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專營期貨商獲利率之研究謝夢龍, HSIEH, MENG-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2002至2004年,23家計68筆資料完整之台灣專營期貨商為研究對象。採用二階段研究方式進行。首先,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投入導向模型評估每家期貨商之經營效率;然後,以複迴歸模型探討可能造成期貨商之間獲利率差異的影響因素。
技術效率評估結果顯示:(一)在不同投入產出組合下,期貨商整體的技術效率平均值介於82.70﹪與88.16﹪之間,代表台灣專營期貨商在投入資源運用上之改善空間仍相當大。在產出不變下,平均而言,可以節省11.84%至17.30%的資源使用量。(二)規模效率平均值近乎於1,顯示造成其技術無效率之原因,主要歸咎於資源浪費。複迴歸實證結果顯示,(一)技術效率與獲利率為正向關係。(二)營業家數與獲利率為正向關係。(三)交易輔助人家數與獲利率為負向關係。(四)是否從事自營業務與獲利率為正向關係。(五)錯帳佔總營收比率與獲利率為正向關係。(六)是否具證券商背景與獲利率為正向關係。
依據實証結果,針對專營期貨商提高獲利率的經營策略建議如下:
一、 經營策略上應做下列項目調整
(一)凸顯企業的差異化,增加業務的附加值
(二)重視顧問業務,轉型為知識型服務業
(三)低利潤、低風險的管理思維
(四)規劃網路業務,強化未來競爭的利器
(五)跳脫經紀業務的窠臼,爭取集團綜效(synergy)的產生
二、 管理能力上應做下列項目的改進
(一)強化領導素質
(二)建立標準作業程序加強流程管理
關鍵字:期貨商、技術效率、獲利率
|
2 |
台灣專營期貨商成本效率之探討謝欣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8年台灣期貨交易所推出第一檔期貨商品以來,期貨市場總成交量與交易之期貨種類均大幅成長,但期貨商家數卻不增反減,可見期貨交易量雖有逐年提昇的趨勢,但由於競爭激烈,造成部分規模不足或經營無效率的廠商,產生合併或退出市場的情況。期貨商面臨日漸蓬勃但同時競爭激烈的期貨市場,其經營效率如何,又有哪些因子會影響期貨商經營效率,是本文所關注的課題。本文以Battese & Coelli (1995)隨機性邊界混合無效率效果模型為基礎,建立超越對數型態的隨機成本邊界模型,根據台灣22家專營期貨商之橫斷面與時間序列混合資料,推估2002至2004年各專營期貨商之成本無效率值,並根據無效率效果模型,進一步探討營業據點數、網路下單比率、業務風險程度、業務集中度、廣告密集度及是否從事自營與顧問業務等廠商行為對成本無效率值之影響。結果發現,台灣專營期貨商之成本效率逐年提昇,但大部分的期貨商在資源運用上仍存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營業據點數、網路下單比率、業務風險及廣告密集度對成本效率有正面影響;業務多樣化也有助於降低成本無效率;未從事自營業務之期貨商的成本效率較有從事自營業務者高;經營顧問業務與成本無效率呈負向關係,但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
|
3 |
台灣專營期貨商規模與多樣化經濟之探討 / A Study of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Futures Commission Merchants in Taiwan許春元, HSU , CHU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用Translog多產品成本函數與要素份額方程式,組成一個二要素投入(勞動與其他支出)與二產出(經紀業務與其他收益業務)之聯立估計模型,利用1999年至2003年共五年度108家資料齊全之專營期貨商混合橫斷面與時間序列資料,運用實證方法採用近似無關迴歸估模型,以反覆近似無關迴歸估計方式,估計台灣專營期貨商成本函數之參數估計值,並進一步計算出射線與產品別規模經濟指標與多樣化經濟指標,來探討台灣專營期貨商整體產業及個別業務之規模與多樣化經濟。
