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文壇》文藝雜誌初探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Wen-Tan Literature Magazine

劉承欣, Liu, Cheng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文壇》為研究對象,嘗試說明文學光譜上傾向官方的文學刊物,支持官方文藝政策的立場,如何影響刊物的經營與文學實踐的傾向,基本上我認為支持官方立場的刊物帶給戰後台灣文學環境的影響,不全然是負面的,正是借用官方的資源,《文壇》的影響力才得以開展。論文以《文壇》史料的整理與閱讀為主軸,先概述刊物發行各時期的發展狀況與經營策略,說明支持主導文化的習性,使經營獲得利用官方資源的優勢,再加上以讀者為導向的行銷策略,拉攏各界寫作人才的努力,使《文壇》在50、60年代有辦厚大刊物的實力,也有持續經營的條件。但傾官方的習性也讓編者抗拒過度商業化,難以適應商業機制的挑戰,促成此刊60年代後期之後,影響力逐漸式微,顯現支持主導文化的習性,對《文壇》既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影響。其次,由《文壇》的中外文學介紹,可發現《文壇》為了解決反共困境而介紹中外文學,但意識型態不完全主導傳播效果。支持主導文化的習性,造成對外國文學側重技巧面的學習,抗拒現代主義批判的面向,限制心理分析技巧表現尺度,但所介紹的外國文學暗藏批判的火種,雖然因當時文學環境的禁制力量,無法完全發揮力量,但給讀者留下了文學暗示。《文壇》的中國文學介紹亦然,著重文學脈絡和知識的介紹模式,以及用「匪情描寫」的框架詮釋三十年代文藝,皆和《文壇》文學位置有關,甚至《文壇》致力於寫作教育,也為了培養反共文學寫手。但其文學教育卻不限支持反共者才可享受,而向任何有志於創作者開放。在創作實踐方面,雖然《文壇》反共立場鮮明,但反共懷鄉和台灣書寫始終是《文壇》並存的書寫趨勢。本文著眼當中的台灣書寫,發現《文壇》的台灣書寫,一方面如同范銘如討論50年代女作家的作品般,有關注家台灣困與樂的傾向,但反共活動的支援,亦為《文壇》台灣書寫的一部分,作家們並未因為關注台灣生活,就完全放棄書寫反共或懷念原鄉,此現象給予我們補充「家台灣」論述的機會。過去,「家台灣」論述提醒研究者注意「反共之外的異聲」,但由《文壇》的個案差異,可發現家台灣書寫不一定是反共之外的異聲,而可能是反共內外作家們同時關注的課題。從不同作家書寫台灣的差異,也可發現刊物雖有特定立場,但編者極力傳播反共立場之餘,也努力實踐開放園地給創作者的初衷,盡量容納不同觀點的創作,使《文壇》中的創作彼此有對話空間,而不只是服膺官方文化政策而已。
2

抵抗如何可能?Mikhail Bakhtin狂歡節語言與身體論述的再詮釋

王孝勇, Wang, Hsiao-Y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從俄國學者Mikhail Bakhtin(1895-1975)狂歡節語言與身體論述的觀點探討「抵抗如何可能?」的問題,並且以台灣當代女性主義小說家李昂於1999年出版的《自傳の小說》為主要的案例,重新思索和說明語言/意義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意涵與可能性。 有別於過去論述分析雖然言明語言/意義與政治社會之間並非單向的因果關係,而是相互影響、建構的辯證關係,但在實際進行案例分析時,卻較少著墨於語言如何「由下而上地」對象徵秩序進行意義的顛覆,本研究以Bakhtin對狂歡節語言與身體論述的說明,依序對抵抗的意涵、抵抗的可能性以及抵抗如何在文本中呈現,提出理論性的再詮釋。本研究發現,Bakhtin對於抵抗的想像,乃是一種在傳播/溝通與對話中,藉由特定語言形式而動員的意識形態鬥爭。積極而言,抵抗旨在透過言說主體的表述建構自己的意義系統;消極而言,抵抗至少具有解構他人意義系統的政治意圖。 然而,由於Bakhtin在狂歡節研究中,並未確實回應他企圖探討的「抵抗如何可能?」的問題。因此,本研究融入Laclau與Mouffe的「接合實踐」、Butler的「論述行動」與「身體展演」,從「形式層面」推敲Bakhtin在「眾聲喧嘩」對話模式中所暗示的政治機會,並對「抵抗如何可能?」提出具體的政治方案,包括:眾聲喧嘩的文本空間、對話與敵對關係中的再意義化、諧擬的身體展演、策略性的本質主義。本研究並且藉由對李昂情慾書寫中的抵抗策略進行「書寫形式的意識形態分析」,具體說明「抵抗如何可能?」的理論/概念架構。 本研究發現,李昂的情慾書寫呈現出「歷史書寫的性別化」與「性別論述的狂歡化」這兩個主要的特性。藉此,李昂一方面揭露了父權意識形態的意義生產邏輯,另一方面也藉由批判父權意識形態建構另類的意義系統或敵對/反對論述。從這點回過頭來再詮釋「抵抗如何可能?」的問題,本研究認為抵抗的可能性可說是在眾聲喧嘩或「弱敘事性」的文本空間中,藉由「接合實踐」動員由下而上的「論述行動」,並以「策略性的本質主義」此一政治方案建構霸權化論述的意識形態鬥爭過程;而「身體論述」所誇大展演出的敵對關係,則是最具渲染力也最為具體的例說。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