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2
  • Tagged with
  • 7
  • 7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漢唐民間結社研究

黃懷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間結社」,或稱「私社」,意指庶民社會的個體,為了某種共同的目的而聚集在一起,並能維持一定程度的組織與運作。民眾結合成組織,也反映了在面對經濟生活、社會交際、宗教信仰、商業活動、軍事防衛等需求,當一人之力無法達成之時的變通之道。如先秦兩漢農民的「合耦」助耕;春秋社日「祭酺合醵」,祭祀農穀之神並共同宴樂;糾集、勸化彼此出資造像、開窟、行齋、或兼進行地方公共建設;還有結社助葬;甚至彌補家庭破碎的感情功能等等,都是鮮明、具體的表現,也展現了民間結社的功能。而在其背後,亦能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社會經濟結構。如上述的「合耦」,反映了當代農民以鋤功為主,以及在適用於個人操作的曲轅犁尚未問世之前,需以結合人力拉挽大型犁具,顯現了較為低落的生產條件;再如東晉南北朝時,民間佛教團體組織的功能,就有南北的差異,在進入唐代以後,除了南方屬淨土法門的佛會繼續流行之外,一改原盛行於北朝的造像活動,而以齋會為主,且多元地從事造像、刻經、開窟、建塔、經幢等奉佛活動,也代表著民間社會的宗教信仰,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轉變。
2

中國明清時期的黃天道:宗教與政治層面的考察 / The Huangtian Dao in Ming-Qing China: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吳昕朔, Wu. Hsin-s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欲從與黃天道相關的歷史文獻與寶卷,討論黃天道在明清的整體發展與表現,試圖從中分析各民間宗教結社的多元性與歧異,藉以瞭解黃天道教案發生的原因與其教義所呈現「三期末劫」的末世觀念無關,實與「聚眾結社」、「夜聚曉散」的群體行為有所關連,而這也是帝國官方取締民間宗教結社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也重新檢討過往「千年王國」理論框架是否還能繼續適用中國宗教與群眾叛亂兩者之間發展關係,並應當予以修正,以免忽略掉明清諸多民間宗教結社的特殊性與個別追求目標的不同。因此,本論文以黃天道的個案研究,從歷史、神話、教義、教規、儀式等討論黃天道的信徒在明清兩朝係扮演一群安居樂業的群眾,而非帶有改朝換代的政治性企圖。並且,進一步從社群、經濟、文化、醫療四個面向,瞭解黃天道的宗教性表現實與當時社會密切相關,絕非狂妄悖離的「邪教」,係中國大傳統中的地方小傳統。
3

ある「ココア共和国」の近代 : コートディヴォワールにおける統治的結社と統合的革命 / Modernity in a "cocoa republic" : governing association and integrative revolution in Cote D'Ivoire / アル ココア キョウワコク ノ キンダイ : コートディヴォワール ニオケル トウチテキ ケッシャ ト トウゴウテキ カクメイ

佐藤, 章, Sato, Akira 23 March 2009 (has links)
博士(社会学) / 甲第505号 / 204p / Hitotsubashi University(一橋大学)
4

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原則及其組織條件 / The Principle of Autonomy in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nditions of its Orginization

林勝偉, Lin, Sheng-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日独比較憲法学研究の論点

初宿, 正典 24 November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法学) / 乙第12966号 / 論法博第186号 / 新制||法||152(附属図書館) / 32404 / 新制||法||152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公法専攻 / (主査)教授 毛利 透, 教授 土井 真一, 教授 曽我部 真裕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6