實證結果發現,在規模經濟方面,射線與產品別規模經濟指標之估計值均具有1%的統計顯著性,且皆小於1,表示台灣專營期貨商無論是整體產出或個別產出均具有規模經濟的特性,此隱含台灣專營期貨商享有規模經濟,亦即平均成本將隨產出之增加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再進一步對台灣專營期貨商經營規模大小來作分析,其結果發現:無論是射線規模經濟值或各產品別規模經濟值均與台灣專營期貨商之規模大小無明顯的關聯。而在多樣化經濟方面,經紀業務與其他收益業務兩項業務具有弱成本互補性,因此,經紀業務與其他收益業務兩項業務間具有多樣化經濟之特性。
根據上述實證結果,針對主管機關、台灣期貨交易所及期貨業者,本研究分別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主管機關:主管機關應在許可的範圍下,考量市場風險管理,逐步
放寬國內外法人進行期貨交易之相關限制(如僅能從事避險交易
等),並參考國外期貨市場交易與發展經驗,使台灣專營期貨商
之業務種類及範圍能夠進一步擴大,促使產出更為多元,進一步擴
大整體市場規模。
二、台灣期貨交易所:隨著金融國際化的腳步,如何使台灣期貨交易所
所推出之商品成為全球交易的標的,並藉以協助台灣專營期貨商開
拓全球化市場,擴大其經紀業務及其他收益之產出水準(如受託買
賣、交易顧問、財務操作收益等)及整體市場規模,乃為台灣期貨
交易所的一項重要課題。
三、期貨業者:由於台灣專營期貨商在經紀業務和其他收益業務間具有
多樣化經濟之特性,所以,期貨業者在經紀業務手續費不斷下降的
狀況下,應可藉由發展期貨顧問業務,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期貨交易
服務,吸引期貨交易人至該期貨商從事期貨交易,並提升受託結算
客戶比重,藉以擴大產出水準,獲取最大的利潤。
|
4 |
期貨最適避險策略之研究--國際金融性期貨商品實證分析鄭適薰, ZHENG,SHI-X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由於國際經濟體系日趨複雜,持有資產的不確定性因而增加,投資者為了避免因為資
產報酬過大的波動而造成損失,紛紛尋求迴避風險的工具。而期貨由於具備了高度流
動性,融通功能的保證金制度及公正的中介機構等優點,使其產品種類及交易量日益
擴大,提供了金融資產持有者良好的避險管道。
本研究探討金融性期貨商品在各種避險期間長度及不同到期日的期貨契約,降低風險
的程度是否有差異,並就各避險策略理論,比較其績效。
二、研究期間與樣本。
本研究由華爾街日報及偷敦金融時報抄錄由1988年 1月到1990年1 月共108 週,每週
三金融性商品現貨及期貨收盤價格。包括黃金、英鎊、日圓、西德馬克、瑞士法郎及
S & P 500 NYSE股價指數和T-Bill Euro Dollar利率等九種。
三、研究方法。
主要比較以下三種避險策略降低風險的程度,並研究以期貨避險時,是否愈早簽訂契
約或選擇到期日距今較遠的契約愈能降低風險。
1.天真法則 (Naive Approch)
該策略假設任何資產的現貨與期貨價格變動方向一致且幅度相同。於是為了避免資產
因為價格波動造成損失,投資者的避險策略應該是分別持有數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現
貨與期貨部位(position)。如此現貨資產與期貨資產的損益可完全抵消,若不計交易
成本,則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為零。
2.最小變異數法則 (Minimum Variance Approach)
該法則認為,現貨與期貨價格同方向且等幅度變動的假設並不合理,而將現貨與期貨
所持有的部位視為資產組合 (portfolio),此資產組合價格的變異數視為風險;求出
使該資產組合風險最小的期貨部位。期貨相對現貨的持有比值就是最適避險比率,以
此比率構成資產組合風險最小。
3.風險迴避法則(Risk Aversion Approach)
該法則引用普雷特-亞羅(Pratt-Arrow) 絕對風險迴避的觀念,尋求報酬和風險間的
替代關係,在報酬不為負的要求下,求出使資產組合風險最小的避險比率。此法則由
於衡量的標準更為嚴格,故計算亦較繁複。
|
Page generated in 0.01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