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與貨品貿易協議對於臺灣醫療器材產業之預期影響調查 / The impact of the Cross-Straits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and Goods on Medical Device Industry高啟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希望了解在自由貿易協定的架構下,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及後續的貨品貿易協議,將會對臺灣醫療器材產業造成何種的衝擊?最後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國際經貿形勢快速變化,國與國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多國間簽署區域貿易協定已蔚為風潮。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統計,我國2014年全年對外貿易總額為5,880.7億美元,在前五大貿易夥伴中,截至2015年5月止,僅中國大陸及新加坡與我國簽屬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臺灣與大陸於2010年簽署完成的FTA又稱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
在ECFA框架和精神下,兩岸兩會另於2013年6月21日於重慶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目的在於強化兩岸服務貿易的連結並打破關稅障礙。雙方在協議的開放品項中,陸方承諾開放80項(非金融65項、金融15項),我方則承諾開放64項(非金融55項、金融9項),其中37項屬新增或擴大開放陸資項目。然而迄今,這項服貿協議仍未通過臺灣立法院的審查,無法真正落實協商條文。
根據工研院IEK資料顯示,醫療器材產業是我國生技產業中營業額和成長幅度居首的產業,十分仰賴出口,在2012年的外銷比例就高達42%。然而我國醫療器材產業多屬中小型企業,全面的實施兩岸貿易自由化,將對產業產生何種預期的衝擊,正是本文想要了解的地方。
本文剖析服貿協議的條文,並研究經濟部國貿局「貨品輸入規定細則彙編」及「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表」中關於醫療器材MW0(不准輸入)及MP1(有條件輸入)的類別,以推敲未來全面開放後可能會受到較大衝擊的品項。並佐以IEK的研究資料,以國內350家醫材業者為調查對象,探討服貿協議對醫材業者的預期衝擊,並從中蒐集92家販賣業對「貨品貿易協議」(以下簡稱「貨貿協議」)之回饋意見;並另外選擇30家製造業廠商進行深入的質性訪談,探討未來兩岸貨貿協議簽署後對製造業的預期衝擊。
結果顯示,兩岸簽署ECFA,37.7%的廠商的認為臺灣產業發展瓶頸是「後續醫療器材商品價格會受到衝擊」,其次是23.4%「商品可替代性變多」。高達74.3%的醫療器材廠商表示未來的公司人力資源將不受協議簽署的影響,66.9%的廠商對後續商品進口量抱持著不變的看法,69.7%的廠商對商品的出口量預測維持不變。而兩岸交流密切,高達41.7%的廠商認為價格終將遭受破壞。而在政策期待方面,有高達59.1%的廠商認為兩岸法規認證的相關規劃十分重要。面對開放,高達41.7%的廠商最想了解的是大陸經營法規的研究。
若未來貨貿協議完成簽署,臺灣企業在經營策略方面,有高達32.3%的廠商希望政府趕緊完成區域經貿整合,避免在國際市場上被孤立。最後我們也參考專家座談會的結論,提出相關的產業輔導建議。
|
2 |
一般報與財經報如何建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新聞 / The Difference From Constructing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News Between General and Financial Newspapers賴柏維, Lai, B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兩岸兩會復談後,大陸與台灣的經貿關係也因為經濟交流腳步更加緊密,彼此成為非常重要之貿易與投資夥伴,兩岸於2010年簽訂ECFA之後,2013年再簽訂攸關台灣經濟前景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由於社會各界與媒體對於協議利弊有著巨大爭議。至今尚未通過。
本研究為探究台灣報紙如何再現「服貿協議」,以兩份一般性報紙─《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與兩份財經報紙─《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自102年6月21日至103年2月20日,分析探討報紙之消息來源、報導偏向、議題設定以及框架運作模式。
研究發現,一般報紙與財經報紙在消息來源、報導主題與新聞框架與文本特色具有顯著差異,與過往研究結果類似,兩類報紙的消息來源仍然偏向傳統菁英消息來源(政府、政黨與學者專家),只有財經報紙比較注重服務產業的意見;報導主題部分,一般報紙偏向報導「服貿協議」政治層面,財經報紙則維持財經報紙特色,經濟議題比例仍高;新聞框架方面,政府與政黨論述為兩類報紙偏好之框架,唯財經報紙的經濟框架報導比例較一般報紙高。
本研究認為,兩份一般報紙於「服貿協議」事件出現「資源動員」現象,而且報紙各持己見的立場非常鮮明,媒體的角色已不再是溝通與對話,而是包裹具備立場的論述,且《中時》與《自由》兩報的立場截然不同。反觀財經報紙,雖然仍具備支持政府之立場,但是仍能就事論事,從經濟層面剖析「服貿協議」對於台灣經濟之利弊。
|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