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與日本關係之間的台灣因素 / Taiwan factor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C and Japan石原忠浩, Ishihara, Tadahir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問題」是中共和日本之間一直存在關鍵問題,例如:中日無邦交時期它阻礙了雙方實務關係的發展,在建交後的雙方關係裡也是一直存在的潛在的爭論點。進入冷戰後時期,隨著中華民國台灣「寧靜革命」以及務實外交的開展等的成就結果,「台灣問題」不但成為中日間的重大問題之一,而且成為全世界關注問題之一。本文回顧「中」日間的「台灣問題」的源起以及演變,同時探討「台灣問題」的內涵、日本與中共對「台灣問題」的態度。最後展望未來日本如何處理,對待這問題。
|
2 |
韓國歷史電視劇的虛與實:當代韓民族的歷史圖像 / Fiction and reality in Korean historical drama: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temporary Korean邵磊, Shao, L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史電視劇雖取材於某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但其表現內容並非忠實於歷史記載。歷史電視劇的展現內容、寓含精神、表達手法等皆是今日的思考方式與意識形態。本文以韓國歷史電視劇為文本,通過與歷史記載相對照,觀察到其今日的歷史圖像,發現史劇背後貫徹著當代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本文正文共計五章十六節,其中,第二、三、四章在論述過程中,每節又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以史書所記載的歷史樣貌與時人觀念為考察對象,後部分則對相關主題史劇中所呈現的歷史樣貌與今人觀念進行分析,以此形成古今對照,窺其歷史觀念變化與現代元素融入的部分。
第一章宏觀回顧了有關史劇的性質、史劇研究以及韓國史劇的發展狀況。首先是有關歷史電視劇的性質部分,由於史劇是歷史與戲劇的結合,因此同時兼具歷史性與戲劇性。史劇的戲劇性時期具有虛構性與娛樂性,但其歷史性又要求其一定程度符合真實性並起到教育作用。不過即使是歷史記載,也是當時人以當時的理念和意識記錄的,因此認識論中的歷史也是具有主觀性的詮釋行為。這就使史劇也具備歷史記錄的性質,只不過其理念和意識皆為當代和藝術加工過的。雖然史劇中的歷史意識有相當部分與流傳下來的歷史記載有所差異,但這正是古今史觀變化的部分。由此,不僅可以透過史劇看到歷史的影像,更可以看到今天的意識。其次是對韓國史劇研究的回顧,本文選取44部(篇)或具有開創性的、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史劇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並依照不同時段的研究特徵對史劇研究進行了分期。再次,回顧了韓國歷史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並透過補充前人研究成果,將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韓國史劇進行了階段分期。
第二章「傳統思維的重新解釋」共分為三節,以韓國史劇中常見的三種題材:「女人、階級、君主」為切入點,分析這些題材下相同主題的劇目,在不同的拍攝時代,所反映出的具有當時特色的歷史詮釋與社會反映。
第三章「傳統文化之近代的解釋」共分為四節,以韓流時代下新興的四種題材:「醫學、商業、飲食、文字」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以古代事物與傳統文化為本體,以近代的方法技藝、近代的觀念意識為精神,用「近代的」包裝「傳統」的。1990年代韓流之前,韓國影視劇作品在世界各國乏人問津。韓流興起的十年內,韓國史劇也未成為世界的關注點。但2003年播放的《大長今》一炮而紅,讓韓國史劇打響聲譽,成為世界各國熱捧的新寵。在韓國本土,史劇的再次興起始於稍早播放的《許浚》(1999)和《商道》(2001)。這三部高收視率史劇皆由李丙勳導演、崔完圭及其助手金榮昡作家聯袂創作。李丙勳導演的特色是以「人民史觀」創造「平民成功記」,而崔完圭作家則是「專業電視劇」與「專業史劇」的開拓者,兩人的結合成了韓流時代下韓國史劇最大的特色。因此本章將以韓國史劇最初涉及的三個專業領域:醫學、商業、飲食為切入點,再加上韓國特殊的專業進程——文字創造等四方面進行考察,探求其背後的現代手法與現代意識。
