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3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電傳勞動者勞動條件與權益之研究-以報社記者為例

吳炎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科技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新的文化,在引進新的科技之時,必然會與原有的傳統文化發生衝突,資訊科技的發展將對工作內容、工作方式與組織管理以及勞工關係造成影響。勞動型態將會產生距離策略的勞動彈性化,工作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時間、工作地點,勞工可以遠距離工作,在家工作,但也減少了人際關係的相處機會,工作更重視智力而非體力,且將對原本的勞資之間互動產生了新的影響,電傳勞動即是一種順勢而生的一種非典型工作型態。 電傳勞動是勞動市場彈性化運作之下,產生的新興工作型態,電傳勞動在歐美各國都實行已久,使用電傳勞動的企業與人口已經有一定的提升,現階段我國尚未就電傳勞動制訂專法加以規範,因此電傳勞動者在我國之法律地位仍須依照傳統勞動法原則規範之,勢必對我國勞動法規帶來相當大的挑戰,對電傳勞動者的保障更是不足。故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透過個案研究的方式,從中發現全職受僱的電傳勞動者在我國現存的勞動關係體制之中所產生的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電傳勞動的工作方式有別於傳統的集中職場,勞務給付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工作時間與工作地點呈現分散與多樣化之下,對我國勞動法規的確實帶來衝擊。電傳勞動者在工作時間、薪資結構與計算方式、教育訓練、員工調動以及其他企業內的福利,包括休假、職業災害認定與補償等,確實與一般傳統勞工有些許的差異存在,而我國的勞動法令都是依據傳統的工作方式所制定,因此有許多適用上的困難與模糊之處,而在缺少法令規範之下,對於從事電傳工作之勞工易造成權益上的損害。 在集體勞動權益方面,電傳勞動者的特性即工作場所分散,不易接收工會方面的訊息,且勞工之間缺乏互動與溝通,在勞動意識上本就不易凝聚,此外,電傳勞動者往往強調專業以及獨立性作業,對於工會的依賴性並不高。工作地點的分散,使其很難對組織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造成流動率偏高,缺乏集體意識。另一方面,我國工會的功能不彰,缺少與雇主協商的能力,在保障會員的權益上有限,以致於電傳勞動者加入工會的意願上並不高。 綜合以上所言,電傳勞動的工作型態突破了固定工作時間與地點,對於電傳勞動者的勞動條件與權益的確會造成一定影響。雖然在台灣並無電傳勞動者的統計數據,但依照國外的發展情況,再加上我國通訊基礎設備日益完善,電傳勞動在台灣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及早研擬因應之道,以維護並保障電傳勞動者的勞動權益。
2

台灣報社記者知識管理模型之研究--以財經線為例 /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of financial journalist in Taiwan newspaper office

潘鳳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的發想,主要來自三個原因,首先與研究者在政大新聞所學習、觀察到的經驗相關,開始對記者一職產生興趣,第二個動機是因應2008年9月時由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這場連動效應對美國與台灣報業所帶來的經濟衝擊,讓研究者開始思考報社記者如何面對職場上的挑戰。 最後,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 economy)下的個人必頇瞭解自己工作的內容以及生涯規劃,而非被動的依循著景氣循環而震盪,當面臨各種組織管理、環境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對新聞工作者而言,若能發展出一套具差異化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勢必能保持在最佳競爭狀態,以適應目前宛如夕陽產業的報業環境。 因此,透過深度訪談及演講資料的蒐集,筆者首先提出四個個人知識管理的關鍵元素:「資訊處理能力」、「社交能力」、「個人認知能力」、以及「專業財經知識」,在結合記者工作流程後,整合出度訪談後的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在第五章,筆者也提出另一個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這個模型的與前一個模型最大的差異在於筆者認為「個人認知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環,認清自己的定位,理解從事記者一職的意義在哪裡,否則,如果連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要選擇這門職業,那麼其實談再多的知識管理技巧、知識管理內涵,都是多此一舉。 此外,模型中所有關鍵因素都會互相影響,除了環境的因素會影響到個人之外,其實個人也可能(集結貣來並且也有能力)去對環境產生改變,尌像電影「蝴蝶效應」一樣,一個小小的改變,都有可能對報社、傳播環境漸漸地產生影響。
3

兩岸財經報導的競局框架----以戒急用忍政策為例(1989-2003)

