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2
  • 1
  • Tagged with
  • 6
  • 6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梁士詒與民初政局(一九一二-一九一六)

毛知礪, Wang, Zh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民初袁世凱執政期間,梁士詒對於國家內政、外交、財政等方面的作 為與影響。所謂民初政局,本文論及者:在時間上,始於民國元年,終於民國五年 七月;在事件上,則始於辛亥鼎革,終於帝制運動失敗,袁氏羞憤病迕。 本文共分七章,除第一章緒論,共分五個主要單元。 第二章 晚清時代的梁士詒,訧梁氏個人家世與環境、教育與志趣、以及清末從事 路政工作的經驗,以奠定民初事業基礎,作概括性敘述。 第三章 梁士詒與袁世凱,以袁氏民初政權為重點,探討袁總統權位的謀取、鞏固 、擴大,以至改元洪憲,帝制自為的過程中,士詒的態度與表現。 第四章 梁士詒與民初財政,探討的範圍包括:士詒擔任財政職務,及其主張與擘 劃,以見其對於國家財政的功過得失。 第五章 梁士詒與民初外交,是由梁士詒外交主張與獻替,與外國友人的關係,及 歐戰爆發後因應政策與作為,藉以瞭解士詒裨益於民國外交之處。 第六章 梁士詒與交通系,以交通系為重點,從交通系的形成與發展,討士詒確立 過人地位與權勢的過程,並就嘉力作全面的分析。 #2810106 #2810106
2

福州船廠的創立背景及其與中法戰爭有關問題的探討. / Fuzhou chuan chang de chuang li bei jing ji qi yu Zhong Fa zhan zheng you guan wen ti de tan tao.

January 1975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19 (3d group)).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一) --- 緒論 --- p.1-4 / Chapter (二) --- 關於閩廠的創立背景上若干疑問的討論 --- p.5-31 / Chapter (三) --- 閩廠與中法戰爭有關疑問的討論 --- p.32-58 / Chapter (四) --- 結論 --- p.59-62 / Chapter 附錄 --- 附錄 / Chapter (五) --- 注釋 / Chapter (六) --- 重要參考書目
3

市政局與香港公共房屋事務(1938-1973). / Shi zheng ju yu Xianggang gong gong fang wu shi wu (1938-1973).

January 2006 (has links)
崔永健. / "2006年8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6. / 參考文獻(leaves 138-147). / "2006 nian 8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Cui Yongjia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6.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38-147).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論 / 硏究構思的源起 --- p.1-2 / 前人硏究回顧 --- p.2-7 / 硏究簡介 --- p.7-10 / Chapter 第二章 --- 市政局與早期的公共房屋事務(1938-1954) / 市政權力在香港的特殊意義 --- p.11-12 / 香港的類市議會(quasi-municipal council)´ؤ´ؤ由潔淨局到市政局 --- p.12-16 / 早期公屋建設構思與市政局(1938-1941) --- p.16-20 / 戰後初期香港的政治、社會及經濟問題(1945-1954 ) --- p.20-24 / 市政局與屋宇建設委員會的成立 --- p.24-29 / 木屋、徙置事務與市政局 --- p.29-35 / Chapter 第三章 --- 市政局在公屋事務上的角色及作用(1954-1973) / 市政局的權限(1935-1973) --- p.36-39 / 市政局的組成(1935-1973) --- p.39-56 / 市政局的議事及決策機制(1954-1973) --- p.56-58 / 市政局處理公屋事務的機制及其作用(1954-1973) --- p.59-76 / Chapter 第四章 --- 市政局有關公屋職能維持不變的原因(1954-1965) / 港府房屋政策檢討(1956-1959) --- p.77-82 / 公屋行政架構改革爭議(1957-1961) --- p.82-90 / 1960年代公屋向新界發展 --- p.90 / 港府房屋政策檢討及相關爭議(1963-1964) --- p.91-97 / Chapter 第五章 --- 市政局改組與其失去有關公屋的職權(1965-1973) / 「去徙置化」及其對公屋行政架構的影響(1965-1971) --- p.98-104 / 地方行政改革的決策過程(1965-1971) --- p.104-123 / 公屋架構重組的決策過程(1970-1973) --- p.123-130 / Chapter 第六章 --- 結論 --- p.131-137
4

浙江立憲運動與浙省民初政局關係之研究

許碧芳, XU, B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精英是政治體系中革命性變遷的指標。辛亥革命前後,中國傳統的政治權力結構 發生鉅變,在此變遷中,政治領導階層所發生的變化,值得重視。 一八九五年展開的開民智運動是近代中國首度的社會文化改革運動,它的基本精神元 素是危機感、愛國心與救亡意識,立憲運動即是承續此種時代精神所蘊生的政治改革 運動,它是晚清政治潮流的主導勢力,而立憲團體則是當時具有高度政治影響力的團 體,它的組成分子是政治社會各界的領導精英。本篇論文即是以浙江立憲團體作為研 究的主體,旨在探討其成員的組成內涵,分析其政治態度方面的變化,並評估其政治 影響力的消長情形。希望透過這種研究,考察清末民初的政治領導階層。 本文除前言與結論外,計分三章。第章:政治人物的組成分析,第二章:政治活動的 傾向,第三章:政治活動的實效評估。
5

