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8
  • 1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5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之影響 / News Frames and the Audience's cognition

陳韻如, Chen, Yun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而言,社會事件或議題往往交織著許多複雜的因素,人們可能由不同 的觀點詮釋這些事件或議題的成因、影響、或定義,但是新聞報導所做的 詮釋卻往往只強調某些特定的意義 ( Gamson & Madigliani, 1989; Tankard et al., 1990),形成一種新聞框架 (news frame)。新聞框架對 事件或議題意義的詮釋,可能經由新聞報導的語言結構或形式結構上的選 擇與排除,產生不同的意義。但是不同的新聞框架是否使讀者對新聞事件 或議題產生不同的認知呢?本研究以不同背景結構的新聞報導,探討不同 形式結構的新聞框架是否影響讀者對事件的推論,因而產生不同的認知。 本研究採實驗法與小組焦點訪談並行的方法,探討有、無背景的新聞報導 ,及兩則相同結構不同背景內容的新聞報導,與實驗對象的推論之間的關 聯,推論的項目包含對事件的因果推論與歸類及對新聞報導與新聞人物的 評價。研究結果發現新聞報導的背景可能影響受訪者的歸因,其它的推論 可能較無關聯,以下分別就兩次研究的結果作一說明:第一個研究受訪者 分別讀有背景或無背景的南非抗議新聞,結果有背景組大都將事件的原因 歸於政府缺失,與背景訊息的方向大致相同;而無背景組沒有人歸因於此 ,幾乎都歸因於種族問題。第二個研究受訪者分別讀不同背景內容的空難 新聞,結果指出雖然背景沒有提出空難的原因,只提供過去人員疏失導致 空難的歷史或失事飛機機型的記錄,但是受訪者大都依循背景訊息的方向 ,分別歸因於人為疏失及飛機問題。兩次研究的結果似乎說明,新聞的背 景可能影響讀者對事件歸因的方向,即使受訪者推論的原因不盡相同,例 如歸因於人為疏失者可能歸於駕駛員的疏失或塔台人員的疏失,但是歸因 的方向與背景可能具有某些的關聯,而背景結構的差異可能使受訪者對事 件因果的認知不同。由於本研究屬初探性的研究,研究對象只有廿二人, 其目的在於提供後續研究一些啟示,因此無法逕以研究結果推論文本結構 對認知的影響,這部份仍有待未來研究以更周密的方法加以探討。
2

媒體如何框架氣候談判爭議:哥本哈根峰會之跨國新聞分析 / News framing of controversy in climate negotiation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copenhagen climate talk

