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漢唐民間結社研究

黃懷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間結社」,或稱「私社」,意指庶民社會的個體,為了某種共同的目的而聚集在一起,並能維持一定程度的組織與運作。民眾結合成組織,也反映了在面對經濟生活、社會交際、宗教信仰、商業活動、軍事防衛等需求,當一人之力無法達成之時的變通之道。如先秦兩漢農民的「合耦」助耕;春秋社日「祭酺合醵」,祭祀農穀之神並共同宴樂;糾集、勸化彼此出資造像、開窟、行齋、或兼進行地方公共建設;還有結社助葬;甚至彌補家庭破碎的感情功能等等,都是鮮明、具體的表現,也展現了民間結社的功能。而在其背後,亦能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社會經濟結構。如上述的「合耦」,反映了當代農民以鋤功為主,以及在適用於個人操作的曲轅犁尚未問世之前,需以結合人力拉挽大型犁具,顯現了較為低落的生產條件;再如東晉南北朝時,民間佛教團體組織的功能,就有南北的差異,在進入唐代以後,除了南方屬淨土法門的佛會繼續流行之外,一改原盛行於北朝的造像活動,而以齋會為主,且多元地從事造像、刻經、開窟、建塔、經幢等奉佛活動,也代表著民間社會的宗教信仰,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轉變。
2

從文化資產到文化創意─漢唐樂府之梨園樂舞研究 / From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 Research for Li-Yuan Music and Dance of Han Tang Yuefu

蔡旻呈, Tsai, Mi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漢唐樂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管音樂,結合梨園戲的科步,融淬成以「梨園樂舞」為表演訴求的嶄新團隊「漢唐樂府˙梨園舞坊」。本文即以「漢唐樂府˙梨園舞坊」所展演的作品:《梨園幽夢》、《教坊記》、《韓熙載夜宴圖》、《洛神賦》、《殷商王后》和《盤之古》為主要討論對象。以運用「文化資產」開創「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觀點,結合「跨文化」與「環境劇場」等相關理論開展論述。旨在討論其如何透過文化創意思維,維護提升文化資產的符號價值,創新增添更多的符號元素於展演,使經典文化資產普及於現代視聽。結論透過漢唐樂府和其他新興南管表演團體的比較,突顯其透過多元取材和演出,轉化文化資產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機制所在,並反思創作形式和內涵的拓展可能。

Page generated in 0.02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