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臺灣省各縣市議員應選名額之研究- 統計方法之應用張天民, ZHANG, TIAN-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二萬餘字,分七章。本文主要在利用數學公理化論證及統計技巧,探
討在一個選舉體系中,如何儘可能實現「一人一票、各票同值」的政治理想。第一章
緒論旨在說明本論文之主題乃在探討「一人一票,各票同值」之政治理想及其意義。
第二章說明各縣市人口數與應選名額之關係,經實證及學理分析,建立三項量化公理
,假定三項量化公理,假定一理想之政治體制,應具備此三項性質;並藉著此三項(
一)配額性(二)總名額單論性(三)避免發生新縣市謬誤。客觀評量各分配辦法之
優劣。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依序介紹台灣省議員選舉現階段所採分配辦
法、最大餘數法、等比例分配法、魏佰斯特法,並證明其或符合三項性質,或違反要
求,並加實例說明,第七章結論,綜合上述各分配辦法之探討,指出魏氏法優於其他
分配辦法之處,做成建議,以備政府有關當局參考。
|
2 |
台灣山地籍立法委員暨省議員之問政內容研究陳東達, CHEN,DONG-D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比較與檢證臺灣山地籍立法委員暨省議員在國會及省議會中其質詢提案之重點,並以「新時代基金會」之評量方式,統計出山地籍立委與省議員對議案重視的表現與程度。並從中比較其變遷與過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方法與範圍與研究目的,此外並將傳統九族之政治體制做一說明。第三節則就臺灣省山地籍省議員及增額山地立法委員之選舉方式、產生方式,作一說明。
第二章「山同籍立法委員之質詢提案與分析」,從七十六到七十八年間,該任出山地籍立委們在各類議案的質詢上依照分類,統計出發言的比例來,並據此分析山地籍立委發言的重點與較不重視的項目。
第三章「山地籍省議員之質詢提案與分析」,同第二章,取自七十五年到七十八年該任省議員對省府的質詢提案,並據上述資料歸類出其發言取向,並指出其表現是否有所偏廢。
第四章「山地籍立委與省議員問政內容比較與變遷」中將第二章、第三章的統計資料結果加以比對,比較其異同與特殊處,並就其變遷能有概括的說明。
第五章「結論」,這一部份僅就本論文所得,提出檢討與建議,並希望在討論中能有益於其他人相關之研究。
|
3 |
臺灣省第六屆省議員背景之研究姜命相, Jiang, Ming-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筆者係韓國在華留學生鑒於韓國依憲法而產生的地方自治,是在五、十六軍事革
命以來一直保留至今(實際上尚未實施)。因之,對於不亞於任何開發國國家的中華
民國台灣省的地方自治制度甚有興趣,將中華民台灣省之地方自治作為研究之對象,
以第六屆台灣省議員之背景,以及議員選舉之情況等作為研究範圍。全文約六萬字。
其內容為:
第一章 研究之動機、研究之範圍、研究之方法。
第二章 地方自治之意義。
第三章 台灣省議員選舉之沿革。
第四章 第六屆台灣省議員背景之分析。
第五章 結論。
|
4 |
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 V.1陳陽德, CHEN, YA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題目為「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然因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地
方領導人物範圍頗廣,因此,本論文限以光復後本省地方上最被重視與具影響作用的
縣市長及省議員為主要研究的對象。有時候為說明和比較其與基層領導人物之異同,
間亦有引用鄉鎮長及縣市議員之資料,以資參考或佐證,於此特先予說明。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份為本文,第二大部份則是有史料性質旳附錄三
篇。
本文部份都十八萬言,共九章。衣論文性質可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為第一章的導論
及第二章的台灣政治社會環境與演變。前章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主旨、理論其方法;
對資料來源與運用作概略的交代,為研究清晰起見,也予以分類與分期,以增加觀察
的方便,為增強解釋和說明的份量,也設計了若干組問卷,探測地方領導人物的意見
。第二章主要是對台灣之歷史演變及社會環境概略性的敘述,俾便作為下文前導性之
介紹及引為說明之用。