謝孟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社會造成全球暖化問題的科學事實已逐漸受到科學界肯定,而國際社會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簽署以來即開始著手因應全球暖化問題,至今已邁入第17年。其中在2009年舉辦的哥本哈根峰會,由於背負著產出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新氣候協議之重責大任,是全球氣候談判最受矚目的一年;知名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更稱之為「二次戰後最重要的一次會議」。然而哥本哈根峰會最終仍因不同國家間巨大的利益分歧,未能達到當初期待的目標。   新聞媒體是公眾理解全球暖化議題最重要的管道;若從建構論角度觀之,媒體更是各類政治行為者論述競爭的場域,反映了社會上某種文化價值或意識型態。因此不同國家媒體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方式,很可能反映了一個國家及其社會、乃至於公眾理解氣候變遷議題的觀點,進而左右其對氣候政策的支持態度。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的,即為透過跨國新聞框架分析,了解新聞媒體在特定國家情境的影響下,有關哥本哈根峰會報導的論述特色,進而思考媒體在再現全球暖化這個全球性議題上的角色。   本研究以哥本哈根峰會最受矚目的美國和中國,以及台灣本土報紙作為研究對象,採取van Gorp的新聞框架分析取徑,針對《紐約時報》、《人民日報》及《聯合報》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共五個月份的相關報導進行歸納及演繹兩階段的新聞框架分析。首先在歸納階段,研究者在大量反覆閱讀、推敲新聞文本後,共找出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政治賽局,以及國族主義四個新聞框架,以及與每個框架相對應的框架化裝置及推理裝置,作為建構框架的要素。在演繹階段,本研究則採用內容分析法,逐一測定四個新聞框架在三報所有文本中的分布狀況,以及新聞性質和新聞消息來源與框架之間的關聯。最後則整併上述結果,並納入不同國家的氣候談判立場及社會文化脈絡,以論述的方式探討不同國家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相同和相異之處。   研究發現,三國媒體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方式與其國家氣候談判立場及國情大致相符:《紐約時報》大多將哥本哈根峰會框架為各類政治行為者之間的政治角力,反映國內政治化的氣候懷疑論述,同時模糊了美國的國家角色及應承擔的氣候責任。《人民日報》多將峰會框架為經濟發展問題,或是刻意強調國家立場、讚揚國家表現的國族主義論述;此論述特色符合國家以開發中國家自居、強調經濟發展權利的立場堅持。《聯合報》同樣主要將峰會框架為與台灣無關之國家間的政治角力,否則即為以順應時勢或掌握外交機會為題旨的國族主義論述;此若即若離的論述特色反映了台灣弱勢的國際地位,以及國家深怕遭到國際制裁或孤立的特性。   以上研究發現也促使研究者思考不同媒體在報導氣候談判及全球暖化議題時扮演的角色。《紐約時報》的政治賽局論述雖與美國社會中的質疑聲浪有關,然而媒體強調平衡報導的新聞產製規範亦是導致爭議爭議被放大的關鍵。《人民日報》向來是為中國政府喉舌的傳聲筒,此體制特色造成該報新聞論述大幅偏袒國家立場,顯示中國公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理解很可能也有所偏向。《聯合報》的新聞論述則出現斷裂的現象,其中台灣角色和哥本哈根峰會之間僅存在提升外交地位一項連結,恐怕難使公眾重視此議題;此外,媒體的哥本哈根峰會新聞和國內全球暖化論述也並無緊密關聯,因此顯得片斷、無脈絡可言。   研究者最後提出國內新聞實務的改善空間,認為在當今媒體主流論述以強調個人層面之節能減碳為主的狀況下,媒體對氣候談判的關切應可作為將全球暖化新聞提升至國家及國際政策層次的機會,如此方能促進國內公眾更加關注全球暖化議題。
3

一般報與財經報如何建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新聞 / The Difference From Constructing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News Between General and Financial Newspapers

賴柏維, Lai, B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兩岸兩會復談後,大陸與台灣的經貿關係也因為經濟交流腳步更加緊密,彼此成為非常重要之貿易與投資夥伴,兩岸於2010年簽訂ECFA之後,2013年再簽訂攸關台灣經濟前景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由於社會各界與媒體對於協議利弊有著巨大爭議。至今尚未通過。 本研究為探究台灣報紙如何再現「服貿協議」,以兩份一般性報紙─《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與兩份財經報紙─《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自102年6月21日至103年2月20日,分析探討報紙之消息來源、報導偏向、議題設定以及框架運作模式。 研究發現,一般報紙與財經報紙在消息來源、報導主題與新聞框架與文本特色具有顯著差異,與過往研究結果類似,兩類報紙的消息來源仍然偏向傳統菁英消息來源(政府、政黨與學者專家),只有財經報紙比較注重服務產業的意見;報導主題部分,一般報紙偏向報導「服貿協議」政治層面,財經報紙則維持財經報紙特色,經濟議題比例仍高;新聞框架方面,政府與政黨論述為兩類報紙偏好之框架,唯財經報紙的經濟框架報導比例較一般報紙高。 本研究認為,兩份一般報紙於「服貿協議」事件出現「資源動員」現象,而且報紙各持己見的立場非常鮮明,媒體的角色已不再是溝通與對話,而是包裹具備立場的論述,且《中時》與《自由》兩報的立場截然不同。反觀財經報紙,雖然仍具備支持政府之立場,但是仍能就事論事,從經濟層面剖析「服貿協議」對於台灣經濟之利弊。
4

「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馬英九不同從政時期新聞報導之比較 / How newspapers frame political celebrity? The case of Ma Ying-jeou