論托克維爾的政治思想─ 一個共和主義的詮釋

韋洪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托克維爾政治思想中,民主一直是核心的議題,也引發大西洋兩岸知識界熱烈的爭論。直到今天,政治、學術、新聞等各界仍經常引用他的觀點。本文即就托克維爾有關民主體制的思想進行研究,並發現可分梳為民主社會一般傾向、民主社會潛在的腐化危機,及民主體制存續之道三個面向進行討論。而這三個相關的部分,更可就其內在邏輯整合而成共和主義研究途徑。 首先,在民主社會的特徵及其發展方面,托克維爾認為民主社會強調國民主權及身份平等,雖然使社會充滿活力;但也易於衝動,缺乏遠見,造成庸俗的中產階級政治。同時在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影響下,可能會形成個體主義,使得人際關係疏離,且對公共事務冷漠;也造成物質主義,只想追求物質享受。大多數勞工也會有異化現象,淪為工作的奴隸。不過,民主社會也會發展出諸如結社、地方自治等鍛鍊政治自由的機制,提供個體自主性及公民性格寬廣的公共領域。托克維爾並主張國家利用宗教、法律培養公民參與的熱情與美德。這種觀念下的國家對人生計劃並不中立,顯現共和主義多於自由主義的立場。 其次,在民主體制潛藏的腐化危機方面,托克維爾指出三種可能形式。一是因身份平等可能切斷封建社會原有的社會紐帶,使得個體孤立無援,必須服從統治的多數,終而導致一種多數專制─以一種社會一致性窒息個體的思想。二是因公民追求物質主義過甚,竟而完全退出公共領域,並召喚一種保護性權力,在民主自由的形式下,溫柔親切地奴役人民。此亦即民主專制。三是在民主革命初期或資本主義發達之後,必將出現中央集權。國家為解決工業社會複雜的問題,因應人民龐雜的需求,在多數授權下集中所有權力,破壞了政治自由得以維繫的各種機制。 第三,在民主體制的維繫方面,托克維爾的主張也充滿共和主義的色彩。例如,為使公民保持自由的技藝,他認為,公民應參與鄉鎮自治、結社(特別是政治結社)、陪審團。而在培養公共精神的美德方面,托克維爾強調宗教的重要性。藉由教條式信仰,宗教可培養公民認識「適當理解的自利原則」。而且,民主社會也有賴宗教提供一種道德與知識的權威。在這一方面,女性公民扮演了傳承與複製的重要角色,因而在托克維爾的民主思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最後提出國民主權、身份平等、公私領域、社會共識等四方面的引申討論,進一步分析托克維爾共和主義式的民主思想,對當前主流民主理論所能提供的貢獻。此外,也依個人見解評論其不足之處。 / Democracy has always been a core concept and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ocqueville’s political thought at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Ocean. Politicians, scholars as well as journalists still quote Tocqueville’s points at the present time. This thesis studies Tocqueville’s democratic thought, and analyzed it in three aspects: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democratic societies, the potential danger of corruption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democratic system. With the interlock between these aspects, this thesis integrated them into an approach of republicanism to Tocqueville’s democratic thought. For the first aspect, Tocqueville believed that with the emphasis on popular sovereignty and equality of condition, democratic societies will bring themselves diversified vitality. However, the societies will also be passionate and myopic,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ocre bourgeois politics. Influenced by capitalism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prevailing individualism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results in social alienation, public apathy and overwhelming materialism. Most workers will degrade into slaves of their works. On the other hand, democracy will promote associations, local self-governments which provide public spheres to practice autonomy and citizenship through the art of political freedom. Furthermore, Tocqueville requested the states to cultivate the passion and virtue of civic participation by means of religion and law. States under this requirement is not neutral toward citizens’ life plans, and seems more republican than liberal. For the second aspect, Tocqueville pointed out three possible forms of corruption from democratic societies: majority tyranny, democratic tyranny and centralization. First, majority tyranny results in extreme exploitation of equality of condition which cut off the original social bonds in feudal societies, hence isolate the individuals and render them totally helpless but to obey the ruling majority. Majority tyranny stifles citizen’s originality with social conformity. Secondly, mainly on account of materialism, citizens would escape into private life and material happiness, and moreover give away thoroughly public affairs to a tutelage power to enslave people gently within the liberal democratic form. That is democratic tyranny. Thirdly, centralization will present itself definitely, either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or after capital economy is deliver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mplicated problem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respond to a lot of diverse demands, the state concentrate all the power under the delegation of the majority, and destroy all kinds of mechanism which sustaining the art of political freedom. For the third aspect, Tocqueville offered republican solu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democratic system. He thought that citizens should take part in township self-governance, associations (especially political associations) and the jury. He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n in teaching the virtue of public spirit, as well as cultivat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 self-interest properly understood” by dogmatic belief. In the same way, religion affords ethical and intellectual authority to democratic societies. In this regard, the female citizens play so important part of sustaining and reproducing these ethical and intellectual lessons that Tocqueville had to illuminate the role of women in his democratic thought. In addition to these interpretations, this thesis presents four related concepts for further discourse: popular sovereignty, equality of condition,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and social consensus. Based on these discourses, the thesis evaluates the merit and deficiency of Tocqueville’s thought of republican democracy.
7

