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4
  • 14
  • 8
  • 7
  • 7
  • 6
  • 6
  • 6
  • 5
  • 5
  • 5
  • 5
  • 5
  • 5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省各縣市議員應選名額之研究- 統計方法之應用

張天民, ZHANG, TIAN-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二萬餘字,分七章。本文主要在利用數學公理化論證及統計技巧,探 討在一個選舉體系中,如何儘可能實現「一人一票、各票同值」的政治理想。第一章 緒論旨在說明本論文之主題乃在探討「一人一票,各票同值」之政治理想及其意義。 第二章說明各縣市人口數與應選名額之關係,經實證及學理分析,建立三項量化公理 ,假定三項量化公理,假定一理想之政治體制,應具備此三項性質;並藉著此三項( 一)配額性(二)總名額單論性(三)避免發生新縣市謬誤。客觀評量各分配辦法之 優劣。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依序介紹台灣省議員選舉現階段所採分配辦 法、最大餘數法、等比例分配法、魏佰斯特法,並證明其或符合三項性質,或違反要 求,並加實例說明,第七章結論,綜合上述各分配辦法之探討,指出魏氏法優於其他 分配辦法之處,做成建議,以備政府有關當局參考。
2

第四屆台灣省議會議員對質詢權應用之研究

汪良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質詢權是議會用以監督政府施政的主要工具,省議員享有充分的質詢權,且在議會的諸種功能中,顯有獨特坐大之勢,其成因若何?省議員行使質詢權的程序及運用之過程如何?又質詢權的行使是否真正為民喉舌?議員本身是否克盡厥責?諸如此類的問,以往先進或有論列,但多半是片面或局部的陳述,批評,而無整體的研究、檢討。筆者撰文旨在說明省議員在議會中質詢的實際運用過程,就省議員質詢的動機、止的,依實際質詢情況,來分析解釋其所以然。 本文之研究係以第四屆省議會為範圍,第四屆省議會成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六月三日。依省議員任期四年之規定,應於民國六十一年六月二日屆滿,但於民國六十年梢,有關當局為配合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方便起見,有延長省議員任期的方案,此延長任期的擬議,非筆者撰文之初所能料及,後徵得指導教授張師明誠的同意,仍依舊制。故本文研究之範圍,仍以省議員任期四年為限。在本屆省議員任期四年之中,議會計召開正式大會八次(半年一次),臨時大會九次,由於省議會之臨時大會例無質詢節目之安排,因此,本文之研究實以八次正式大會之質詢項目為探討的重心。 本文的撰寫因無專書論著可供參考,是以取材的範圍大多以原始資料為主,如各項有關的法規、議會公報、各次的會議記錄及省政府答詢的彙編等。此外,報章雜誌的引用也多於普通書籍,其他不見經傳的枝節問題,或得自有關人士的口授、或親臨議事堂旁聽。而後就質詢實況作成多項的統計分析,作為筆者論述的依據。 本文計分為六章、十五節、計有表二十五帖,共約十萬言。第一章緒論,除就省議會質詢權的性質、作用及法律基礎一一說明外;並就省政質詢辦法的實施細則,予以歸納、分類作概括的介紹。第二章質詢的提出,旨在敘述省議員提出質詢的程序及其質詢的方式,而後就議員口頭質詢的類型,探討議員質詢的動機與目的。第三章質詢的答覆,旨在闡明官方對議員質詢答覆的方式,而後就質詢的實況來分析說明議員們對答詢的種種反應和批評,最後指出官員答詢的困難所在及其成因若何。第四章質詢內容之分析,分質詢常軌與質詢越軌兩方面,根據統計表並舉實例解釋說明,以便明瞭質詢內容的種種。第五章質詢的專題分析,旨在說明議事日程中,有關質詢時日之安排與分配,就其所佔的比例來說明質詢權在議會中的地位。另外,就議員的出席率來說明:議員們熱衷於議事的程序。第六章結論,對議員行使質詢權的得失利弊作個檢討,並提出改進之意見,就教於各方賢達。 筆者撰文的方式,是以法規、制度來說明現象,以客觀的統計分析,作為解釋、批評的理論根據。文章草成,難免無雜不精,筆者學淺,不免掛一漏萬。撰寫的過程,嘗試、學習多於創新、發明。 本文承指導教授張師明誠的熱心指導,項昌權老師及所主任江炳倫教授的啟迪與鼓勵。省讓會議程股股長莊敏男先生提供完整的議會資料,舍弟汪信峰的幫忙分類統計。由衷的感激,不言可喻,謹此深致謝忱。
3