邱宜儀, Chiu,Yi-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政治人物馬英九為例,探討台灣主要報紙是否出現「名人政治」現象,並探討「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為何?有何主要特質?呈現的方式是否和傳統政治新聞報導不同?研究對象為自由時報、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三家報紙從馬英九從擔任台北市長起至卸任國民黨主席止的新聞報導。以等距抽樣法抽取864則新聞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三家主要報紙報導馬英九新聞時都出現「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其中以「政治風格」的框架最為顯著,報紙重視政治姿態、品行道德的領導能力描述,另外,報紙也常用「背景故事」把名人私領域的生活面向帶入公領域。「馬英九現象」和「個人特質」、「背景故事」和「社會互動」等框架的論述密切相關,因此確實減少了公共政策或政治議題的報導數量,不過不同報紙的框架仍有差異,隨著馬英九政治位置的重要性,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也有所變化。但就馬英九這位政治人物來說,台灣主要報紙確實出現個人特質和政治風格鮮明的「名人化」現象。 / In a time when it is commonplace for political celebrities to garner media attention as much media attention for their political performance as for their particular personal life. The author wanted to analyze a famous political figure Ma Ying-jeou to learn the process of celebrification coupled with Gans description of the norms of news reporting,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would suggest celebrification of political content. The author used the news stories from three major newspapers in Taiwan as sample to find out elements of a celebrity that would attract the journalists as well as media organization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rategies were utilized to sell the political celebrity wa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Western media.
5

跨文化危機之新聞框架分析: 比較台灣與菲律賓報紙對於「廣大興28號」事件之報導 / Framing Cross-Cultural Cris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verage of the Guang Da Hsing No. 28 Incident in Taiwanese and Philippine Newspapers

黃真媚, Marvee Gail Huedem Moren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Framing research over the years has led to remarkable findings about how the media is able to influence public perception about certain issues or events. Framing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s commonplace, yet only a few deal specifically with direct conflict between countries over a single incident. The current study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framing analysis on news reports of a single incident as covered by each country’s media. The incident in this case is the Guang Da Hsing shooting that occurred between Taiwan and the Philippines in May 2013. A content analysis of two newspapers from Taiwan and three from the Philippines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frames that appeared in the text. Additionally, the incident was also examined from a cultural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exploring them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 “othering”,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and crisis response strategies.
6

2005年香港反全球化示威之媒體再現:以台灣《中國時報》、香港《東方日報》為例 /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2005 Hong Kong anti-globalization Protest : Case Studies on China Times & Oriental Daily News

蔡維鴻, Tsai,Edd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代後期,以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為基調的全球化論述漸成為主流的經濟發展理論。然而,隨著新自由主義式全球化不斷推進,世界卻日益分化、貧富差距日益嚴重。因此,反全球化浪潮逐漸在全球各地迅速蔓延。 本研究由2005年香港反全球化示威出發,採用批判論述分析方法,以《中國時報》與《東方日報》為例,由低層次至高層次針對文本、論述實踐與社會文化實踐進行分析,藉以探究台港兩地主流報紙如何再現此一事件。 文本分析將焦點置於兩報在語言層次上如何再現反全球化運動。研究結果發現,兩報共出現六種意識型態機制再現反全球化運動。除強化反全球化運動既定的刻板印象外,亦透過負面指謂與描繪將反全球化運動邊緣化於主流價值之外。總體來說,《東方日報》對反全球化運動之誤現不論是在數量上抑或程度上皆遠高於《中國時報》。 藉由論述實踐分析,將得以揭露隱匿於文本背後之框架與其意識型態歸屬。研究發現,反全球化人士於《中國時報》較常成為論述主角,其意見較得被完整呈現;《東方日報》則傾向突顯官方論述與發言。對於衝突事件,《中國時報》與《東方日報》兩報各自建構「民主人權」與「法律秩序」作為其召喚我群的共識假定。而在全球化爭議的論述形構上,《中國時報》文本的論述實踐運作呈現出「全球正義與民主框架」以及「傾保護政策框架」;《東方日報》文本的論述實踐運作則呈現「傾自由貿易框架」。 社會文化實踐分析旨在將文本置於社會文化脈絡中解讀,耙梳兩報論述實踐運作之社會文化意涵。本研究認為,肇因於兩地在政經脈絡發展以及媒體本身立場上的差異,《東方日報》論述實踐偏向常規式的社會性建構,有助於再製並維繫既存的新自由主義論述秩序;《中國時報》論述實踐則偏向創造式的社會性建構,有助於轉變既存的新自由主義論述秩序。 / In the post-90s era,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theories framed the mainstream philosoph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rogression however, was no solution to augmenting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world and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deprived and wealthy. In fact, it might have sown the seeds for the waves of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s that ensued. This study exams the anti-globalization protest that broke out in Hong Kong during 2005 and, using the China Times and Oriental Daily News coverage as case studies, takes a bottom-up analysis approach at examining how the mainstream media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each represented the event. Textual analysis on the two media’s coverage drew attention to six different ide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eir representation approaches. In addition to reinforcing the negative stereotypical connotations of anti-globalization, the movement is also further marginalized through the use of negative descriptivism and labels. On the whole,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misrepresentation of the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 made by the Oriental Daily News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China Times. Analysis of discourse practice unveils the hidden frames and ideology behind the text. Grievances of anti-globalization protestors are voiced by China Times, while authoritarian monologues frequent on the Oriental Daily News. In conflicting circumstances, the China Times appeals to a sense of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while the Oriental Daily News calls on “law and order” as their slogans to assemble we-group consensus. In their discursive formation on the globalization issue, the China Times outlines global justice & democracy and protective policy frames; the Oriental Daily News on the other hand endorses pro-liberal trade frames. Analysis of sociocultural practice interprets the text within contex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sum up, due to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nd respective media predispositions, the Oriental Daily News discourse has a conventional socially constitutive function that maintains and reproduces the neoliberal orders of discourse; the China Times discourse has a creative socially constitutive function that endeavors to transform existing neoliberal regimes.
7

