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6
  • 1
  • Tagged with
  • 7
  • 7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殖民地臺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 —以《臺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 / The Adaptation and the Acceptance of Love Discourse in Colonial Taiwan —Along the Taiwan Minpao and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1920-1937)

吳婉萍, Wu, Wan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二○年代,因為啟蒙運動的開展,「戀愛」被新知識分子引介至臺灣,希望藉此改善臺灣婚姻關係中的經濟與性別權力失衡的狀態,使臺灣社會能更朝向「文明」前進。「戀愛」對於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臺灣社會而言,是一個全然陌生且具衝擊性的概念,為何會被賦予高度期待,成為解決婚姻問題的「唯一解」?又如何詮釋其意涵?本文首先爬梳當時新知識分子們的言論主張,並根據其論述脈絡回溯至日本、中國的闡論,說明「戀愛」在三地之間的承襲與傳播網絡;其次,當「戀愛」進入臺灣之後,認同與反對的對立掀起波瀾震盪,其論爭內容不僅是反映臺灣社會的「先天不足」,論述建構的缺陷亦隨之曝露,使得「戀愛」的理想在各方權力角逐裡載浮載沉,被視為無可避免的「過渡期」。不過,即便處於缺乏滋養的環境,「戀愛」依舊開始在臺灣社會裡扎根,艱難地融入生活之中,成為新文學書寫的書寫題材,從昂揚的政治性抗爭鬥志轉為貼近現實的美學敘述,思索著實踐「戀愛」的可能。
2

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 / The narrative of "Love" presented by Taiwanese new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溫若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論析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戀愛」敘事的變化歷程,探討作為新文學書寫者的新知識分子,基於社會啟蒙使命與個人意識解放之雙向追求的觀照視角,在小說創作間將具有現代性意涵的「戀愛」,由公領域議題漸次過渡轉化至私領域呈現的表述細節。「戀愛」作為新知識分子的書寫主題,在一九二○年代初期挾帶改造社會、拆家立族的鮮明目的性,以「新道德」之姿堂皇登入啟蒙話語的辯證場域,而新知識分子也藉由此一概念所指向的新式男女關係,發展出極具對話能量的種種表述形式,對臺灣社會的既往秩序進行挑戰與試探。隨著整體環境的改變,一九三○年代之後新知識分子筆下的「戀愛」,從戰鬥性的話語逐漸轉變為書寫者反視自身的可能向度,在敘事觀點由「他」到「我」、表述旨趣由公共議題到個人經驗的轉換之間,不僅呈顯出臺灣社會對現代性知識的接受細節,同時亦映現了新文學廣納各方影響後複雜多樣的發展可能。
3

日治時期臺灣歌仔冊的現代性-以《最新烏貓烏狗歌》、《婚姻制度改良歌》、《自由戀愛勸世歌》、《最新愛情與黃金歌》為考察對象

何宜珊, Ho, Y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治時期是一個新舊並行,現代性與封建性的衝突時期。此時期引進西方文化與現代性。不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上都對臺灣島民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其中文明思想、自由戀愛更是討論的焦點。更有許多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男女,亟欲衝破傳統父權體制,堅持追求自由戀愛的自由。類似的事件在報刊與媒體批露後,更成為小說與戲劇的題材。有鑑於諸多討論多集中於菁英知識分子,本文思考以歌仔冊為討論載體,考察歌仔冊中所敘述的現代性,看自由戀愛與現代文明如何在歌仔冊中被書寫、記錄與傳播。更能貼近常民生活,了解常民的娛樂文化,尋找更貼近臺灣主體社會的「現代性」及其多元樣貌。
4

遠距戀愛的信任

尤漪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遠距戀愛」或許不是當代所獨有的現象,但不可否認,因為社會條件、環境改變已促使遠距戀愛發生的可能性高於以往。「遠距」使得這群人有著不同一般戀愛相處的模式,到底距離對親密關係的影響為何?這是筆者所欲釐清的。 或許,即時的視迅、便捷的E-Mail、較以往便宜的國際電話、甚至是免費網路電話…這些現代科技對當代的遠距戀愛助益非淺。人們利用這些科技,試圖克服實體距離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當代遠距戀愛與以往遠距戀愛最大的差異,它使得人們在維持遠距戀愛上,似乎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但如果深入觀察,遠距戀愛者似乎仍有諸多的不安,其中比較特殊的是人們對「近水樓台」的擔憂,人們為何產生這樣的擔憂?以及人們不斷強調信任對遠距戀愛的重要性,亦即信任作為化解不安的重要環節,裡面的內涵為何?不過,本文的討論並不僅止於探討遠距戀愛中信任的作用,而是,當物理距離已經是既存的前提時,這些遠距戀愛的情人在有意無意中,到底運用了什麼技巧,使彼此在互動過程中,以增進信任的意願、減低誤信的機率。另外,本論文引用Goffman的理論並結合本研究的經驗分析,目的在深入討論信任互動的過程。
5

