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地區補助款的選票購買行為之研究

廖志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台灣地區在政黨或選舉競爭體系下,執政者是否有利用補助款進行的選票購買的行為存在,以及選票購買的行為是否有效果。研究期間為民國81年至91年,研究地區為台灣省16個縣。首先檢驗選票購買的行為是否存在,我們分別以無區域效果、控制大區域效果、控制小區域效果的補助款模型加以研究。實證發現補助款與總統大選得票率差距、人口數、低收入戶人口數、可支配所得均呈現顯著相關性。從政黨競爭因素來看,總統選舉得票率差距對補助款之影響為負向而且統計上十分顯著。表示一個地區總統選舉競爭愈激烈,則該地區獲得補助款愈多,符合Lindbeck-Weibull (1993) / Dixit-Londregan (1996) model的結果,對於競爭比較激烈的地區給予較多的補助款,因此我們認為執政者有選票購買的行為存在。亦即前次總統選舉的結果會影響上級政府補助款的分配。其次檢驗執政黨利用補助款進行選票購買行為是否有效果。本文分別亦以無區域效果、控制大區域效果、控制小區域效果的投票模型進行研究。我們發現補助款因素對於執政黨得票率的影響力極小,亦即執政者給予縣市更多的補助款時,在選舉中的得票率並不會提高,表示執政者以補助款進行的選票購買行為是無效的。
2

我國國民年金制度之政治運作分析

黃福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政部於民國92年6月針對「國民對實施國民年金保險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年滿20歲以上民間人口(不含軍人)中,目前有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以外之社會保險者,以參加勞工保險者占48.6%最多,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者占11.0%次多,參加公教人員保險者占3.9%,三者合計共占63.5%,亦即尚有36.5%的民間人口未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以外的任何社會保險,即有超過3分之1的國民尚未得到適當之老年經濟安全保障。 內政部民國94年3月底戶籍登記人口統計顯示:我國65歲以上國民共216萬9709人,佔總人口9.56%,較民國79年底增加3.34﹪,老化指數為49.78﹪,與國際平均水準比較,較全世界之23.33﹪及開發中國家之15.15﹪明顯偏高。數據顯示:我國人口急遽老化、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不斷提昇。台灣地區早已經進入高齡社會,上有平均壽命的延長,下有出生率的下降,以致老人的人數和比例呈現顯著成長;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家庭結構改變,傳統家庭成員相互扶持的功能逐漸式微,使得各界普遍強調老年問題的重要性,我國實施國民年金制度之條件與時機日趨成熟。 觀察我國國民年金制度之實施進程發現,我國國民年金制度自民國39年政府開辦勞工保險後,歷經50餘年逐步擴展仍未建構完成,依據經建會民國90年版「國民年金規劃報告」,我國尚有三百多萬自營雇主、農民、家庭主婦、學生和身心障礙者,其老年或遭遇身心障礙、死亡等事故時,其本人或其遺屬未能獲得基本之經濟安全保障,可見我國現行之老人經濟安全保障體系存有嚴重的缺口。到底我國國民年金制度之建構完成是因政策機會窗之開啟?抑或因總統民選、政治運作等因素呢? 本研究引用政黨競爭理論,將政黨(或政客)視為在議題面向上採取最有利位置以爭取最多選民支持的策略選擇者,若議題面向只有一個,則處於中位數者(median voter),最能得到此議題之其他行為者的支持,而可以在任何議題的配對輪流競爭中浮現,成為最後的贏家」。 研究發現,政黨或政客面對同樣的政策,特別在嚴重影響選票及當選機率之議題上(如老人津貼發放金額),會因朝野角色的不同,產生結構性的角色轉換,這個說法,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其他不影響選票之政策規劃及制度內涵上,諸如國民黨自始至終將國民年金制度定位在社會保險部分,卻不需要改變,這種政黨將選舉策略與政策規劃脫鉤的特殊現象,是我國政黨政治因應選舉制度實際的運作方式,也是我國公共政策實際運作上最大的困境。另外,在陳水扁擔任我國總統5年期間(89年5月至94年5月),任內開始實施公益彩券盈餘提撥45%作為國民年金專戶制度,逐漸累積了國民年金開辦之財源,同時透過國會朝野協商機制,確立了國民年金制度建構前,老人、老農、老漁及老原住民等生活津貼「暫行」發放之制度,勞保新制上亦建立個人退休金可攜式制度等國民年金具體進程。我國各政黨之提案內容已涵蓋世界各國正在推行之稅收制、儲蓄保險制及社會保險制等3種制度內涵,這符合政黨競爭理論之基本假設。另外,各政黨雖未針對國民年金法形成聯盟並予以整合,卻可透過政黨間之利益結合,以朝野協商、通過個別知國民年金相關法案。而攸關我國老年經濟安全保障之「國民年金法」在「陳水扁政府少數執政」、「國會各政黨席次皆不國半」、「朝野皆未組成國會多數聯盟」及「政治菁英個人的偏好」等因素影響下,於國會遭到擱置。 關鍵詞:「競標」機制、社會保險制、儲蓄保險制、稅收制、政黨競爭理論
3

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台灣立法委員選舉之研究(1989~1995) /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nd Party Competition: Taiwan Legislative election Research(1989~1995)

