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老子領導思想之研究

朱光治, ZHU, GUA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所討論的為中國式的管理,屬管理哲學的範疇,全文計十章,另附錄一篇,都 廿五萬言,各章及附錄要點如次: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限制等。 第二章老子的生平。對老子的時代背景,書與人作一概括性的探討,以為進一步探究 其哲學的基礎。 第三章老子哲學的方法問題。由對中國哲學作「面」的論述之後,進而探索老子哲學 的雙迴向問題。 第四章領導的一般性概念。討論在老子哲學的體系中,有關領導的定義、領導者、功 能問題。 第五章領導哲學-無為。析論無為的奧義,並據以探討領導之最高境界。 第六章領導者的修養工夫。討論領導者的內聖修為。 第七章領導者的理想人格。論述內聖所呈顯的風貌。 第八章領導的方術。由待人、治世、法制三方面探討領導者的外王之道,大體言,屬 領導之「經」。 第九章領導的權變。老子哲學係在破執,在通權達變,其領導思想也是靈活無比的, 屬領導之「權」。 第十章結論。在道的無限性與人的有限性對比之下,探討即有限而可無限的問題。 附錄:誤解與辯正。是就與領導有關但遭嚴重誤解之主題作一辯正。是本文之「老子 辨」。
2

從身體觀論虛靜工夫的哲學義涵---以先秦氣化思想為核心

黃崇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旨乃在於透過對吾人身體中心氣結構的探討,以完全不同的詮釋角度來理解所謂『虛靜』工夫的真實義涵。由於這個主體牽涉甚廣,是故學者擇以先秦的氣化思想為探討的起源點,以促使整個的論述發展能夠較接近原始的觀點而窺其堂奧,所以本文基於這種研究動機及方向,茲分章節論述程序如下: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中國傳統的身體觀 第三章:氣質變化與感通 第四章:從「氣質變化」論「致虛」的工夫 第五章:從「感通」論「守靜」的工夫 第六章:結論 附錄:天帝教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初探 其中第二章的主旨除了在於表現出先秦的身體觀的看法完全迥異於西方傳統的身體,以呈現對身體的概念有另一層的視野之外,並藉由對心、氣、身一體三相結構的分析來鋪展出傳統學者如何看待身體與自然、人文、超越間的關係,以做為虛靜工夫研究的開端。且在這三類範疇的討論中,筆者以詮釋學的立場主題式地以身—氣結構來描述身體與自然間的聯繫;以身—身結構來描述身體與人文間的建構;以身—神結構來描述身體與超越間的躍昇。期能藉此成功建構出內外相應的雙三角論述平面。 第三章便是針對第二章的論述進行橫向分析以找出其合法性基礎,而這個基礎便是「氣」的理論。在氣的理論中,身體與它者並非那麼的絕對二分,反倒是在氣的角度下,人與萬物都是由「氣」(道)所化,萬物皆備於我,所以沒有絕對的它者存在。因此,身體與自然、人文、超越界,只要性體呈顯而達到氣質的變化,便可解釋如容格所研究的共時性概念的感通。至於,感通的程度及類型如何,則取決於心的意向及煉心工夫的深淺而定。 因此,第四章根據心、氣、形一體三相的立場,認為身體要與萬物回復感通,必須經歷氣質變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出現,便是「虛」的工夫的實踐。是故,本章必須針對身體所涵攝存藏內容進行遮撥式的探討,以促使增進文本詮釋中的動態了解,並且嘗試性的與「空」「仁」的工夫做比對,以彰顯出「虛」的工夫的外延特質,構成一較完整的說明。 同樣地,在第五章中,「靜」的工夫與「虛」的工夫表現出相似的論述形式與領域,然而其中最大的差異,乃在於「虛」的工夫實踐主要表現出摭撥式的心靈實踐,因而產生內在的氣質變化;而「靜」的工夫,雖然也是在心—氣的結構下進行活動,然而卻表現一種應物而不動心的凝然外照涵攝活動。換言之,「虛」乃強調在〝感〞的部分;「靜」則強調在〝通〞的層面。當然,在「虛」、「靜」工夫的文獻探討之後,可能會在文本中顯出部分的糾葛。因此,筆者將在四、五章中的第二節,針對這二者間的糾葛重疊,做一個身體實踐式的觀照,幫助學者能從較鮮活的動態觀點,掌握到「虛」、「靜」之間的辯證關係,同時藉此亦可從中看出本體、道體與虛靜工夫的臍帶關係。最後,在第六章做一總結。