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Tagged with
  • 12
  • 12
  • 6
  • 5
  • 5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的啟蒙觀──以龍瑛宗為例

楊宏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龍瑛宗以其敏感、深刻的創作知性,剖析日治時期人與社會的盤根錯結的關係。龍瑛宗對殖民、傳統、現代的交互作用有深入的描繪和探討,讓他成為日治時期最具世界性的作家。因為他有最足以代表當時台灣作家的世界性,他的啟蒙觀也就最值得研究。本文的研究範圍是龍瑛宗的整個創作生涯,涵蓋日治時期到戒嚴後,超過五十年。第二章是「無能為力的啟蒙」,主要是討論啟蒙沒有發揮其該有的、應允的作用──進步和幸福,反而把龍瑛宗筆下的角色一一帶入了倒退和墮落的處境。第三張是「啟蒙與殖民的交織與抗衡」,此章更著重在殖民與啟蒙間的互動。日治時期殖民和啟蒙是台灣社會無法分割的整體,而啟蒙始終處於下風。本文試圖了解和分析龍瑛宗、啟蒙、殖民三者間的對話,藉由這些對話,重組出龍瑛宗對啟蒙的看法與評價。
2

中國新文化運動與俄國啟蒙運動下浪漫詩發展的比較

金葉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

日耳曼啟蒙運動的特質

曾珮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最早由思想史研究提出,用以指稱西方文明史自「文藝復興」之人文主義的再現與世俗化、「宗教改革」之個人主義思想的促進與對教會權威的挑戰,以及「科學革命」之重視理性作為人類獲取知識來源以來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隨著歷史學分工與專業化發展,「啟蒙運動」也被廣泛運用至諸如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論述中,成為社會文化運動或十八世紀之代稱,後進學者常習而不察。 為此,本文從思想史研究取徑,藉著分析環繞「日耳曼啟蒙運動」的種種現象,包括其高等學術如何在科學革命潮流的影響下突破中古知識體系的框架與突破後的發展,以及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內外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對日耳曼啟蒙運動思想之發展與傳播的影響,試圖論證「日耳曼啟蒙運動」是否具有相異於其前後時代的獨特性質,以及此「日耳曼啟蒙運動」特質和「啟蒙運動」之間的關係。 本文的結論是,在思想史取徑的分析下,「日耳曼啟蒙運動」在思想史脈絡上並無獨特表現,甚有違背啟蒙運動精神之處。它的公共活動現象雖然符合「啟蒙運動」的世俗性意義,卻往往理性化不足(而「獨重理性精神」應乃啟蒙運動的最重要特徵);它的理性學術與新宗教論述雖肯定理性,卻堅持理性能與信仰調和一致,強調發揚理性應以不違信仰為前提;而所謂的「開明專制」,既以妥協通融、依附君王與政權為旨,自然不符合康德為「啟蒙」所下之定義:「啟蒙是人超脫於他自身所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未成年狀態是無他人指導即無法使用理性的那種無能。」但若不以「日耳曼啟蒙運動」作為思想史名目,而僅觀察十八世紀日耳曼地區以「日耳曼啟蒙運動」(Aufklärung)為號召的社會文化變遷情況,則此段時期的歷史對日耳曼地區的整體文明進展,仍是具有其意義。
4

