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土兩國新詩興起背景之比較研究

林慧真, LIN, HU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方國家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之後,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文明勢力向世 界各角落膨脹.這股勢力包括:政治、經濟、思想各方面,藉著優越的軍事力量在十 八、九世紀之交,急急地叩著各傳統古老社會深閉的門戶.中國與土耳其原本同是這 些傳統社會中的佼佼者,一個是長期的文化輸出者;一個是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回 教大帝國,卻同時被冠上「病夫」的屈辱,遭遇瓜分解體的威脅.於是兩國人民為了 救亡圖存均做了最大的努力,一步步的改革,由軍事、制度而思想,一連串的摸索、 學習、抗爭、調適,終於兩個新生政體如浴火鳳凰般自廢墟中昇起.這段由盛而衰, 死的重生的經歷究竟會在兩國文學活動中做出怎樣的影響?或者文學能對之產生如何 的作用呢?而如此相似的外在經驗,是否也會在兩國文學發展過程中振動出相同的頻 率呢?試圖解答這些問題正是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本論文以文獻研究法為主.使用的文獻將包括兩國文學史、歷史、社會、政治各方面 的研究文字.不過,有關土耳其的研究資料較難搜羅,為本論文研究的限制. 全文共分五章:緒論;中國新詩興起的背景及創作理論;土耳其新詩興起的背景及創 作理論;中、土兩國新詩興起背景之比較;結論. 文學與當代人的思潮有著密切的關聯,而當代人的思想深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文學完 成之後,藉著傳播流通,可以影響更多的人,造成更大的思潮或引起反對的聲浪,由 此可見文學與環境是互動的.中、土兩國面臨亡國危機,同樣興起救國思潮,投入「 現代化」行列,由器物、制度的現代化終於思想、觀念的全盤西化;文學革新之議則 發韌於制度現代化的同時,到了思想觀念層次,則新文學已成風潮矣.可見中、土新 詩興起與外來刺激、內在思潮是息息相關的.
2

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研究

車婉娟, Che, Wan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徐志摩是五四新文學時期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他是格律派新詩的代表作家。其新詩奔放熱情,率性地抒寫他的思想和情懷,無論是詩歌的內容或是形式皆具有卓越成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徐志摩的新詩常被評為「詞藻華美」、「語言濃得化不開」,這樣概括式地語言評論未免流於空泛,有賴於語言風格學研究的加入。透過科學客觀的研究方式重新將其詩歌語言解構、分析,實際歸納出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特色,以求對其作品有更具體、全盤的認識。 本論文主要內容為研究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筆者以《徐志摩全集》中的158首新詩作為研究範圍,進行詞彙分析。全論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徐志摩生平和詩歌創作理念。第二章〈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簡述語言風格學及其在文學作品研究上的價值,並進一步說明詞彙風格之內容與價值。第三章〈從古詞彙的使用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探究其新詩的古詞彙來源及使用的效果。第四章〈從新詞的創造力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先依其詩歌新詞的產生途徑一一分類介紹,再歸納其構詞偏好及運用效果。第五章〈從重疊詞的運用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先觀察其新詩重疊詞之詞語類型,再分析它的語法功能傾向及使用效果。第六章〈從共存限制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主要是跳脫詞彙本身的分析,而將觀點擴大至詞語間的搭配關係,分別就句中「主語 / 謂語」、「述語 / 賓語」、「修飾語 / 中心語」、「述語 / 補語」四種關係,來探究其新詩詞彙突破現代漢語搭配規律的使用情形。最終提出第七章〈結論〉,總結徐志摩詩歌的詞彙風格及特色。
3

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 / Style of the Poem of rhythm of Hsu Chih-Mo

林曉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徐志摩(1897-1931),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高度知名度,活躍於二十年代文壇,1926年在《晨報副刊‧詩鐫》開始了格律詩運動,從英國留學歸國的徐志摩引進西洋詩體,創造新體詩,試驗新形式,用文學去實踐他的理想,為中國新詩的發展開啟新的里程碑,他是新月詩派的靈魂人物,也是格律詩派的提倡者、創作者。 徐志摩創作新詩時追求韻律,卻又不拘泥於格律,在傳統的格律上有所突破與創新。讀徐志摩的詩,可以感受其在聲韻上的用心,他將聲母、韻巧妙安排,並搭配形式整齊的詩句,使音樂在詩中自然流動。運用客觀的語言風格學分析徐志摩新詩,可以具體說出其產生「音樂美」的因素,去瞭解徐志摩個人驅遣語言的風格,能為鑑賞徐志摩新詩的音樂美提供另一途徑。 本論文《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欲探討徐志摩新詩作品的韻律風格,將以徐志摩所出版的三本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為研究範圍,進行韻律分析。全論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意義、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從押韻類型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論述押韻的音韻效果,再整理分析徐志摩詩的押韻類型,因詩人並不全用國語押韻,故也會討論使用吳方言、古韻等押韻的現象,再進一步整理歸納押韻類型與詩行排列形式的搭配。第三章〈從句中韻使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句中韻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再分析句中韻不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並討論一行詩中有兩種句中韻搭配的形式。第四章〈從頭韻運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頭韻的定義及音韻效果,再分別論述一行中單一頭韻及兩組頭韻的音韻效果。第五章〈從雙聲疊韻詞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說明雙聲疊韻詞的音韻效果,再探討雙聲疊韻詞的出現頻率及類別,並從出現位置討論其韻律效果。第六章〈從字詞的反覆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分別就單音節詞、重疊詞、詞組、不成詞、句子及篇章結構的反覆現象來探討其詩歌韻律。第七章〈結論〉整合上述各章研究成果,總結徐志摩詩歌的韻律風格。
4

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 / The Birth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Written in Japanese: Based on “Taiwan Daily News” and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 (1895-1926)

張詩勤, Chang, Shih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1895-1926年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為史料,討論台灣日文新詩如何誕生的問題。首先,藉由拓寬「台灣新詩」的定義,將1895年台灣進入日本統治、傳入日本近代詩的同時,便算作台灣新詩的起點。接著,透過爬梳日本近代詩的歷史,闡明日本近代詩對於台灣日文新詩的影響。此影響可分為兩階段,一是明治期「新體詩」的傳入,使得日文新詩開始在台灣出現、並開始在詩中收編殖民地台灣的意象。二是大正期「口語自由詩」的傳入,使得文語定型詩的形式受到解放,並持續受到日本近代詩思潮的影響,進而促使台灣詩人的出現。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與日本近代國家與近代語言的建構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影響了日治初期台灣日文新詩的性格,也影響了台灣詩人最初詩作的樣貌。相較於前行研究對台灣初期新詩中民族與抗日精神之強調,本論文應能提供較為不同的認識。 /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aiwan Daily News” and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1895-1926), and explains the birth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written in Japanese. First, this study expands the definition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by putting its starting point at 1895 when Japanese modern poetry entered into Taiwan. The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modern poetry and how Japanese modern poetry influenced Taiwanese new poetry. This influence unfolded in two stages. During the Meiji period, the “new style poetry”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Taiwanese new poetry arose within this trend and Japanese poets began to appropriate Taiwanese local images in their works. During the Taisho period, the “free verse”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and brought about a more liberal form of poetry. Under such an influence of Japanese modern poetry Taiwanese poets emerged.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birth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w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ese as a modern language and Japan as a modern nation-state. This relationship influenced the feature in early stage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and the appearance of poems by Taiwanese poets.On early stage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previous researches mostly focus on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is study brings up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and trie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new poetry in colonial Taiwan.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