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提出 1 二、文獻檢討 5 三、研究方法 12 四、基本論點 16 五、章節發展 20 第二章 中國傳統身體觀 第一節 身體結構與慾望 23 壹、身與心 23 貳、精、氣、神 26 參、欲望 30 第二節 身體與自然 34 壹、人體血氣與外氣 34 貳、自然 36 參、身體中的自然、自然中的身體 39 第三節 身體與人文建構 43 壹、做為身、心一體的「禮」 43 貳、踐仁知天的身體擴充 46 參、人文建構的實踐空間—三合院建築 48 第四節 身體與超越 53 壹、魂魄與物化 53 貳、存思內神的身體內在超越 56 參、虛無大道 61 小結 65 第三章 變化氣質與感通 第一節 變化氣質 67 壹、與天地同氣 67 貳、涵養正氣、化氣成性 69 參、化氣成□ 72 第二節 感通的可能性原理及類型 77 壹、氣質變化中「心」的作用 77 貳、感通與性體 80 參、感通的可能性原理 85 肆、感通的類型 88 小結 90 第四章 從「氣質變化」論「致虛」的工夫 第一節 「虛」在文本中的諸言說 93 壹、對「人文造作」反動的「虛」義 93 貳、認知活動中去成心的「虛」義 95 參、身體主體消解的「虛」義 98 肆、存有意義上的「虛」義 101 第二節 從損之又損談「致虛」的實踐歷程 105 壹、血氣之欲的調制 105 貳、五行之氣的歸元 107 參、自我的消損 110 肆、神化於道 112 第三節 「虛」與「無」、「空」、「誠」的比較 116 壹、從氣化系統下透視「虛」與「無」的幾種面向 116 貳、氣化之「虛」與緣生之「空」的工夫對比 120 參、從身體主體的活動看待「虛」、「誠」的同異問題 124 小結 127 第五章 從「感通」論「守靜」的工夫 第一節 「靜」在文本中的諸言說 129 壹、「靜」為本、「動」為末的作用義上的觀照 129 貳、用心若鏡的工夫義上的考察 132 參、歸根靜篤的超越義上的透視 135 第二節 從無欲守中談「靜」力外推的歷程透視 138 壹、守靜自愛的主體自觀 138 貳、定靜安慮的自我走出 141 參、有限主體到無限精神的涵融合一 144 第三節 「靜」與「敬」、「定」之外延比較 148 壹、宋明理學:「靜」與「敬」的辨析 148 貳、從《大學》角度鋪陳「靜」與「定」的異同 152 參、內靜外敬的策略 155 小結 159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身體與虛靜工夫 161 第二節 檢討與前瞻 168 附錄 天帝教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初探 一、文獻檢討 171 二、虛無大道 178 三、自然無為 183 四、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187 參考文獻 壹、專書部分 i 貳、論文、期刊部分 v 參、西文著作 x
3

孔子與老子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以無為而治論為主軸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olitical Theories of Confucius and Laotzu:A Non-action Viewpoint

吳濟安, Wu, Ch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旨在於以「無為而治」論作為孔子與老子政治思想的總原理,從而組織和比較兩者的各項政治主張。全文共分六個部份,分別敘述如下:緒論。旨在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與假設,並將研究的範圍和對象做一限定。第一章思想背景的比較。敘述和比較孔子與老子思想中所反映出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及其時代所遭遇的困境和難題。第二章思想基礎的比較。分述和比較孔子與老子兩者對天、道、人性、人心,以及天人關係的觀點。第三章主要思想內容的比較。將孔子與老子二者從修己到治人的各項不同主張,做一對比性的論述,並比較他們對當時遭遇的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第四章政治理想的比較。分析比較孔子與老子所塑造出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結論。綜合說明研究的結果,並與當前政治環境 做連結。

Page generated in 0.01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