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選民選舉參與之研究:總體與個體資料的結合

黃桃芳, Huang, Tao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台灣地區選民投票參與及選舉參與的影響因素,以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在個體變數中,加入總體變數,透過交叉分析、變異數分析、T檢定、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期能瞭解選民所在的環境系絡、人際網絡與選民本身的社會背景、政治態度對其參與行為有何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中年、中上教育程度、政黨認同強度愈強、政治興趣愈高的選民,被動員的頻率愈高,參與社團活動的頻率也愈高。政治動員與參與社團活動皆有利於鼓勵選民參與投票及選舉活動,雖然選舉區政黨競爭程度及地區農業人口比例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當政黨競爭程度被控制時,可以發現在選舉期間未被動員的選民,在高競爭程度地區的參與程度比較高,表示環境中的政治性刺激會鼓勵選民參與。農業人口比例與投票參與之間存在正向關聯,與選舉參與之間存在負向關聯。中年選民的投票參與與其被動員的頻率沒有關聯;教育程度與投票參與存在負向關聯,與選舉參與存在正向關聯;政治態度與選民的參與之間均存在正向關聯,但是當政治態度被控制時,政治動員對政黨認同強度中等、政治興趣中等的選民影響較大,而無政黨認同、政治興趣低,以及政黨認同很強、政治興趣高的選民,其參與則是比較不容易受政治動員影響。 環境因素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發生的,而是會透過個體的人際網絡及其它條件的中介作用,進而產生影響力,因此研究個體政治行為時,總體環境的條件也是重要的解釋變數。
2

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跨國比較與台灣個案分析 / Effects of Electoral Systems on Voter Turnout: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Taiwan’s Experience

林啟耀, Lim, Kah Yew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投票參與是民主政治運作的核心,投票率的高低是政府執政是否具有代表性與正當性的重要指標。選舉制度是否影響投票參與,一直深受國內外學者所關注,然而選舉制度如何對投票參與造成影響卻頗多爭論。為了探討選舉制度與選制變遷如何影響投票參與,本研究以跨國比較的方式,分析各種選舉制度對國會投票率高低的直接影響與跨時影響。同時,本研究也以台灣選制變遷為個案分析對象,探討選制變遷對投票參與之效應。在方法上,本研究在跨國比較的部分蒐集世界各民主國家歷次國會選舉的相關資料,並以「固定與隨機效果混合法」進行分析;在台灣個案分析的部分,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為比較組,評估選制變遷對立委選舉投票率之影響。另外也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8L針對TEDS2004L成功樣本之定群追蹤資料,分析台灣同一群選民在新舊選制下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 研究結果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在跨國比較的部分,本研究發現選舉規則的比例代表性愈低,投票率會愈低。其中,採並立制國家的投票率顯著低於採比例代表制的國家,採多數決制的國家投票率下降的幅度則顯著大於比例代表制國家。選區規模愈大的國家,投票率則愈高。另外,本研究也發現選舉制度對不同民主資歷國家的影響也不同,對民主資歷較深國家的影響較大且較符合學理預期,對民主資歷較淺國家則影響較小。在台灣個案的部分,本研究發現立委選制變遷並沒有對總體投票率產生顯著的影響,但是對個體選民的投票穩定與變遷卻有顯著的影響。尤其是評估新選制比舊選制更讓人不想去投票的選民以及小黨支持者,都比較傾向在舊選制下有去投,但新選制下不去投。本研究認為透過上述宏觀與微觀層次的分析,不僅讓我們對選舉制度如何影響國會選舉投票率高低及變化有更深入的瞭解,也讓我們釐清選舉制度變遷如何影響個別選民的投票參與。
3

參與式民主──台灣地區選民投票參與之理性行為研究

林一民, LI,Y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參與的問題, 一直是民主理論中各家爭議不休的焦點; 而參與式民主理論的主張 , 無論在理論上或現實中, 亦有其參與上「質」與「量」的兩難困境。因此, 從參與 者的角度來探析此一問題, 應是合理的方式之一。何錶投票參與是參與式民主運作中 最重要的一環, 所以選民投票參與行為乃成為學者研究政治參與時所不可或缺要項。 本文研究目的即於應用理性抉擇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以探討臺灣地區選民 投票參與行為。一方面著重於選民理性投票模型的理論分析, 另一方面亦從事理論驗 證工作; 嘗試尋求具解釋力的變項, 以建構一較能解釋臺灣地區選民長期投票行為的 理性模型。 理性投票理論主要承襲Downs-Tullock(1957,1968)、Riker Ordeshook(1968) 和Fer- john-Fiorina(1974)等三個主要理論途徑而發展。其研究重點依分析層次可區分為: 探討個人投票或不投票之理性計算模型與探討投票率之理性行為模型。至今理論建構 已愈趨完整, 同時亦獲得充分經驗事實的支持, 對於選民投票行為具有很高的解釋力 。 應用此一分析傳統, 我們著重於探討投票率之理性行為模型。研究發現: 無論是在增 額區域立委或縣市長選舉方面, 均具有相當的解釋力; 同時隨著國內政治、社會、經 濟環境的發展變遷, 此一趨勢愈為明顯。其中尤以最近一次選舉(78 年),大體均能驗 證理性模型的假設。此一研究結果, 相信對國內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必有相當的助益 。
4

衝突選民與投票參與- 以台灣2004-2016總統選舉為例 / Conflicted Voter an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The Case of the 2004-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徐子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變數可以分成長期因子與短期因子,長期因子有政黨認同與對於現任政府施政評價等;短期因子則包括對於候選人的評價以及競選期間所發生的事件等。先前的研究指出,當一個選民的長期因子與短期因子出現衝突,則該選民將可能不會投給較偏好的候選人。和這些研究不同的是,本論文從衝突選民的理論假設出發來分析投票參與行為。本論文認為,長期因子與短期因子若出現衝突,會使得選民產生衝突壓力,無法作出判斷,進而降低選民投票的意願。本論文聚焦「政黨認同」以及「對現任政府的回溯性評價」兩個長期因子,以及「對候選人的偏好」做為短期因子總指標,探討長期因子與短期因子發生衝突時對於選民投票參與的影響。本論文根據政黨認同與候選人偏好一致與否,以及回溯性評價與候選人偏好一致與否,將選民做若干分類進行分析。本論文利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2004年、2008年、2012年與2016年總統選舉調查資料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當選民的政黨認同與候選人偏好並非一致時,選民的投票意願降低。其次,回溯性投票與候選人偏好的衝突也有相似的效果,對於執政黨的表現滿意與否,若非與候選人偏好一致,選民的投票參與意願也會下降。整體而言,本論文將衝突選民理論拓展到對於投票參與行為的解釋,除了對於投票行為研究具有若干貢獻外,也對於政黨的選舉策略提供一些啟發。 /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tested the conflicted voter hypothesis that voters will be less likely to vote for their preferred candidate when the voters' issue positions are in conflict with their partisanship. Building on these previous works, this thesis tests the conflicted voter hypothesis on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I contend that voters are less likely to vote when they are under pressure generated by conflicts between factors. Using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 surveys for the 2004, 2008, 2012, and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voters are less likely to vote when their partisanship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ir preferred candidate's partisanship. Moreover, the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voters tend to not vote when they identify with the opposition party but are satisfied with the incumbent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and when they identify with the incumbent party but a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incumbent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Overall, this paper not only facilitat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flicted voters' behavior, but also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the campaign strategies of political parties.

Page generated in 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