世界貿易組織核心勞動基準論爭之研究

呂理祺, Lu, Li-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 文 摘 要 本文研究之目的,旨在釐清與世界貿易組織核心勞動基準論爭有關之四大課題:第一、論爭之環境背景:世界貿易組織以外,其他相關國際組織對世界貿易組織與勞動基準連結所持的主張和推動理念。第二、論爭之內容:世界貿易組織核心勞動基準論爭當事人的立場、主張與論點。第三、論爭之演進過程: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前「國際貿易與勞動基準」連結的歷史淵源與論爭的形成。第四、論爭之學理分析:從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與法學觀點,分析論點並研究世界貿易組織與核心勞動基準連結的主要關鍵。 「國際貿易與勞動基準」連結的歷史已有百年。本文從十九世紀初歐洲人道主義者歐文(英國人)、略格朗(法國人)的推動言論起至1996年世貿組織新加坡部長宣言前,進行「連結」歷史的研究,再從1996年世貿組織新加坡部長會議到西雅圖部長會議探討「核心勞動基準」論爭的課題,最後對整個論爭背景的未來發展提出推論。另外,在相關國際組織的論爭背景上,也從國際自由工聯、國際勞工組織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會議文獻及報告書,研究當事國家與國際組織不同的論爭立場、組織特性、建議「連結」之途徑。 論爭當事的兩造有:(官方)歐美先進工業國家與東協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勞資雙方)國際雇主組織與國際工會組織;(政治經濟菁英)第三世界政治經濟菁英與崇尚社會責任的多國籍企業;(經濟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與新凱因斯/新機構經濟學派;(民間)反對新殖民主義的主義者與崇尚勞動人權的公益團體。 論爭的核心有三大方面:第一、對未遵守「核心勞動基準」之國採取強制性「貿易制裁」措施是否會嚴重減損該國國際貿易上的比較競爭優勢。;第二、世界貿易組織與國際勞工組織協同治理「核心勞動基準」是否將嚴重「邊緣化」國際勞工組織既有的組織功能與精神。第三、規範「核心勞動基準」為「國家內政與主權」課題或「全球勞動人權」課題。 論爭的內容與主張方面:第一、論爭的內容方面:「認為在國際貿易違反核心勞動基準是社會傾銷的行為」與「廉價的勞動成本是開發中國家的唯一競爭優勢,此非社會傾銷行為,而是開發中國家合理的比較競爭優勢」。第二、論爭的主張方面:1.贊成世界貿易組織與核心勞動基準連結主張:「核心勞動基準是國際勞工組織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勞動基準。此勞工的基本權益和各國的發展水準無關,是應給予無條件的承認與遵守,違反核心勞動基準是一種侵犯勞工基本勞動人權的表現,應該在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範下制止漠視勞動人權的行為。」;2.反對世界貿易組織與核心勞動基準連結主張:「強制在世界貿易組織規範核心勞動基準的背後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者的藉口,是一種漠視各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程度、侵犯國家主權的作法,而且國際勞工組織的國際勞動基準有些根據過去西方先進國家的經濟、文化及社會狀況所制定,無法滿足現在開發中國家目前的經濟及科技狀況,不能符合現代全球化競爭的需求,所以在世界貿易組織強制規範是無法達到國際勞工組織本有的三方主義(勞、資、政三方共議)、自願性、公約適用彈性化原則與符合現代化精神,皆是開發中國家在適用上面臨極大困難之處。」 