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6
  • 36
  • 2
  • Tagged with
  • 38
  • 38
  • 38
  • 23
  • 16
  • 14
  • 12
  • 11
  • 9
  • 9
  • 9
  • 8
  • 8
  • 8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部落格廠商贊助文書寫分析 / A study on blog sponsorship

黃國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所討論的背景,在於近年來部落格發展的情況。起初的問題意識與關心的部分,是現今使用者創生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發展。      由於此類媒體常常被大眾冠以「草根媒體」、代表消費者或使用者力量的崛起,以及生產內容的民主化,強調其內容是自主產製,不像大眾商業媒體會受到廣告主與組織的層層管控和壓力。因此,想要討論部落格在面對商業力量的滲透時,影響的層面和方式,是怎樣的樣貌。因此本研究以部落客的廠商贊助文章為觀察的切入點,並且著重於部落客的自主程度,也就是可以如何理解商業力量對部落格的影響。   在文獻探討部分,以三個面向來探究。首先,整理對於網路「互動性」概念的討論。這是因為在草根媒體的相關論述中,常認為網路新媒體和傳統大眾媒體重要的不同之處在於此。另一方面,社群互動是形塑網路使用者內容生產以及部落格文化的重要面向。接著討論網路使用者與資本之間可能既存的生產關係,部落客作為網路內容的生產者,與資本家之間可以有怎樣的生產關係?一方面,多數網路使用者是無償地在網上貢獻內容,因此首先說明科技壯大的分享文化,使網上無償貢獻內容盛行;另一方面,部分使用者與企業之間也進展出薪資雇用或承攬契約的勞動關係。第三部分,則以「勞動過程中的控制」和相關文獻來看對研究問題的啟發。 三、四章為訪談和資料的分析。第三章以文獻和訪談資料,陳述與分析部落格整體環境至今的發展與變遷。這些發展形成了今日部落客所處的結構。由於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是資本與部落客之間的生產關係,對整體內容產製的影響,因此著重在和資本如何進入這個場域。目的是在對客觀結構有所認識之後,能夠指認部落客在這個體系之中,處在什麼位置,資本在此的獲利邏輯為何,作為下一章分析的基礎。   商業力量一直以來都介入在部落格體系之中,掌握使用者曝光與交流的管道,而不是從贊助文才開始。除了在生產關係上可以利用部落客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能由於平台與廣告商對前述管道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可以進行某種意義上的管理、控制,與引導。在這樣的情況下,部落客自願投入為資本生產符合所需的內容,雖然在細部的、單項的資料呈現上可以擁有自己掌控的部分,也為自己爭取協商空間。
2

國家與金融改革-----金管會自主性與能力之探討 / State and Financial Reform

潘彥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台灣開始邁向民主化期間,社會上普遍認為政府的管制是不正確的,整個社會瀰漫著自由化的思維,在金融體系方面也逐步解除金融壓抑轉向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但是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由於突然之間缺乏有效的監理,整個台灣金融體制開始發生一連串的金融問題,如彰化四信、國票案、地下金融、非法吸金等事件。再加上隨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造成了「本土型金融風暴」。這些事件造成了台灣國內一堆企業受到傷害而倒地不起,而這些倒地的企業,很多都是透過特殊的「政商關係」從銀行中獲得了高額貸款,然後再將這些錢拿去操作財務槓桿。但在發生如上述的金融事件後,這些企業或私人財務操作失靈導致破產,而這樣的操作失敗連帶的也就衝擊到銀行,致使銀行產生了一大筆的呆帳,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產生了很大問題。 而金管會正是為了改革金融體系弊端所成立的國家機關,金管會被賦予「獨立機關」的職能,但是卻在實際政治運作中喪失了其獨立自主性及能力。本文藉由探討金管會成立以來的諸多政策制訂與執行的面向,透過Breton的七種政府模式以及Najam的策略互動觀點來分析金管會的自主性與能力為何呈現一種低落的狀態。
3