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

蔡淑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眷村,是台灣歷史脈絡下一個相當特殊的時空產物,它不惟標幟著一段戰爭的記憶與身世的懸宕;同時,也以其數十年的真實存在參與了台灣的歷史建構與地理圖繪。而那些生活在台灣大小眷村中的大陸來台人士,尤其是具有軍籍背景的所謂外省人,他們歷經過連綿烽火,在命運時局的撥弄下被迫離鄉背景,輾轉流離到這隅島上「駐足暫居」。他們曾經是如此堅定信念,等著黨、政、軍領導階層帶領著他們打回故鄉,只有那裡才是真正的家園、惟一的祖國。也因此,與「眷村」這一名詞相聯屬的,便往往是一種相當於「後勤」、似戰不戰的半軍事團體生活型態,以及那沉鬱難遣的懷鄉情緒。 然而時移季往,隨著二十幾年來世界局勢與台灣政經社會環境的迭變,反共復國大業、重回故園家鄉已逐漸成為一則失去實踐效力與意義的歷史過往,取而代之的,是眷村與眷村人在各方面都面臨了切身的衝擊。首先是開放大陸探親後,眷村人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才發現自己在睽違已久的親族眼中,已成了名符其實的台胞;而在生活了數十年的土地上,卻又聽到愈來愈多以「外來者」對其大加指摘的聲音。再者,當本土化漸趨匯為台灣社會與文化論述的主流後,原本偏向於官方立場的眷村逐漸退居邊緣位置,成為所謂弱勢族群的一支。而且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包括與威權政體的密切關係、以中原漢文化為認同標的的「統派」立場、難以脫盡的菁英心態,以及不認同台灣本土的過客姿態等等——所引致的質疑與批評,都使得眷村與眷村人成為眾多矛頭的焦點。尤其是因應現代化與都市化的腳步,1996年老舊眷村改建方案通過,並且開始逐一施行踐履,眷村被拋擲到時空背後的現實處境,就更得到了進一步的促成,與証實。 種種曲折轇轕的際遇,從移民第一代延伸到了眷村第二代,而且這些身跨截然不同生活情境與時代氣氛的眷村兒女們,其所經歷的震撼與徬徨,可能尚不亞於父母那一輩的顛沛生涯。形諸文學,這也成為許多眷村出身,或與眷村有一定聯繫的台灣當代作家——如朱天文、朱天心、袁瓊瓊、苦苓、孫瑋芒、張大春、張啟疆、張國立、愛亞、蘇偉貞與蕭颯等人,一個極豐富的創作原料。儘管這些在當今文壇各據其位、各擅其長的作家們,均自有其不同的創作風格與終極關懷;而且眷村小說也大都不是他們筆下最主要的寫作主題,但是或深或淺的眷村生活經驗,以及對於現實社會有了較深切的接觸後,由於其眷村背景而屆臨到的相近思維衝擊與遭遇,卻在他們的創作中,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討的空間。 此論文即是以一種回顧的心態,為這一漸漸式微的特殊文學類別作一全面而較深入的研究。此外,綜觀上述幾位重要的眷村小說家,在近幾年來都成為影響台灣文學生態甚深的創作者,甚至帶動了一些不同層面與風格主題的潮流。以此回溯,共同的眷村經驗,究竟在他們的創作歷程中起著什麼樣的影響;而他們彼此之間,對於本身的族群身份又有何不同的情感抒發與思考取向,便成為一個頗值得尋繹的問題。更進一步言,眷村帶著本身特殊的體制結構與族群文化,介入了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歷史建構,並且影響甚深。而其所糾結纏祟的種種歷史因緣與政治情境,形諸文學,便使得眷村小說可預見的,要面臨來自各種不同聲音的詮釋,無論是就文學外緣或內部的、意識型態或非意識型態的。就這個角度言,無論是眷村、眷村小說或眷村小說家,其實都參與了台灣的歷史打造工程。甚至可以說,從其在台灣史上的階段性流變,得以具體而微的觀照出整個時代環境的發展過程。而在這過程中,眷村小說與小說家是以何種姿態介入?他們又與外界形成什麼樣的對話空間?這都是此論文意圖加以勾勒爬梳的複雜文學脈絡,也是筆者自我期許能夠盡力釐析與建構的終極研究目的。        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 1 第二節 研究現況考察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 11 第二章 眷村的形成建構與文化情境 …………………………… 17 第一節 似戰不戰,非軍非民——眷村的形成建構 ………………… 17 第二節 想像前身——眷村的文化認同 ……………………………… 20 第三節 城邦裡的中原過客——眷村的生活情境 …………………… 26 第三章 眷村小說的成長啟蒙與現實意識 ……………………… 35 第一節 清新如花露的成長——眷村小說的童騃記憶 ……………… 35 第二節 走出伊甸園——眷村小說的掙扎轉折 ……………………… 41 第三節 竹籬笆在台灣——眷村小說的社會關懷 …………………… 46 第四章 眷村小說的國家想像與族群自覺 ……………………… 53 第一節 告別前朝舊事——自由化與本土化的時代變局 …………… 53 第二節 陸沉□□——眷村小說的國家想像 ………………………… 61 第三節 漂流之島——眷村小說的族群自覺 ………………………… 74 第五章 眷村小說的相關議題 ………………………………………85 第一節 去聖邈遠,寶變為石——眷村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 …85 第二節 陽性注視下的陰性靈魂——眷村小說的性別議題 ………… 99 第三節 神話的瓦解——眷村小說的政治訴求 ……………………… 113 第六章 結語:眷村小說的時代消長 …………………………… 123 參考書目 ………………………………………………………………… 129
5

