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生活風格從異端到明日之星之研究以音樂產業為例

徐德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消費社會的興起,消費者在選擇商品的過程越來越多是在對商品的「生活風格」做選擇,風格無關價格高低、品牌大小,消費者在意的是產品背後獨特的價值感,以及品牌獨特的美感訴求,藉由產品背後所展現的獨特個人風格,消費者可享受其塑造的符號與體驗價值,這些優勢也讓企業更貼近市場,甚至變成競爭對手無法超越的進入障礙。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並整理歸納出企業在塑造生活風格的過程中,是如何將邊緣的概念,透過商業手法的轉化,使其得以邁入主流市場。也針對網路的出現,研究對此過程有何影響。 本研究在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一、 生活風格的概念從何而來? 二、 生活風格如何形成? 三、 網路的興起對生活風格產品的塑造有何影響? 本研究得到下列結論: 一、 生活風格產品的概念來源其實是一個早已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的異端思想。這概念本來處於邊陲地帶,很少人知道,經過早期採納者的發現,經過修改並拓展應用,才開始漸漸嶄露頭角,被文化媒介者所發現,而將其商業化並推向主流市場。 二、 生活風格產品成功的關鍵在於比其他業者更快注意到外圍概念,並使其移向大眾市場。但異端是否能成為主流價值是需要時間的醞釀,依開始很難判斷,因此如何篩選出良性異端非常重要,在網路時代,透過與消費者共創內容的web2.0網站平台,透過不斷與平台社群對話,讓群眾的智慧與市場機制來篩選異端,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風險管理機制。 三、 因科技的進步和數位化所提供的低成本工具,文化媒介者提供的網路平台服務讓每個創作者都有實現自己創作的可能性,這種跟顧客共創價值的作法不只是將商品客製化或個人化,而是讓顧客自行組織起來創造出自己的商品。經由讓顧客有利可圖地參與整個生活風格產品的塑造,建立一個創新的共榮圈。 四、 一個異端概念從邊緣到主流需要時間的醞釀,異端之聲初期對大多數人過於粗糙,需要經過練習與修改才能往主流前進,這種修改的過程,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拓展應用。因此一個可以包容創新的社會則會提供異端概念早期學習很重要的場所。
2

在正統與異端之間: 從《夷堅志》看江西地區祠廟信仰與儒道關係,998-1224 / Between orthodoxy and heterodoxy: the relation of popular temples in Jiangxi wi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Yijian Zhi, 998-1224

蔡竺君, Tsai, Chu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從「正統」與「異端」兩個詞彙為主軸,檢視以二元對立或單一宗教模式觀點下的中國宗教研究。藉由兩個相對詞彙發展出的相對觀點,說明宗教傳統界定自我與他者範疇時的標準,並非絕對不變,而是隨著各種情況,有其可變動性。以宋代大眾社會為基礎,從《夷堅志》中獲取當時相關宗教活動元素,輔以官方文獻、道教經典及單一越界祠神信仰發展歷程做為考察。進而檢視國家宗教政策、道教驅邪法術以及祠神信仰發展上,對正統與異端的界定。 國家宗教政策包含一國祭祀傳統及其宗教管理政策。經由國朝祀典與賜封歷程,能觀察出朝廷背後的社會關懷取向,以及對不法宗教的認定。透過君王詔令與地方父母官執行成效,反映出的是君主與臣子間關懷理路的差距。由官方鎮壓民間宗教行為的舉動來看,官方與民間對於何謂適當的祈祭行為,始終存在著認知與詮釋上的距離。這樣的距離,投射出的正是不同階層背景族群對於正統與異端的理解。 道教新興驅邪法術-天心正法與神霄雷法發韌於兩宋之際,並活躍於兩宋江南一帶地區。兩者於儀式實踐上雖多有雷同,於行法宗旨與權威來源上,則能明顯對照出兩者帶有的社會關懷視野上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兩者驅除鬼祟的依據與標準,與官方儒家判定祠祀的標準具有密切相關性。此一相關性背後反映的,是儒道傳統長期以來曖昧的關係與互動模式。然而較之官方儒家的標準,道教經典上對祠祀、鬼神的態度與評量依據,就顯得更為嚴厲。道教經典文本所建構出的輔正驅邪、助國救民圖像,反映在實際執行案例上,就顯現出行法者個人取捨的判斷,往往是決定儀式最後被以何種方式呈現的重要關鍵。在由經典到實踐的過程中,行法者被視為最重要的關鍵。而行法者裁斷的標準,除了來自於經典文本上的規範,還來自於自身經驗與當下的情境。此外,於法師與道士行走江湖之際,鑑於儀式背後所帶有的替天巡行、助國救民等宗旨,其身份亦等同於天界官僚或職掌賞善罰惡的權威性。與此相對照官方儒家於現實社會建構起的規範,維持現實社會的秩序與安危。道士與法師如同信仰世界中的刑律的執行者,維持著信仰世界中的秩序和諧。 透過仰山二神、五通與五顯信仰傳布與建立過程,發現越界祠神正當性的建立,除了反映出宋代對祠神特性的轉變及社會關懷取向,還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祠神信仰傳統建立模式。透過行祠的建立與定期朝拜活動,以單一祠神為主軸的信仰傳統逐漸凝聚形成。同時在交流與傳播的過程中,佛道於其中扮演的轉化與吸納作用,無形中也為祠神信仰的正當性作了某種程度的背書。由此來看,正統與異端的價值論述與分野,並非絕對對立的標準與價值判斷,而是隨著個人所處的情境、身份、宗教思維與對象,產生不同的因應方式。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