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視行銷策略研究之初探-以戲劇節目為例唐玉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開放有線電視以來,電視頻道數暴增,無線電視台淹沒於眾多頻道中,以往的獨佔優勢不在,且與其他有線頻道的替代性高,造成電視圈的高度競爭。此時,以往不重視行銷的無線電視台亟需重新檢討行銷策略並重視行銷策略。
在四家無線電視台中,以民視最為特殊,它是民國86年6月11日才開播的新生兒,在各方的不看好聲中,它雖曾面臨過失敗及危機,但是目前它的成長可說是無線,電視台中最迅速的。而戲劇節目的感染力強又容易培養觀眾的收視習慣,是民視切入市場的主力產品,所以研究民視戲劇節目的行銷策略,不僅可瞭解一個新媒體的茁壯之因,亦可從中歸納出未來無線電視台應該努力的方向,供經營者參考。
本論文從行銷策略中的區隔(Segmentation)、目標市場(Target Audience)及定位(Posiion)切入。分析民視戲劇節目的行銷策略及行銷組合策略。
在區隔策略方面,由於電視台所面對的觀眾不再是「大眾」,而是「分眾」,而且民視加入時,台灣電視頻道數目眾多,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民視比一般電視台具有「區隔」的概念。民視戲劇以 「心理區隔變項」為區隔變數,也就是先以人口金字塔下端,15%習慣以台語為思考的觀眾為主要訴求對象。
在目標市場策略方面,目標市場可以不只一個,要依重要性依序開發,根據區隔變數及公司能力與效益評估後,民視決定朝戲劇發展,因此,民視初期的目標市場觀眾為居住在城鎮、鄉村,做台語思考的婦女觀眾,此時的策略是以台語發音的連續劇吸引該目標觀眾。
第二階段,再將目標觀眾拓展至金字塔中層60%的雙語觀眾,此時的策略為優質的台語戲劇及年輕的國語一線演員。
在定位策略方面,民視的頻道定位為「本土化」,達到此定位的方法包括;
1、政治資本的轉換:民進黨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本土的,而民視的創辦者及部份股東都是民進黨籍人士,所以民視給人的感覺也比較本土。
2、頻道名稱的選擇:中文名稱「民間全民」及英文名稱「Formosa」,都給人本土感覺。
3、節目的呈現方式:民視的節目選擇較貼近本土,如連續劇的取材都是在台灣時空背景下發生的故事、語言都使用台語、背景音樂都使用台灣民謠等等,此為民視節目的定位,民視用的策略乃是以節目的定位來加強頻道的定位。
在行銷組合方面,民視戲劇的產品策略可分為節目本身策略及節目編排策略,節目本身策略主要是確保節目的品質;而節目編排策略則是民視戲劇最具特色的策略,其包括:
1、集中三條戲劇線:採用「帶狀策略」與「區段策略」。
2、以19:30的戲劇現與三台晚間新聞對打:採用「反向策略。
3、增加21:20的戲劇線:採用「反向策略」。
4、延長八點檔連續劇時間:採用「橋樑策略」。
5、重播:參考有線電視策略。
6、週六晚上播出戲劇與三台綜藝對打;測用「反向策略」。
民視戲劇的促銷策略是綜合多種促銷手法,共同推銷產品,如廣告、消費者促銷、公共報導、國內外行銷等等,十分具有創意及彈性。
總結來說,民視極具行銷觀念,且已摸索出一套行銷的模式,使得民視的戲劇節目收視率居高不下,是這兩年來戲劇節目收視率平均第一的電視台,而且它所實施的各種行銷策略及行銷組合策略,都廣為他台所效法,帶領起一股重視行銷的風氣!