醫療糾紛新聞報導的框架與比較─以北城醫院新生兒打錯針事件與仁愛醫院邱姓女童轉診事件為例

簡佳偉, Chien, Chia-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達,衛生環境以及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人們的健康狀況逐漸獲得大幅的改善,但在新聞媒體當中,卻仍見到許多的醫療糾紛事件不斷上演,並在新聞媒體的重要時段與版面大量曝光,引起社會的高度矚目。故本研究欲探討在台灣的醫療體制及醫療文化脈絡下,新聞媒體是如何描繪出醫療糾紛事件的樣貌?運用了哪些框架?事件的意義界定者是哪些人?而新聞媒體在報導不同的醫療糾紛事件時有何差異? 在文獻探討的第一個部份,首先從醫學、公衛及法律的觀點,說明醫療糾紛的定義。其次,回顧醫病互動模式相關理論以深入瞭解醫病關係及醫病互動過程。最後從台灣醫病關係的現況來探討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在檢視醫療與醫學領域的相關文獻之後,在第二個部分則回顧醫療糾紛與媒體報導、媒介框架理論及醫療相關議題的媒介框架研究。 在經過兩個階段的篩選之後,本研究選取兩件可供分析比較的事件,一為北城醫院新生兒打錯針事件,另一則為仁愛醫院邱姓女童轉診事件。至於研究方法則採取內容分析法來進行醫療糾紛報導的新聞框架研究,藉由系統、客觀、量化的歸類與分析來描繪出事件報導的特性及運用的框架,並採取Tankard的「框架序列途徑」作為研究方法的架構。 根據本研究的資料分析顯示,在報導性質的部分,仁愛醫院事件的「讀者投書」比例高於北城醫院事件,其次在新聞報導出現的版面部分,仁愛醫院事件是以出現在「焦點/頭條/要聞」版的比例最高;而北城醫院事件則是以出現在「健康/醫療」版的比例最高。在新聞報導所探討主題的部份,而不論是以第一優先或整體的比例來看,兩個事件探討「事件成因及解決」這類主題都是最高的。另外,仁愛醫院事件報導第一優先探討的主題在「社會議題探討」、「醫病互動關係」、「對病患及家屬的慰問與關懷」及「人物描述」等主題的比例上都比北城醫院事件報導高。 在消息來源的引用部分,不論是以第一優先或整體的比例來看,兩個事件引用消息來源比例最高的都是醫學界專業人士與官方的消息來源。最後,在議題框架的運用部份,仁愛醫院事件運用比例最高的框架是「醫療專業倫理」;而北城醫院事件運用比例最高的框架是「醫政體系與醫療環境」,而這兩個事件運用的「人性影響」框架的比例。都是除了「醫政體系與醫療環境」及「醫療專業倫理」框架之外最高的。此外,仁愛醫院事件運用的「政治效應」框架比例遠高於北城醫院事件。 整體而言,關於醫療糾紛事件的相關議題探討,不止著重於純粹實證醫學/科學面向上,也包含了許多其他如政治責任、社會體制、法律規範、專業倫理等議題的探討。此外,新聞媒體不但為醫療糾紛事件作出定義與解釋、診斷事件的發生原因,並對於事件的相關人物作出道德的評斷及建議問題的改善之道。
8