1946至1948年所擬定的國際貿易組織哈瓦那憲章「公正勞動基準」條約,是近代推動核心勞動基準進入世界貿易組織規範的源頭。但因國際貿易組織未能如願成立,而集中被連結的角色改由領導全球國際貿易規範長達半世紀久的關貿總協定GATT來代替。1980年代以前,美國及國際自由工聯以「公正勞動基準」的內容,推動「公平國際勞動條件」與「社會條款」進入國際貿易體系的規範,但由於關貿總協定GATT中諸多開發中國家積極反對,使美國從1953年艾森豪總統時期到1978年卡特總統GATT東京回合談判時期屢次提案受挫。1993年至1996年期間,國際組織(國際自由工聯、國際勞工組織ILO、經濟合作暨發展協會、ILO與聯合國社會發展領袖會、七大工業先進國雇用領袖會議)與歐美先進國家是推動世界貿易組織與核心勞動基準連結議題諸多「推手」。當時有兩次積極對立的場面,一者為1994年國際勞工組織ILO第81屆年會上,「東協五國ASEAN與美、法兩先進工業國形成意見對立」,另一者為1994年關貿總協定馬拉喀什部長級會議上,「希望將社會條款放入未來將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規範意見的美、法、奧地利、比利時、葡萄牙與西班牙六國,遭遇巴西、巴基斯坦、秘魯與阿根廷等三國的反對意見對立」,但此次提議卻能在主席聲明文備忘錄記載:「在新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中建立貿易制度與國際勞動基準關聯性」。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後的論爭提議與遭遇反對有二,其一、1996年底的新加坡部長會議:「美、歐盟為首的先進工業國堅持將勞動基準問題做為未來世界貿易組織的工作日程之一。遭遇東協之馬來西亞及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開發中國家,堅決反對世界貿易組織體制與核心勞動基準相連結」,但在會後則發表一篇「新加坡部長宣言」第四段文,則是首次全球官方最正式相關於勞動議題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宣言;其二、1999年底的西雅圖部長會議,場內場外大亂,場外:許多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及激進人士進行西雅圖街頭示威、遊行與暴動。場內:美國、加拿大與歐盟提議的設立「勞動基準工作小組」、「世界貿易組織貿易、發展、社會及環境因應全球化工作小組」、「貿易與勞工常設工作論壇」,遭到許多開發中國家與澳洲的反對駁回。 經濟文獻(OECD)、不同的經濟學派、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國家主權立場、人權道德立場與兩大的國際機構(國際勞工組織與世界貿易組織)等七個角度,對兩造論點進行學理分析而得知:一、對核心勞動基準相關的經濟實證方面的佐證仍須努力;二、國際勞工組織的三大組織制度「三方主義(勞、資、政三方共議制度)、自願性原則及公約適用彈性化原則」與世界貿易組織「官方共識決、法規拘束力及強制貿易制裁」的形成制度有協同治理的困難,能否使國際勞工組織的組織制度不被「邊緣化」及兼顧世界貿易組織協同治理核心勞動基準執行與監督能力,是決定未來兩大組織在勞動議題「連結」與否的主要關鍵;三、「連結」立法方面,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制基礎上可採取勞動基準附加協定模式---名為:「與貿易有關勞動基準協定」(Trade-related aspects of Labor rights,簡稱TRILs)。因此,在經濟學的實證、處理論爭的模式、制度「連結」的合理途徑三大方面,是未來世貿組織、國際勞工組織與核心勞動基準連結與否的突破關鍵。

Page generated in 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