何曼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6年,李登輝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以來,兩岸財經政策新聞呈現政經衝突、安全與利益兩極化報導,報紙政治立場更加鮮明。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報紙於兩岸經貿政策決策與執行過程中,如何以輸贏、對立、攻防的競局框架來說故事。 本研究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份採內容分析,就1989年到2003年間,分析國內三家報紙,在國統綱領通過、鄧小平南巡、戒急用忍政策宣佈、2000年總統大選,以及八吋晶圓政策宣佈等五個關鍵時刻,所呈現的524則新聞,本研究發現,當報導側重政策衝突性、議題進入關鍵性時刻,媒體採用混合及競局框架的比例偏高,尤其當媒體為發言人時,採用競局框架比例更高。其次,官方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媒體採用半競局的混合框架比例高於議題框架。 本研究第二部分,就七家媒體十一位記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影響新聞框架的因素包括:官方的發言權爭取及配置,官方採競局框架策略發佈消息,新聞組織例行工作須服膺報社立場,報社為避免衝突所採取的媒介策略,記者路線、素養及報導策略等。這也是台灣媒體偏好半競局式半議題式之混合框架的主要原因。
4

報社編輯選擇新聞與版面編排之研究-以大台北新聞版為例 / Editor Choose The News And Graphic Design

蔡佩蓉, Tsai, Pey 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讀者提供一份現代化的報紙,是各報身處多元化媒體競爭下,必須不斷創新改進的途徑。自報禁解除迄今,不少報紙陸續採取改版策略,尤其身為報社編輯,如何運用現代化科技,將讀者想看的重要新聞,以凸顯的形式設計成美觀、易讀的版面,發揮報紙好看、好讀、好找的特性,期使在新科技與新興媒體衝擊下,仍可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正是本研究的最大目的。   研究方法是採深度訪談,針對七家報社十個大台北新聞版編輯為研究對象。研究問題可歸納為:   (一)在新科技與新興媒體衝擊下,不同報社之大台北新聞版編輯所設計版面之相同處與相異處;同時規劃未來報業所認定的理想版面雛型。   (二)探討不同報社之大台北新聞版編輯選擇新聞所考量因素之相同點與相異點;以及相同報社之大台北新聞版編輯選擇新聞所考量因素之差異情形。   研究步驟除了先了解受訪者個人背景資料外,在作版面分析時,則是針對欄位、標題、照片、圖象、色彩等變項分別探討。結果發現從事新聞工作時間愈長者,薪資所得愈高;但受限於報社制度不同,大多數編輯工作仍無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權。   在版面編排部分,編輯是依版面設計、新聞重要性與新聞字數多寡決定欄位和字數,且都採塊狀拼版,每欄字數不宜一致化;標題字數最好不超過十字,至於應用何種字體,多半取決於主管規定,且會使用筆記式標題的情況並不多;理想的新聞照片數是三張,但受限於來源,版面可能出現毫無作用的照片,彩色版則是不可能呈現無照片;圖象在版面中的確有其重要性,但多數受訪者對報紙版面應否走向圖象化則持保留態度;對彩色版的處理,都是由美術編輯負責,雖然新聞版尚無全面彩色化,但卻是未來必然趨勢,文字編輯有必要加強這方面專業技能。   在選擇新聞部分,小版比大版編輯對新聞的取捨較無選擇權利;受訪者也會有移情作用,會依個人好惡、對事件的認知,以主觀意識決定重要新聞;當然也會考慮讀者所好,且只要不與政策牴觸,編報時是不會特別考慮報社利益的。   由於各報社實施電腦化情形不盡相同,也直接影響編輯作業。對於已完全電腦化的報社編輯認為作業比過去便利,也縮短流程,正朝版面精緻化目標邁進。這也是平面媒體在多元媒體競爭下,必須更善用新科技,以求不斷創新突破。   也就是說,新聞有深入淺出的內容,版面一目了然,最好全部彩色,有圖有表,並朝高度系統化編排,以索引、提示之形式方便讀者閱讀,同時以新科技解決中文編報的技術問題,這些都將是編輯工作努力的指標。
5

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

劉玉惠, Liu, Y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壓力已成為大家關懷的話題之一。在繁忙的都會生活中,壓力就像空氣一般,無所不在。研究壓力最有權威的賽利(Hans Selye)醫師,稱健康的或愉快的壓力為優壓(eustress),而不健康或不愉快的壓力為劣壓(distress),此亦說明了有的壓力可以提昇人的鬥志,激發人的無限潛能,但也有的壓力處理不好時,足以使人斃命。 壓力這回事,對於即將邁入廿一世紀的人類而言,只會是個有增無減的難題,亦是現代人必嘗的生活苦味。尤其有一種因「身分」而來的壓力––「工作壓力」,更是一種處在特定情境時所無法避免的負擔!基於上述理由,引發筆者研究本文的動機,希能在這股探討壓力的洪流之中,一方面著眼於如百花齊放的各種壓力理論,另一方面佐以實驗,以期在面對這種「必要之惡」時,更能夠適應及跨越這道障礙。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九家報社的文字記者。研究工具為改編及部分自編的「A 型人格量表」、「壓力源量表」及「壓力症狀量表」。統計方法採用次數分配、皮爾森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 本文因採問卷設計方式來調查研究,故凡問卷調查之所囿,亦為本研究之限制,加上筆者本身學識、能力皆十分有限,本研究疏失必多,此在本文中都會有詳實的說明。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