|
2 |
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高世威, Kao, Shih-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許多閱聽眾收視行為的調查研究發現,電視戲劇節目一直是閱聽眾最常收視的節目類型之一,而每日的收視時段中,晚間七點至九點也是一天中收視最高的時段,另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國內無線電視台八點檔時段始終被連續劇佔據。綜上可知八點檔戲劇節目的魅力是不容忽視的,而且也是無線電視台的主要商業命脈,所以本研究便決定探討無線電視台的八點檔戲劇節目之品質問題。
而近來也有許多學術研究探討「節目品質」的意義的內涵,不過多是從節目內容的整體面考量,所以只能勾勒出「節目品質」的意義與條件,可是對於電視節目製播的實務執行上卻著墨甚少,也沒有針對節目製播過程的品質管制進行探討。所以本研究便決定從電視戲劇節目的製播流程切入,探討國內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的品質管制問題,並擷取生產作業管理的品質管制系統流程的概念精神與作法,加以修改潤飾後使之適用於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的品質管制系統,從而擬定一個新的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系統。
本研究是採用質化研究,先針對生產作業管理的品質管制系統進行文獻分析與理論探討,然後蒐集電視台的製播流程與品質管制之相關資料,兩相比較並修改潤飾之後,制訂一個新的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系統。並針對電視戲劇節目製播過程中的相關專業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同時為了企求獲得製播流程的全面性掌握,所以深訪對象包括高階管理者、企畫人員、製作人、編劇、導演、導播。最後,整理與分析目前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的相關問題,除了回顧並修改先前本研究擬定的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的品質管制系統理論,使之結合理論面與實務面之外,也提出國內電視戲劇節目製播的現況問題以及解決方法與建議,因而達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經過研究結果的整理發現,本研究將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分成企畫審核階段、籌備階段、錄製執行階段、節目播出與檢討階段,並應用生產作業管理之品質管制系統的策略分析、供應商品質調查、產品概念產生來源、品質機能展開、品質成本控制、生產過程的品質控制以及品質改善評鑑方法等,並配合其他相關的節目製作理論,如Zettl的節目製作「效果模式」理論等,綜合整理並加以修改之後,再參考深度訪談的實務面資料分析,於是整理並繪出本研究所制訂的適用於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系統方法的理論依據,詳細流程圖與解說,請參見第五章第三節。
除此之外,本研究分析深度訪談的資料後,提出了電視戲劇節目製播的現況問題,包括企畫案的產生過程缺乏「觀眾」的實際評估研究、企畫案的審核沒有標準可循且隱藏許多「人脈」的因素,而且沒有一套標準的外製公司評鑑流程,節目版權的掌握度也不夠所以導致無法確實管控錄製過程的品質。而且在籌備過程中也沒有實施戲劇節目內容的品質機能展開,且對劇本編寫的要求與審核不夠嚴謹並缺乏戲劇的主題性。另外,節目錄製過程的品質管制沒有落實,成本掌控也不確實,最後的節目播出帶審核也沒有發揮應有功能,再加上邊播邊拍的品質疏忽以及缺乏戲劇節目的預期效果評估等,凡此種種因素皆導致電視戲劇節目的品質良莠不齊。
所以本研究最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在企畫審核階段必須做好電台定位與節目策略分析,並建立外製公司的品質評鑑考核記錄,設定「效果模式」做為節目製播的核心基礎,且建立企畫案審核評分標準。其次,在籌備階段時要加強節目內容的「品質機能展開」的落實並加強戲劇主題且建立演員制度,並將「品質成本」的概念融入預算審核的過程。接著,在製播過程的品質管制方面,要成立品質評鑑委員會,並以劇本為核心,避免品質衰減,且加強邊播邊拍的品質掌控。最後,在節目播出階段,必須設立一常態性的研發機構以進行觀眾的質化研究,並評估「過程訊息」的實際效果,而且要加強品質訓練、建立品質文化。
相信若是電視戲劇節目的製播流程可以參考本研究所擬訂的品質管制系統流程,並針對本研究提出的電視戲劇節目製播的現況問題進行改進,必然可以使得電視戲劇節目的品質日臻完善。
|
Page generated in 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