第二部份計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等共三章,第三章主要是從歷屆縣市長及省議
員的社會成份─性別、年齡、黨籍、籍貫、學歷、經歷等,依屆次觀其變化的趨向,
並分階段說明變化的現象和分析其理由。
第四章討論領導人物社會地位與變動,分析同一代間之垂直變動(又稱流動mobility
),依流動研究法,採用兩種研究途徑。
第五章是領導人物的類型與變動的分析。
第三部份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因素,也分為三章,即第六章、第七章及第八章;
第六章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個人從政行為的因素和法令變動對領導人物變動的影
響,因為從政行為的強弱與動機屬性的差別,會影響不同屬性的領導人物升降,法令
變化的影響,則對整批層次的影響且最有拘束力,其影響效果也最易見。第七章研究
執政的國民黨提名方式的變動及其對地方領導人物變動的影響,其次是研究執政黨地
方黨部與派系消長作用之間的關係。其間的關係,概可分為放任的,現實主義的、及
理想主義三種提名原則的變動關係。第八章則是影響領導人物社會因素的探討,筆者
從社會年齡組合的改變,教育質量的發展,及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角度加以綜合的
檢討與分析。
第四部份是結論,第一節對整個論文作一綜合而扼要的總述,第二節基於客觀事實的
演變,是筆者提出建設民主中國的展望的一個看法。 /
|
5 |
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 v2陳陽德, CHEN, YA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題目為「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然因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地
方領導人物範圍頗廣,因此,本論文限以光復後本省地方上最被重視與具影響作用的
縣市長及省議員為主要研究的對象。有時候為說明和比較其與基層領導人物之異同,
間亦有引用鄉鎮長及縣市議員之資料,以資參考或佐證,於此特先予說明。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份為本文,第二大部份則是有史料性質旳附錄三
篇。
本文部份都十八萬言,共九章。衣論文性質可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為第一章的導論
及第二章的台灣政治社會環境與演變。前章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主旨、理論其方法;
對資料來源與運用作概略的交代,為研究清晰起見,也予以分類與分期,以增加觀察
的方便,為增強解釋和說明的份量,也設計了若干組問卷,探測地方領導人物的意見
。第二章主要是對台灣之歷史演變及社會環境概略性的敘述,俾便作為下文前導性之
介紹及引為說明之用。
第二部份計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等共三章,第三章主要是從歷屆縣市長及省議
員的社會成份─性別、年齡、黨籍、籍貫、學歷、經歷等,依屆次觀其變化的趨向,
並分階段說明變化的現象和分析其理由。
第四章討論領導人物社會地位與變動,分析同一代間之垂直變動(又稱流動mobility
),依流動研究法,採用兩種研究途徑。
第五章是領導人物的類型與變動的分析。
第三部份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因素,也分為三章,即第六章、第七章及第八章;
第六章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個人從政行為的因素和法令變動對領導人物變動的影
響,因為從政行為的強弱與動機屬性的差別,會影響不同屬性的領導人物升降,法令
變化的影響,則對整批層次的影響且最有拘束力,其影響效果也最易見。第七章研究
執政的國民黨提名方式的變動及其對地方領導人物變動的影響,其次是研究執政黨地
方黨部與派系消長作用之間的關係。其間的關係,概可分為放任的,現實主義的、及
理想主義三種提名原則的變動關係。第八章則是影響領導人物社會因素的探討,筆者
從社會年齡組合的改變,教育質量的發展,及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角度加以綜合的
檢討與分析。
第四部份是結論,第一節對整個論文作一綜合而扼要的總述,第二節基於客觀事實的
演變,是筆者提出建設民主中國的展望的一個看法。
|
Page generated in 0.026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