地方財政與地方自治之研究 /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梁堂華, Liang, Tang 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自治可謂是民主政治的基礎,而地方自治事業發展之成敗關鍵又繫於地方財政之是否充裕而健全,因此地方財政在民主國家中實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由於在「多層級政府」(Multi-level Government)的組織型態下,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權力的分配,向來極富爭議,而由此衍生的地方財政問題更成為困擾各國政府的主要難題之一,因此我國臺灣地區目前的四級政府體制便不可避免地造成複雜難解的地方財政問題。   事實上,地方財政問題絕對不是財政因素所能單獨造成的,而誠如政治學者S.H.Beer所言:「多層級財政(Multi-level Finance)之公共政策問題,若以純財政問題加以探討,將會招致許多困難。」,因此若僅從財政面思考地方財政問題的解決之道,勢必只是事倍功半,甚至於徒勞無功而已。本文認為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地方財政問題具有相當程度的嚴重性與複雜性,而且對於地方自治之品質與國家之整體財政均造成很大的損害,因此政府的決策者應及早以涵蓋政策、財政與行政等面向的改革措施,使地方財政的自主性與自我負責性能在權責相對的原則下同時提昇,進而使得地方財政問題能獲得根本性的解決。在政策面應從決策者心態之調適、地方自治之法制化與合憲化以及授予地方政府完整之自治權等三個方向加以改進。在財政面應從收入面的稅源之合理劃分、補助款制度之法制化與合理化、貫徹使用者付費制度、加強推行公共造產、授予地方政府發行公債權與自主課稅權,以及支出面的支出劃分原則的重新檢討、教育經費負擔之移轉、人事費用之降低、委辦事項與自治事項之釐清與支出效率之提昇等方向加以改進。在行政面應從行政區之合理劃分、組織結構之重組、以及地方政府員額之精簡等三個方向加以改進。
4

棒球運動的觀眾參與及其行動意義--以台灣為例 / The participation and the action meaning of baseball spectators in Taiwan

呂宇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棒球運動在台灣社會中的風行現象,並且有別於以往的研究將焦點置放於大型的架構,本研究則聚焦於行動者身上。因此本研究並非針對台灣社會的棒球運動何以風行進行原因的歸納與探索,而是對於台灣社會的棒球運動觀眾如何對此運動引發興趣並以何種方式投入參與,進而對於自身行動產生認同所進行的實證性研究。   對這些喜愛棒球運動的行動者,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試圖從受訪者們與棒球運動的接觸經驗、參與行動當中,了解其是否清楚自身行動選擇的意義,以及在行動當中的背後,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在本研究的發現中,對於這些棒球運動的愛好者們而言,他們的初始接觸經驗確實深受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所影響,並且在不同世代之間,無論在參與方式或是建立自身的行動意義上,都具有可見的差異性存在。也就是說,這些棒球運動的愛好者並非如同一般觀點所認為,不但是在自身行動上具有相當的自主意識,同時也對於台灣棒球運動有著諸多個人的觀點存在。並且,棒球這項「遊戲」對於這些行動者而言已經不再只是一個「遊戲」,而是有著更多意義賦予與主動性存在。
5

一位幼教工作者專業自主性的自我追尋 / A preschool worker professional autonomy of self-search

朱萬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帶著在幼教現場工作五年的倦怠感,我急切的想逃離幼教現場,進入研究所學習。本文選擇以自我敘說為研究方法,透過生命故事的書寫,澄清自己在幼教專業認同上所面對的三個危機感:工作的倦怠與迷失、教師證等同專業嗎?及不知如何回應父母的期待。 以自我敘說做為理解自己、探究專業認同的一條途徑,書寫內容涵括我的童年及求學歷程。自我生命故事的敘寫歷程,使我得以重新理解自身專業成長的圖像,並因此能化解歷程演進中所形成的專業認同危機,它嚴然可視之為「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故事從我大學畢業後踏入幼教現場工作開始回溯,並銜接我身為幼教工作者的專業養成的歷程。 在過程中不斷透過書寫和敘說的自我反映爬梳過往經驗,在反芻自身經驗中,重塑經驗體現的價值。在重新遇見自己中,再思考教育工作者自身專業的主體性。在化解及消除專業認同中危機感的同時,我已然能有意識的再次選擇進入幼教領域繼續成長與學習。 / With the tiring feeling working at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ork field, I was eager to run away from it and to enter graduate school to recharge myself. I chose to use the self-narrative inquiry as my study method. Using my own life story, I tried to clarify the three crisis awareness I am facing in my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lost and tiring feeling at work,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 teacher’s certificate equals to teaching professions and the expectation from my parents that I do not know how to response. Self-narrative inquiry is the method I used to understand myself and to look into my professional identity. I wish to write about my childhood and how I studied. Using my life story to write about my learning process makes me be able to re-understand how my profession builds. Therefore, I am able to solv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crisis which was building up during my learning experience. This without a doubt is a “self-searching journey.” The story starts from how I decided to go to early childhood work field right after I graduated from my university. Then it talks about how I build up my profes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uring the writing and examining my own experiences again and again, I manage to reconstruct the value of experience embodiment. With encountering myself again, I ponder once more the subjectivity of educator’s profession. While resolving the profession identity crisis, I have the confidence to choose to enter the early childhood work field to continuing my progressing and learning.
6

