較為忽略的部份。因此本文透過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勾勒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中僅追求政界革命而反對家界革命一派的主張,並動態刻劃這個群體與主張三綱平等的無政府主義者之對詰過程,豐富清末民初歷史研究的厚度,即為本文之研究貢獻。
而在康有為以儒學本土資源完成啟蒙平等觀的建構、嚴復從道學出發建構救亡平等觀,以及章太炎從佛學會通革命平等觀的行動過程中,也標示了一個晚清階段國學再造的特殊意義,即: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意圖透過會通傳統本土資源與西方觀念,以追求啟蒙、救亡、革命目的下,也順勢促成了中國傳統國學的近代化發展。而中國近代平等觀念中所呈現出的國學近代化色彩僅為一個面向,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乃是透過對於整個傳統國學觀念系統內涵的轉置,來強化國學與西方文明之間的對話能力,並完成國學從傳統邁入現代的再造歷程。故將來可從「國學近代化」的角度出發,觀察各種本土觀念如何透過與西學會通,完成中國近代思想觀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過程,藉此更整全地掌握中國近代思想轉型之樣態,此即本文具有借鑑性之理論意義與推廣前景所在。
|
8 |
清末民初憲政思想之演進朱中和, ZHU, ZHONG-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部一冊,共計十六萬字,分五章十三節。
本文主旨在探討中國自光緒二十四年至民國五年間(即公元一八九八年∼一九一六年
),有關憲政之思想,及有關該思想的演化進步的情形。
首章為緒論,就本文的研究範圍,相關的概念先作界定,並就研究方法及架構作一說
明,以為底下各章的準備。
第二章由清末憲政思想的源起,即萌芽及茁長論起,此為清末民初憲攻思想的第一階
段。此後憲政思想即發展為兩股不同的憲政救國論,一股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
君主立憲論,另一股乃是以 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共和立憲論。前者主張改革,後者主
張革命,此為本章第二及第三節所論述。
第三章探討君主立憲思想的演進過程,由第一節興起的原因背景論起,進而在第二節
說明此股思想的主張內容,亦即其成熟時期的思想。第三節說明思想成熟後所採取的
具體措施。第四節探討該股思想在高潮後的衰退現象。即以興趣-成熟-具體化-衰
退的階段論,為研究架構。
第四章探討共和立憲思想的演進過程,亦以興起-成熟-具體化-受阻的階段論為架
構。第一節說明興起的原因背景。第二節探討思想的主張內容,即成熟後之思想。第
三節探討此股思想所形成的具體措施,第四節採討該股思想所受的阻礙,以致不能順
利實行的現象。
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所論,期能對清末民初這段期間,憲政思想的演進方向與
模式,以社會變遷與政治發展的理論,作一明確的歸類,以作為理想憲政演進的參考
。並指出較理想的憲政演進型態。
|
Page generated in 0.02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