馮玉祥與北伐前後的中國政局(十三年-十七年)

林貞惠, Lin, Zhe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探討的問題: 其一、馮玉祥的軍事活動,向有其思想上的推動力,「首都革命」係以什麼思想做 為基本理論﹖以後這個思想是不因中國政局之變化而有所蛻變﹖又「首都革命」由 何者所策動﹖ 其二、自袁世凱死後,中央勢力衰弱,地方勢力為求自保,不得不尋求外援;列強 也希望保護其勢力範圍,乃對自己所支持的軍閥給予金錢與武器援助。馮玉祥有否 接受俄援﹖是否赤化﹖ 其三、馮玉祥訪俄百日之旅,萁思想如何趨於激烈﹖與國民黨的關係如何﹖ 其四、馮玉祥對於北伐的貢獻如何﹖馮軍何以未入北京﹖ 本文在結構上,大致係以年代先後為經緯,說明馮玉祥在北伐時期之軍事活動,並 加加入國民黨陣營中檢討其對於民國統一的影響與得失。 #2810110 #2810110
6

閻錫山與戰前中國政局(1931-1937年)

黃毓芳, Huang ,Yu-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經北伐與中原大戰後,中國表面上儼然已形成一個統一局面,此時日本恐怕中國統一在即,從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逐步加速其侵華速度。但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盱衡國內外情勢,認為此時中國國力不僅無法應付與日本的作戰,還須防患共黨勢力的日益擴大。故一方面持續進行剿共以安內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拖延與日本直接交鋒的時機,好爭取建設時間與國際援助。 除了日本與中共的威脅外,中央面對地方實力派林立,也須應付他們藉抗日反蔣為號召的挑戰。中央認知自己當時對這些地方勢力尚無立即降服的能力,所以只要這些地方實力派願意在表面上投誠中央,中央也選擇盡量與之合作, 並透過鼓吹安內攘外政策,期望他們協助中央對付日本與共黨,可見地方實力派在戰前的態度與角色是影響政局發展的一個關鍵,本論文擬以閻錫山為個案,討論地方實力派對戰前政局的影響及其與中央的關係。 閻錫山歷經民國19年的中原大戰後,與蔣的關係跌蕩到谷底,最初蔣一時無法容納閻,力逼出洋, 可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卻打亂中國的政局發展。在日本侵略與寧、粵分裂的雙重壓力下,蔣爲尋求國內團結,回應合作呼聲,只好允許閻重返山西,進而接掌山西政權。故閻這樣的政治命運轉折,無異象徵國民政府在日本侵略的衝擊下,如何遷就時勢以接納原本水火不容的地方實力派,營造國內團結景象,所以本論文以閻錫山為研究對象,是了解中央對地方實力派關係的一個很好例子。閻自民國初年起就開始統治山西,力行保境安民政策,對山西的影響力相當深遠,自立為王色彩尤為鮮明,這種扎根地方型的地方實力派,歷經民國以來詭譎多變的政局情勢,政治經驗豐富,我們可從其應變方式與政治手腕的運用,更加認識戰前政局的複雜面貌。 另外,如就戰前時局來看,中國在東三省、熱河相繼陷日後,山西、察哈爾和綏遠頓時成為保護平、津的重要抗日前線,閻及其遍佈察、綏等地的舊屬勢必對華北、西北軍事造成一定影響力,閻的舉措是日本、南京中央與中共三方面勢力的注意焦點之一,顯現閻在戰前確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除緒論與結論外,主要章節如下: 第二章「中原大戰後與中央關係的轉變」,旨在說明戰後閻如何從政治生涯谷底重回山西掌權的過程。可觀察政局演變促使閻、蔣關係再次變化,藉以認識閻的應變能力與蔣的考量。並且透過山西軍權的爭奪,了解閻如何重新穩固山西領導權。 第三章「抗日事件中的態度」,是從戰前國內三次非閻主事或發起的反日事件為切入點,側面了解閻的立場與態度對事件或政局造成的影響。這三次事件中,察省與兩廣皆是地方藉抗日以反蔣的事變,閻也是一位地方實力派者,介於其他地方實力派與中央之間,從其立場反映閻對時局的認識。華北事件雖由日本發動,但閻的立場、態度也可幫助我們認清閻與日本、其他地方將領、中央間的多角關係。 第四章「等距方針的調整」,說明因為山西受到日本、共軍的直接威脅,無法再沿用其舊有的「等距方針」政策,所以在共軍入晉、綏遠戰役及西安事變中,與中央、中共的關係時有調整與變化。認識閻的變化,可幫助統合分析閻的政治性格,並了解中國內部聯共反日的風氣已然形成。

Page generated in 0.01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