八○年代以來中共與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關係之研究 /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 Since the 1980's

金泰姬, Kim, Tae-H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

從金融體系變革看中國大陸國家體制轉變:影響金融制度變革的政治因素之分析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tat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ystem change

崔明海, Choi Myeong-Ha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中國金融體制變革、貨幣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時,把著眼點放在國家自主性程度。亦即,在國家政治體系內的權威結構問題上,中央級政治行為者間以及不同層級的政治行為者間擁有多少一致性、統一性?各行為者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他們之間的互動又如何?;在國家與社會互動問題上,國家是否受社會特殊利益之制約?若國家受社會的制約,其制約對國家的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有多大影響?國家能否有效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亦即,國家是否維持「有滲透力的協商」?總體來講,面對許多相關利益主體的力量,國家(中央政府)到底是否處於優勢地位,以主動地推行金融制度改革或運用金融資源的策略性分配?中央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能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威去推動已決定的政策目標而得到原先的預期效果? 本文認為,雖然中央尚未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潛在金融風險,不過,至少在政治體系內部層面,亦即「中央政府─中央銀行─地方分行」這一垂直關係(vertical line)上,國家某種程度上已確保制度上的基礎,保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統一性、一致性。過去實踐表明,信貸貨幣數量的擴張其實取決於政府部門對黨的經濟綱領的具體化程度、地方政府與地方分行勾結程度、各分支行的尋租活動等。然而,至今這種情形已不存在。不過,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亦即「國家銀行─國有企業」這一橫向關係(horizontal line)上,國家尚未找出一條出路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有滲透力的協商」)。於是,中國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實際上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國家的自主性(state autonomy)還是有限的。 第一章 導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文獻回顧與檢討 /4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功能 /17 「統存統貸」的信貸管理體制 /19 改革前金融組織體系對省(市)分行的權威途徑 /20 第三章 金融體系的初步變化(1979-1984) 政經合作與「調整」 /27 信貸管理「統存統貸」轉為「差額包干」 /28 金融體系結構的分化 /29 中央銀行體制的誕生 /30 資金分配機制的變化 /32 小結 /36 第四章 領導菁英的分歧與第二波金融改革(1984-1988) 經濟政策路線分歧與金融權限下放 /39 經濟政策路線的分歧 /39 信貸資金管理的地方化 /41 「實貸實存」的信貸管理體制 /43 金融資源的橫向流向 /45 信貸資金管理的被政治化 /46 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周期的作用 /46 信貸管理的被政治化 /47 地方政府的介入 /53 擴張金融組織規模的衝動 /53 地方分支行對地方政府的隸屬 /55 地區間經濟結構趨同 /58 地區間金融結構趨同 /59 小結 /60 第五章「治理整頓」與鄧小平南巡後的新變化(1988-1993) 「治理整頓」與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治理整頓」政策的可行性 /65 「南巡講話」與信貸總規模管理的失效 /69 「南巡講話」 /69 信貸規模管理的失效 /73 第六章 中國金融改革的第三波浪潮與新部暑(1994- ) 朱鎔基兼任央行行長在政治經濟上的意義 /79 新的金融改革基本格局 /81 中央銀行職能的強化 /83 政策性銀行的成立 /86 專業銀行的商業化 /89 改革的困境 /92 中央─地方關係 /92 國有企業資金陷阱 /97 第七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4
8

中学生のドラマトゥルギー――社会教育番組『中学生日記』のメディア史

王, 令薇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4355号 / 教博第285号 / 新制||教||21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環専攻 / (主査)教授 佐藤 卓己, 准教授 福井 佑介, 教授 楠見 孝, 教授 日高 勝之(立命館大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9