哈柏瑪斯與「現代性」之哲學研究 / Philosophical Studies on Habermas and Modernity

曾慶豹, Chin, Ken P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果將「現代性」發展放入辯證的邏輯思考中,我們可以理解每個階段的 思想發展都有雙重危機:一種是縱向的危機,這個危機的解決將最終導致 人的發展任務的解決;另一種是橫向危機,即在每一階段的思想發展和社 會要求的解決。這裡正好吻合了哈柏瑪斯的哲學進路,同時也是人格的, 同時也是社會的,分別代表著「現代性」新的確證一體的兩面:自我認同 和自我重建,人格與社會構成有機體。「理性」是關鍵的要素,分別表現 作「主體性原則」、「啟蒙精神」、「理性化」的三個題旨,這是這本碩 士論文鋪陳討論哈柏瑪斯與「現代性」之種種的範圍界定。以這樣的一個 問題意識和討論架框所開陳的論點入手,嚴格來說,基本上是在處理關於 文化哲學的議題,很不同於傳統哲學關於形上學、知識論或倫理學等方面 所做的窄義區分。就研究架構言,採取從哈柏瑪斯在論述關於「現代性」 的自我認同和自我重建的論點,由「『現代性』的形成和論旨」,經「『 現代性』的危機與挑戰」到「『現代性』的堅持和出路」,貫穿著從認同 危機到自我認同做一動態的、辯證的討論。
6

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 / The narrative of "Love" presented by Taiwanese new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溫若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論析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戀愛」敘事的變化歷程,探討作為新文學書寫者的新知識分子,基於社會啟蒙使命與個人意識解放之雙向追求的觀照視角,在小說創作間將具有現代性意涵的「戀愛」,由公領域議題漸次過渡轉化至私領域呈現的表述細節。「戀愛」作為新知識分子的書寫主題,在一九二○年代初期挾帶改造社會、拆家立族的鮮明目的性,以「新道德」之姿堂皇登入啟蒙話語的辯證場域,而新知識分子也藉由此一概念所指向的新式男女關係,發展出極具對話能量的種種表述形式,對臺灣社會的既往秩序進行挑戰與試探。隨著整體環境的改變,一九三○年代之後新知識分子筆下的「戀愛」,從戰鬥性的話語逐漸轉變為書寫者反視自身的可能向度,在敘事觀點由「他」到「我」、表述旨趣由公共議題到個人經驗的轉換之間,不僅呈顯出臺灣社會對現代性知識的接受細節,同時亦映現了新文學廣納各方影響後複雜多樣的發展可能。
7