第四章「從事大主義到主體思想」共分為三節,以韓國民族主義的三個面向:「去中、反日、建立主體」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區別他者與我者、建構民族主體性的。由於韓國尚處於國家分裂狀態,導致韓國始終無法解除民族危機感,因此韓國人仍保持著強烈的敵我意識。敵我意識實踐的基礎,便是區分孰為敵(他者),孰為我(我者)。而中、日佔據了韓半島對外交流史的幾乎全部,因此韓國史劇中不斷出現中國與日本作為他者的形象。而韓半島上曾經出現過的古代民族與政權,則是韓劇中企圖收編為我者的對象。
第五章「古代的皮與現代的骨」,從韓國史劇的現代表現手法、現代價值觀念、以及現代民族意識三個切面審視史劇歷史故事外衣下的現代精神。歷史是在不斷的詮釋中存在的,歷史學家在詮釋歷史,影視作家也是在詮釋歷史,只不過他們詮釋的方式和途徑不同而已。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賦予歷史文化以新的理念價值。史劇縱然以歷史為題材,但無論在表現的手法上,或背後蘊涵的社會觀念和民族意識上,無不是今日精神的折射。若把史劇比作一體肉身,那麼歷史故事不過是包裝肉身的披衣而已,今日之精神才是真正的精髓。本章第一節,從敘事的表現手法出發,發現韓國史劇以懸疑推理、外國文學、改寫歷史的現代表現手法出現古代故事。第二節從價值理念角度,發現當今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公益以及文化獨特的價值理念貫徹史劇之中。第三節從民族主義角度,發現韓國有著強烈的欲求建立民族主體性的民族意識。史劇中建立民族主體性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確立中國與日本為他者,第二是確立韓半島所有古代民族為我者,第三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疆域等方面堅固主體性,建構一個強大的民族主體。
歷史電視劇好比一面鏡子:以歷史記載的真實,照出戲劇故事的虛幻;但同時也以現實真實的意識,照出史劇虛幻的史事。歷史電視劇是一個敘事的場域,韓國人看似透過這個場域展現著本民族的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實際上卻藉助這個場域暗度著今日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歷史上的韓民族,在經濟上是抑商的,政治上是從屬的,技藝上是粗糙的,文化上是攀附的,認同上是分裂的。但史劇中所展現的韓民族,經濟是貿易頻繁的,政治是自主且民主的,技藝是精湛而發達的,文化不僅具有獨特性,民族也是萬世一系而統一的。前者是韓民族原本的歷史圖像,後者則是當代韓民族所盼望的歷史圖像,也是韓民族對今日理念與意識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待。
|
3 |
冷戰後的中日關係:中國崛起與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的觀點分析吳佩霖, Wu, Pe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日兩國之間淵遠流長的歷史關係,以及一衣帶水的地緣關係,早就為彼此寫下密不可分的序曲。冷戰結束後,兩極體系也隨之走入歷史,蘇聯在東北亞遺留下來的權力真空狀態,也為這個區域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在經濟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展,隨之而來的是整體綜合國力向上提升,速度之快也間接種下了「中國威脅論」的種子,於是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及胡錦濤,便開始進行消毒的動作,前者提出「新安全觀」,後者則以「和平崛起」作為開端,繼之而來的是「和平發展」,最後則進階到「和諧世界」,為的都是要強調中國崛起的「和平」本質。
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後,成為了其眼中的「非正常國家」,經濟實力與政治實力無法相提並論,在國際間也無法得到與其經濟力量相符的影響力。於是一股「正常國家」的呼聲隨之而起,從中曾根康弘的「政治大國」首開先聲,到小澤一郎的「正常國家」,再到小泉純一郎以及安倍晉三的「美麗國家」,目的都是要讓日本能夠在國際社會中扮演更重要、與其經濟力量能相符的角色。雖然雙方都知道合作是最大的利益所在,但彼此仍存在許多爭議問題,包括歷史問題、能源問題、領土問題,一直到台灣問題等等。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便是要探討這些備受爭議的問題,在受到中國崛起以及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的雙重影響之下,是否會讓雙方更加對立,亦或是能夠在國家利益的驅使之下得到緩和,共創雙贏。
|
Page generated in 0.03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