台灣地區生活品質與地方公共支出之研究

楊明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物質生活上雖有所提升,但在生活品質上卻未有同等之成效,生活品質亦常在追求經濟成長過程中被忽略或犧牲。政府有其存在目的與功能,所進行之公共活動,與一地區之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政府除在公共建設外,對於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水準維持上,同時扮演重要角色,反應在生活品質層面上,多所影響。地方政府為維持運作需要足夠財源,財源的多寡影響到該區之公共建設及公共服務品質,透過地方財政的改善可有效促進生活品質。本研究對兩者關係進行探討,以釐清台灣地區生活品質之內涵與地方財政之課題。 生活品質概念包含層面很廣,本研究對生活品質定義為「一個人於一段時間內,對個人居住於實質空間各種需求之滿足程度」,而影響生活品質的項目為「人口特性與健康、教育、社會安全、文化休閒、居住環境、都市計畫與公共建設、社會福利、醫療資源、經濟與生活水準等」。本研究採用因子分析對台灣地區之生活品質進行探討,找出其潛在結構,發現有四個綜合性因子具有較顯著的意義,分別是:生活便利性、生活水準、公共設施服務面積、居住環境。並以因子分析所得之因子分數進行集群分析與相關分析,發現生活品質與地方財政及地方公共支出水準具正向關係。綜合來說,本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1. 在現行財政制度與相關法令限制下,各縣市間財政狀況普遍存在差異,且仰賴補助金比重高,許多縣市財政自主能力不足。 2. 台灣地區生活品質之內涵,深受城鄕發展差異影響,都市化及其提供便利性之優點決定了該縣市之生活品質。此外,醫療資源的提供上,各縣市間並未達到一個滿足基本需求的水準,公共設施的提供在服務面積上則是縣市間差異不大,教育資源的提供上則是已滿足基本需求,應以教育品質的提升及高等教育普及為目標。 3. 地方公共支出水準與財政自主性對於生活品質皆具有影響力,故兩者須同時考量。在兩者對生活品質影響程度上比較,地方財政自主性的優劣比實際公共支出水準更具影響力。 4. 由本研究分析結果,發現現行補助金制度在改善生活品質上並未發揮明顯效果,地方政府如只是透過補助款以提高公共支出水準,並無法有效提供地方建設財源及改善生活品質。自有財源之開拓,才能提供穩定之建設財源及有效運用。
10

新聞記者自主權之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Autonomy of Journalists

林淳華, Lin, Chwen Hw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記者擁有自主權之重要性,對記者而言,是提升其專業性之指標;對社會而言,則可實踐新聞自由,維護民主政治。過去研究將自主權當作是衡量記者是否為專業人員之重要指標,當一個職業漸成專業時,其自主性則隨之提升。記者擁有充分之自主權之後,他們才能稟持專業意理,監督政府,保障人民之自由權,以維護民主政治。   本研究試圖從兩方面探討記者自主權:一、記者工作上的自主權;二、記者在新聞部門之決策參與權。記者工作之自主權,則從記者採訪、報導、寫稿之例行新聞工作中,探討記者在工作中所擁有的自主權。至於,決策參與權,則包括薪資、福利、人事、經費各項決策項目,記者所擁有之決策權。除了研究記者實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之外,還試圖探討記者期望的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   研究結果發現,在實際擁有工作自主權方面,記者在新聞採訪、寫作方面擁有相當高的自主權,只有在交稿方面,擁有自主權較低。而期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方面,記者希望在採訪、寫作方面擁有較高的自主權。   在實際擁有決策參與權方面,結果發現記者在各項決策中,參與權皆相當低,只有在發生重大爭議事件決定報社立場時,記者參與權較高,大多數記者認為主管在這方面會徵詢記者之意見,再下決定。另外,在期望擁有決策參與權方面,大多數記者希望在決定報紙走向及員工福利之決策,有較高的參與權。   至於在影響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之因素,研究結果推論,比較重要之因素是記者採訪路線及報社型態。不同路線之記者會覺得實際擁有採訪寫作之自主權有差異;而報社型態會影響記者對實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之評估,及影響記者期望擁有報紙走向參與權之評估。

Page generated in 0.0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