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北宋四子修養方法論黃景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南宋兩浙路地區家訓研究 =A study of Liangzhe district's family precept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 Study of Liangzhe district's family precept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肖曉 January 201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3 |
明治中後期における〈青年〉の成立と展開和崎, 光太郎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9786号 / 人博第757号 / 新制||人||183(附属図書館) / 27||人博||757(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2822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小山 静子, 准教授 倉石 一郎, 准教授 谷川 穣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4 |
老子領導思想之研究朱光治, ZHU, GUA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所討論的為中國式的管理,屬管理哲學的範疇,全文計十章,另附錄一篇,都
廿五萬言,各章及附錄要點如次: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限制等。
第二章老子的生平。對老子的時代背景,書與人作一概括性的探討,以為進一步探究
其哲學的基礎。
第三章老子哲學的方法問題。由對中國哲學作「面」的論述之後,進而探索老子哲學
的雙迴向問題。
第四章領導的一般性概念。討論在老子哲學的體系中,有關領導的定義、領導者、功
能問題。
第五章領導哲學-無為。析論無為的奧義,並據以探討領導之最高境界。
第六章領導者的修養工夫。討論領導者的內聖修為。
第七章領導者的理想人格。論述內聖所呈顯的風貌。
第八章領導的方術。由待人、治世、法制三方面探討領導者的外王之道,大體言,屬
領導之「經」。
第九章領導的權變。老子哲學係在破執,在通權達變,其領導思想也是靈活無比的,
屬領導之「權」。
第十章結論。在道的無限性與人的有限性對比之下,探討即有限而可無限的問題。
附錄:誤解與辯正。是就與領導有關但遭嚴重誤解之主題作一辯正。是本文之「老子
辨」。
|
5 |
死の「受容」と人間形成-E.キューブラー=ロスの思想再考-青栁, 路子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乙第13474号 / 論教博第180号 / 新制||教||211(附属図書館) / 東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総合教育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西平 直, 教授 髙橋 靖恵, 准教授 西 見奈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6 |
論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立志與為己之學 / On the Cardinal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with Regard toTeaching: Li-chih and Wei-chi王志文, Wang, Zh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立志,是儒家教人成長及轉化的「霹靂手段」,也是儒家形塑健動人格的根本原理。儒門修養技巧粲然多元,但立志的扼要及深遠,恐怕會讓各種修養都只能瞠乎其後。「立志」在儒家就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的一件事。及至宋明以降,眾位儒林名宿更一再懇請立志,於是遂在文學的「言志」傳統之外,別開一支「教」與「學」的「立志」傳統。
本論文研究緣起,即留意那些飽覽經籍又盡閱世情的大儒,何以竟會一致地高度關注「立志」?「立志」不是人人「能說會道」的「常識」嗎?這種「常識」,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去疾呼呢?
進而,儒家「立志」的觀念,有特定的規創性內涵──為己。「為己」要求自我生命的轉化及善成。人能養成強烈的「為己意識」,才能收回以往長年外逐名利的虛偽及疲憊,學著與自己相處及自重自愛。從外逐而轉內,人才能「轉俗成真」,有「真人」才有「真志」及「真學」。故「為己」正是儒家「大學之道」的基石。
本論文正是剖釋「立志」與「為己」這兩個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
緒論檢討前行成果餘留的研究空間,並指出由於「立志」一詞的濫用,讓傳統「立志」所蘊含的深沈與厚重之義,轉趨浮薄。同時,本論文的研究策略,並非幽深地精究一家一派,而是為求研究成果更普遍有效,將以《論語》、《孟子》為主要材料,再揀選宋明大儒提及相關內容的文獻予以研討。
第一章是〈評定《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三派詮釋〉。自古對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詮釋,大致有「貴古派」、「今是派」與「調和派」等異說。文中即往復辯難三派何者最諦當。主要結果確定「貴古派」的論調,能獲得《論語》最多的印證與支持,更指出「為己」的具體要求,即「自知」與「自愛」。
第二章是〈「為己之學」隱含的「孤獨」意涵〉。以往多認定儒者處於熱絡的人際網路;但是,深入文獻,能照見儒者亦有孤獨心理。那孤獨感對儒者在「人格」及「學」的養成,又有什麼影響?主要結果是,孤獨感對「為己意識」養成有所助益,甚至實踐「為己之學」,本身常要面對踽踽獨往的情況;而孔子本人提出「為己」,正與他「吾少也賤」的孤獨感大有相干。
第三章是〈「志」的內涵及其作用〉。由於「志」字本身就有「目的」和「希望」的涵義。因此本章藉助William Damon的「目的感」理論及Charles R. Snyder的「希望理論」來作為理解儒家「志」字的新資源。再則,傳統釋「志」字為「心之所之」,文中將以「信念」對「情緒」、「行動」的決定關係,去釐清「志」的「所之」動力如何生起。並歸納先儒對「志」的實踐體驗,獲知立志將生起四個踐德大用:解放抑制、動力騰湧、不動不奪、遏制習欲。當立志而生起這四種效用,使人在踐德上「欲罷不能」,人遂能善勇進取,所以「立志」是生命轉化的有力保證。人惟患不能立志,不患不能成章自立。
〈結論〉則總述全文,並本於前面的研究,將傳統解釋成「心之所之」的「志」,重新概念化成為「為己的信念系統」。更指出儒家「立志」的課題,不僅只涉及個人的生命目的追尋而已;事實上,協助青年立志這件事,本身與今日社會發展的衰盛相關,而且立志的研討,更有潛力能對尼特族、青年晚熟等社會憂患,給出預防及紓困之道,而這是儒學在當代能發揮人性溫度和可貴價值的切實脈絡。
|
7 |
幼兒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 / Study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sign of lif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nd its effects張鳳顏 January 200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
8 |
從教育法律法規的視角探討大陸的生命教育 / Lif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吳娟 January 200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
Page generated in 0.04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