全球之眼,在地之聞-分析國際媒體如何報導2012年臺灣總統大選 / The coverage of 2012 Taiw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international media

楊舒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試圖從「國際新聞流通」之理論背景出發、根據「新聞馴化」與「新聞框架」理論架構,多層次比較分析不同國家之主要平面媒體對臺灣2012年總統大選報導之趨向,透過內容分析與新聞論述法, 分析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21日期間,《紐約時報》 ( The New York Times )、《華盛頓郵報》( The Washington Post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 則 、香港《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新加坡《海峽時報》( The Straits Times ) 、南韓《韓國時報》( The Korea Times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與澳洲《澳洲人報》( The Australian ) ,八家不同報紙的相關報導。進而瞭解發生在國外的重要事件如何被其他國家所報導與呈現,是否存在不同差異?並從中探析影響國際媒體報導臺灣本次選舉內容呈現的可能因素。研究發現各報報導數量有顯著差異、報導類型無顯著差異、報導篇幅有顯著差異、報導版面配置具有差異、新聞來源無顯著差異、報導偏向大致相同、主要消息來源存有差異、馴化策略無顯著差異、新聞框架應用大致相同。 / The present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s how major foreign news agencies represented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Taiwan in 2012. By manifesting contexts of chosen news agencies such a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he Strait Times, The Korea Times, The Guardian and The Australian with chosen period from 1st January, 2011 to 21st January, 2012, the author furthers the study embedded with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ocused on international news flow, domestication and framing of news to articulate how foreign news agencies represented the news event abroad on the basis of data analysis and new discours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lso examines the potential variables which might influence the news tendency among foreign news agencies when depict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Taiwan in 2012. The results suggest there is no overt significance regarding news categories, news sources, news orientation, news domestication and news frames; however, the significance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findings as exploring the quantity of news coverage, news layout and major news sources.
9

電視新聞框架研究-以電視新聞報導集會遊行事件為例 / Framing taiwan television news: a content analysis of protest news

林常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國內電視新聞的相關研究中指出,國內電視新聞報導出現「時段區塊固 定」、「嚴肅新聞比例下降」、「報導內容感官主義化」、「報導形式視覺化」等情況。但僅了解電視新聞的發展趨勢似乎仍不足以了解電視新聞對國人的影響,甚至每日潛移默化的改變。   本研究提出有別以往電視新聞研究的新取徑,試圖以新聞框架理論來研究和解釋國內電視新聞的情況,並引用國外電視新聞框架的實證研究,整理出五項已知並已獲得證實的電視新聞框架:「責任框架」、「情感框架」、「衝突框架」、「經濟影響框架」、「道德框架」,以檢視國內電視新聞報導社會運動事件,特別是集會遊行時,這五種新聞框架的呈現和頻道間異同。   研究選擇以2008的「830嗆馬大遊行」作為觀察對象,經過內容分析後,本研究發現,國內電視新聞確實存在新聞框架,並且因為感官主義的媒體環境趨勢、社會運動團體的視覺訴求、新聞則數分配等原因而使得各新聞框架呈現時的差異。   國內電視新聞報導社會運動事件時,最常使用「情感框架」、「責任框架」與「衝突框架」。並且進一步發現發現,國內電視新聞報導社會運動事件時,各頻道間在新聞框架的使用上確實出現差異。   政治立場偏藍的電視新聞報導中,比偏綠的新聞台呈現更多「衝突框架」和「經濟影響框架」,其他新聞框架則無太大差異。另外,政治中立的電視台明顯比政治立場偏頗的電視台呈現更多的「衝突框架」;另外,政治偏藍的電視台也比偏綠和中立的電視台運用更多的「經濟影響框架」。 /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aiwan television news frames protest news by investigating the prevalence of 5 news frames identified in earlier studies on faming and framing effects: frames of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conflict, human interest,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morality.  This study content analyzed 206 television news stories in the protest against president Ma Ying-jeou’s 100th day in office in August 30th, 200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all, the human interest frame was most commonly used in the television news, respectively followed by the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conflict,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morality. It also appeared that sensational presentation as popular outlets in Taiwan’s television news. The use of news frames not only was differenced from channels, but also in partisan stances taken by various channels.

Page generated in 0.4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