女性的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婚姻觀與婚姻行為意向之關係

許雅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現代女性之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與婚姻觀、婚姻行為意向間的關係。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參考文獻編製了「婚姻觀量表」、「戀愛經驗量表」,另採用「父母婚姻關係量表」、「與父分化量表」、及「與母分化量表」做為研究工具,對大台北地區20-50歲之女性,進行問卷調查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437份。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討論。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 女性之婚姻觀與婚姻行為意向之現況:女性婚姻觀較偏向正向婚姻觀,亦即女性們較偏向婚姻是必要、重要、長久、且偏好婚姻勝於單身;婚姻觀會因婚姻狀態、有無戀愛經驗而有不同,但不因年齡及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異。未婚女性較偏向選擇結婚,結婚意向會因年齡及有無戀愛經驗而有不同,但社經地位不影響。巳婚女性在面臨挑戰時,大都是偏向會用心維持婚姻,維持婚姻意向不因年齡、社經地位、及有無戀愛經驗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二. 女性的婚姻觀與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之關係: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關係之親密程度與和諧程度與女性婚姻觀間都有顯著相關;原生家庭中親子關係與女性的婚姻觀間無關;戀愛經驗的「溝通與分享」、「欣賞與差異處理」、「獨立與自主」、「身體與性親密」都與婚姻觀間均呈顯著相關。而迴歸部分,對未婚女性而言,戀愛中的「溝通與分享」、「獨立與自主」可以有效預測其婚姻觀。而對巳婚女性而言,戀愛中的「溝通與分享」、「欣賞與差異處理」、「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及社經地位可以有效預測其婚姻觀。 三. 未婚女性的結婚意願與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及婚姻觀之關係:戀愛中的「身體與性親密」及「婚姻觀」與未婚女性的結婚意向呈顯著正相關。而迴歸部分,「婚姻觀」與年齡能有效預測未婚女性結婚意。 四. 巳婚女性維持婚姻意願與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及婚姻觀之關係:與巳婚女性的維持婚姻意願達顯著相關的因素有「婚姻觀」及戀愛中的「溝通與分享」、「欣賞與差異處理」、「獨立自主」及「身體與性親密」。迴歸部分,因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對30歲以下的巳婚女性而言,主要預測因素是「欣賞與差異處理」、及「與母親密」;31歲以上的巳婚女性,預測維持婚姻意願的主要因素則是「婚姻觀」。
6

真人實境節目的閱聽人解讀策略—以日本節目《戀愛巴士》的台灣閱聽人為例

謝豫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代媒介社會特質之一是媒體充斥大量影像,內容真假虛實難以區辨,本研究從閱聽人角度出發,關注真人實境節目閱聽人解讀節目真實的能力,研究以日本節目《戀愛巴士》的台灣閱聽人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的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探究閱聽人如何解讀真人實境節目中層次複雜的真實。研究無意、也無法知道成員究竟是否忠於自我,或是製作單位是否操弄故事情節,而是聚焦於閱聽人解讀,詢問閱聽人如何判斷參與者是否忠於自我、製作單位如何再現真實。 閱聽人普遍都認知媒體內容本來便不完全等同於真實,但大體而言皆相信節目內容確實有一定真實性,唯相信的面向、相信的程度可能因人而異,可見節目整體的真實保證得以運作。 戀巴閱聽人之所以暫時擱置對節目的懷疑,主因有三:1.節目確實營造出真實感,足以讓閱聽人的情緒寫實感超越對節目的疑慮。2.閱聽人無法完全確知真實狀況為何,而認為深究顯得徒勞,反失去看節目樂趣。畢竟,觀看節目本身出發點便不是考驗自己區辨媒體真實的能力,而是為了放鬆精神、尋找笑料、為成員感情感動。3.戀巴閱聽人原本便將《戀愛巴士》明確定位在娛樂導向,因此允許節目在不完全破壞真實標榜下,加入操弄元素以提升娛樂效果。 戀巴閱聽人透過自身生活經驗去檢視節目情節,也藉由節目證實自己日常經驗的真實。節目真實不是純粹鏡相,而是真實的角力,它是透過參與者演出、製作單位編輯、閱聽人加入自我想像所共同組成的拼湊真實,拼湊出的真實沒有標準答案。這種具有高度反身性,透過相互反射而確立的真實,是真人實境節目最大的特質。 綜言之,閱聽人對戀巴及新聞、其他媒體內容的真實性判斷,正描繪出閱聽人對媒介內容的接收判斷的細膩光譜,這絕非以一般人認定的真假二元便能劃分。戀巴閱聽人的媒體真實區辨力,有力挑戰了質疑節目作假或認為戀巴閱聽人沒有分辨節目作假能力者的粗淺預設。 關鍵字:真人實境節目、閱聽人、真人實境節目閱聽人、戀愛巴士
7

川上弘美文學之後現代戀愛 / Postmodern Love in Kawakami Hiromi’s Literary Works

陳婉瑜, Chen, Wa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對於川上弘美文學作品之後現代戀愛進行研究。以越界和變身、後現代的身體性、戀愛的不可能性以及後少女的戀愛為各章標題進行探討。透過川上弘美對於異界空間的幻想、日常和非日常的轉換和後現代戀愛之型態和不可能性等議題,筆者針對川上弘美文學當中,異界空間、戀愛形態、死亡描寫等特徵進行考察。並且比較在東日本311大震災之後,川上弘美文學的變化。 / 本論文は川上弘美文学におけるポスト恋愛を研究する。 各章のテーマは越境と変身、ポスト現代の身体性、恋愛の不可能性、ポスト少女の恋愛を分けられている。ここでは、川上弘美文学における異界空間への幻想、日常と非日常の変換とポスト恋愛の形態と不可能性などの議題について考察を試みる。さらに、東日本311大震災が発生した後の、川上弘美文学の変化を比較している。

Page generated in 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