李信達, HsinTa L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包括台北市、高雄市與台灣省)為範圍,鄉鎮市區為基本單元,1989年到1995年的立法委員選舉為標的,使用人文區位研究途徑,來分析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之間的關係。在代表政黨競爭的自變項上,分別以各政黨在立法委員選舉中的得票率競爭程度,以及各政黨的得票率為變數。至於描述區域發展的自變項上,主要可分成兩個部分。橫斷面上由自然區位因素(包括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藍領階級比例、年輕人口比例、外省人口比例),以及政治區位因素(包括決算補助比例、縣市票源凝聚程度、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縣市地方派系強度虛擬變項、鄉鎮市區派系強度虛擬變項)作為自變項。在縱剖面上,則以時間的虛擬變項作為自變項,以反映長期的影響因素。在以各政黨當屆立委得票率為依變項時,則再加入當屆省市議員與上屆立法委員各政黨的得票率,來測量選舉慣性的影響力。 此外,並分別由區分為三個集群的集群面,以及整體面來進行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在各模型中較為重要而顯著的變數都與假設方向一致。其中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年輕人口比例,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會升高政黨競爭程度;而決算補助比、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以及縣市級地方派系則會減弱政黨競爭程度。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對國民黨得票率不利,而外省人口比例則由1992年之前的有利,轉向為1995年的不利;但決算補助比例、縣市級地方派系強,以及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都對國民黨得票率有利。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對民進黨得票率有利;而外省人口比例、決算補助比,以及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則對民進黨得票率不利。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外省人口比例,以及年輕人口比例,均對新黨得票率有利;決算補助比、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以及各級地方派系不論強弱,均對新黨得票率不利。 在合併時間序列的分析上,隨著時間的推演,政黨得票率競爭程度也隨之升高,同時對國民黨得票率愈來愈不利,而對民進黨得票率愈來愈有利。此外不論是對哪一個政黨的得票率來說,選舉慣性因素的影響力都相當顯著。不過不同選舉還是有所不同,以同類型的選舉影響較大。 另一方面,經由對R 值的觀察,我們也發現政治區位因素在多數的情況下,其解釋力會大於自然區位因素。同時區位因素最適合用以解釋新黨的得票率,不過整體而言多數模型都有解釋力愈來愈高的趨勢,顯示近年來區域發展因素對於政黨競爭的解釋力較過去提升不少。 最後,透過區分集群的方式,有助於突顯出特定區域類型,以表現出其中更為強烈或更為微弱的,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之間的關係。可避免僅就整體面進行分析,使這些集群的特性消失,反倒不易瞭解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之間的真正關係的缺失。 第一章 緒論 壹、政黨競爭與選舉 貳、台灣的選舉競爭:國民黨的控制與反對黨的興起 參、選舉研究:個體或總體 肆、區域與區域發展 伍、台灣的區域發展:進步但不均衡 陸、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 第二章 文獻檢閱 壹、區域發展與人文區位指標 貳、選舉競爭與總體資料研究 參、整合性研究的需要 第三章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壹、研究範圍與內容 貳、研究架構與假設 參、變數建構與資料來源 肆、統計方法 第四章 變數的典型相關與鄉鎮市區的集群分析 壹、典型相關分析 貳、集群分析 參、依變項在整體面與集群面上之觀察 肆、討論與小結 第五章 區域發展因素對政黨競爭的影響-集群面的觀察 壹、第一集群的分析結果 貳、第二集群的分析結果 參、第三集群的分析結果 肆、討論與小結 第六章 區域發展因素對政黨競爭的影響-整體面的觀察 壹、影響政黨得票率競爭程度的區域發展因素研究 貳、影響政黨得票率的區域發展因素研究 參、整體面與集群面的比較 參、討論與小結 第七章 結論 壹、研究回顧與成果 貳、檢討與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國內以人文區位指標進行區域發展研究的相關論文列表 附錄二 國內以人文區位途徑進行選舉研究的相關論文列表 附錄三 各變數之相關係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附錄四 各迴歸分析詳細列表 附錄五 各變數資料 / The thesis is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the KMT, DPP, and NP) in the 1989, 1992, and 1995 elections for Taiwan's Legislative Yuan. The unit of analysis is the "Hsiang" (rural township), "Chen" (urban township), "Shih" (county city), or "Ch'u" (precict), and we separate all of the local area units into three clusters to obtain the ec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We explore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local units on the election returns over the six year period.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major significant variabl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high percentage of youth in the population, and high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county can raise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but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budget from subsidies, law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township, and strong county factions can reduce i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county have influence on the percentage of the vote lost by the KMT's candidates, and percentage of the budget from subsidies and strong local county factions influence the percentage of the vote won by the KMT's candidates. A high percentage of mainlanders contributes to the KMT's vote share before 1992, but becomes disadvantageous in 1995.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county are beneficial to the DPP, but a high percentage of mainlanders,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budget from subsidies, and a high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township are harmful to i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 high percentage of mainlanders, and a high percentage of youth in the population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NP's vote, but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budget from subsidies, a high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township, and strong local factions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towards it. Longitudinal analyses find that the time factor intensifies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in favor of the DPP. Electoral inertia, or the retrospective effects of the last election, has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the vote share of the KMT, DPP, and NP. Also the same type of elections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different types. Finally, through clusters analyses we can identify various types of groups which reveal var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Page generated in 0.14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