蔡元培與近代中國啟蒙運動

張力, ZHANG,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蔡元培為民國以來最負盛名的教育家,亦為近代中國學術思想之重鎮。先生早年遵 循傳統士子之途徑,屢獲功名,曾任翰林院編修。甲午戰後,先生深受中國戰敗之 刺激,委身教育與革命運動,並吸取西方新思想,致力於中國啟蒙運動。 本篇論文首先探討清朝中葉,中國接觸西方後,所產生的應變措施,由中央而地方 ,終至開民智運動的興起。先生早年雖接受傳統教育,然早有啟蒙思想,且能付諸 實際行動,堅持啟蒙信念。教育總長時代,即己揭櫫其新教育之意見。尤以出長北 京大學,自由學風頓成各方注目焦點,影響所及,不僅北方諸省,全國亦為之震動 ,乃普遍接受自由、民主、科學之觀念,唾棄不合時宜的陳腐思想與官僚政治,完 成國家統一。論文即以全國統一後,啟蒙運動基於訓政時期三民主義之宗旨,繼續 推動,而告一段落。
8

殖民地臺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 —以《臺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 / The Adaptation and the Acceptance of Love Discourse in Colonial Taiwan —Along the Taiwan Minpao and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1920-1937)

吳婉萍, Wu, Wan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二○年代,因為啟蒙運動的開展,「戀愛」被新知識分子引介至臺灣,希望藉此改善臺灣婚姻關係中的經濟與性別權力失衡的狀態,使臺灣社會能更朝向「文明」前進。「戀愛」對於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臺灣社會而言,是一個全然陌生且具衝擊性的概念,為何會被賦予高度期待,成為解決婚姻問題的「唯一解」?又如何詮釋其意涵?本文首先爬梳當時新知識分子們的言論主張,並根據其論述脈絡回溯至日本、中國的闡論,說明「戀愛」在三地之間的承襲與傳播網絡;其次,當「戀愛」進入臺灣之後,認同與反對的對立掀起波瀾震盪,其論爭內容不僅是反映臺灣社會的「先天不足」,論述建構的缺陷亦隨之曝露,使得「戀愛」的理想在各方權力角逐裡載浮載沉,被視為無可避免的「過渡期」。不過,即便處於缺乏滋養的環境,「戀愛」依舊開始在臺灣社會裡扎根,艱難地融入生活之中,成為新文學書寫的書寫題材,從昂揚的政治性抗爭鬥志轉為貼近現實的美學敘述,思索著實踐「戀愛」的可能。
9

當代中國文化變遷與轉型—兼論「八九民運」文化意義及其啟蒙意涵

張嘉娟, Chang, Chia-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

「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 / The archaeology,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ness: a Habermasian investigation

吳豐維, Wu, Fe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公共性問題」﹐本文將「公共性」的探究嵌入歷史脈絡之中﹐概略地從古希臘談到十八世紀的歐洲。在「公共性」的考源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共性」與「啟蒙」、「超越性」的理念一直有著相當密切的關連。透過這段歷史的考源﹐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掌握「公共性」的本質與內含於其中的啟蒙潛能。   其次﹐為了理解現代「公共性」所展現出的弔詭面貌﹐本文將試圖挖掘潛藏在「公共性」之下的社會變遷﹐也就是所謂的「現代性」(modernity)的發展歷程。從西元十五世紀開始﹐「現代」(modern)的序幕開始揭起﹐一個嶄新的時代於是降生。在這段歷史時期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獨特形貌﹐這些獨特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形構就是所謂的「現代性」。一般說來﹐「現代性」的形構包括了資本主義的興起、民族國家的出現、神話世界觀的解除魔咒、社會運作邏輯的理性化、人類主體性的揚昇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性」的發展是一種從西方蔓延到全球的過程﹐「現代性」的發展逐漸成為西方文化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所以有人直接稱呼「現代化」就是「西化」。在「現代性」的發展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公共性」此一範疇的爆炸性擴張。此外﹐我們也可以抽繹出「現代性」的內在邏輯─人類主體性的確立與社會的理性化。由於這兩套現代性邏輯的過度擴張造成了「公共性」的弔詭面貌─「公共性的暴力」與「缺乏回應能力的公眾」。   關於「公共性」的弔詭面貌與扭曲發展的解決方案﹐哈伯瑪斯的理論建構是一套值得加以討論的典範。他試圖從相互主體性與溝通理性的重建上﹐尋求一個合理性的公共生活的出路。最後﹐本文的結論將會做一個總結性的批評與討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