市レベルの議員による政策知識の取得に関する分析

祐野, 恵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3990号 / 人博第1042号 / 新制||人||245(附属図書館) / 2022||人博||1042(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相関環境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佐野 亘, 教授 浅野 耕太, 准教授 見平 典, 教授 辻 陽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

選區選民對議員角色行為的影響力之探討--台北市議會第四屆議員之研究

許志鴻, XU, Z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民意代表在當選之後,他們的行為是否會受到其選區選民的控制 或影響。本文是以第四屆台北市議員作為研究的對象,而以他們在職中反應其選區選 民需求的個人行為,作為分析的單元。 筆者假設議員最主要的政治目標是競選連任;為了達到這項政治目標,他們需要採取 一些選區服務行為,來爭取選區選民對他個人的再度支持。筆者將議員的選區服務行 為三種:探取政策立場,促成肉桶法案,和個案服務。至於議員之間在這三種行為上 的差異,筆者假設,是受到其個人的支持者在所有的選區選民中所佔的比例影響。根 據這項假設,筆者嚐試著去建構選區選民影響力與議員角色行為的關係之因果模型。 本論文僅為一冊,約五萬字,其章節則如下所示: 第一章:緒論 壹、研究目的 貳、選區選民 參、現任議員的選舉優勢 肆、議員的選區服務行為 伍、論文結構 第二章:理論建構 壹、文獻檢閱 貳、研究架構 參、變項建構 肆、研究假設 第三章:因果模型一:票源區選民對議員角色行為之影響力 壹、前言 貳、核心選民的比例 參、議員的個案服務行為 肆、議員的肉桶立法行 為 伍、因果模型的建議 陸、結語 第四章:因果模型二:選舉區選民對議員角色行為之影響力 壹、前言 貳、核心選民的比例 參、選員的個案服務行為肆、議員的採取政策立場 行為 伍、因果模型的建構 陸、結語 第五章:結論 壹、本研究的特色 貳、本研究的發現 參、本研究的缺點
5

澳門立法議員刑事豁免制度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criminal immunity system of the members of the Legislative Assembly of Macau /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criminal immunity system of the members of the Legislative Assembly of Macau

鮑子健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Law
6

台灣山地籍立法委員暨省議員之問政內容研究

陳東達, CHEN,DONG-D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比較與檢證臺灣山地籍立法委員暨省議員在國會及省議會中其質詢提案之重點,並以「新時代基金會」之評量方式,統計出山地籍立委與省議員對議案重視的表現與程度。並從中比較其變遷與過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方法與範圍與研究目的,此外並將傳統九族之政治體制做一說明。第三節則就臺灣省山地籍省議員及增額山地立法委員之選舉方式、產生方式,作一說明。 第二章「山同籍立法委員之質詢提案與分析」,從七十六到七十八年間,該任出山地籍立委們在各類議案的質詢上依照分類,統計出發言的比例來,並據此分析山地籍立委發言的重點與較不重視的項目。 第三章「山地籍省議員之質詢提案與分析」,同第二章,取自七十五年到七十八年該任省議員對省府的質詢提案,並據上述資料歸類出其發言取向,並指出其表現是否有所偏廢。 第四章「山地籍立委與省議員問政內容比較與變遷」中將第二章、第三章的統計資料結果加以比對,比較其異同與特殊處,並就其變遷能有概括的說明。 第五章「結論」,這一部份僅就本論文所得,提出檢討與建議,並希望在討論中能有益於其他人相關之研究。
7

高雄市改制後首屆議會議員功能表現之研究

石兆振, Shi, Zhao-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議會是民主的象徵,法治的泉源,要貫徹民主法治的精神必須從認識議會,重視議會 與健全議會開始。 高雄市自民國六十八年改制為院轄市之後,萁地位益形重要,在地方自治史上值得研 突之重要性更形增加,基於此項原因,筆者選擇改制後的高雄市議會作為研究對象。 本論文共分七章十八節約十萬字。第一章緒論,分為四節,分別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 、研究方法、理論架構及市議會之沿革與改制後市議會之組織職權狀況。第二章高雄 市議員之選舉與組成分析,分兩節,前者乃就高雄市議員之產生過程作一說明,後者 乃在分析本屆議員之背景與競選態度。第三章高雄市議會與民意、政黨、派系、壓力 團體之關係與作用。分四節,乃分析民意如何影響市議員,政黨在議會中之組織、領 導作用和本屆議會是否有派系,其影響如何﹖以及壓力團體影響議員功能表現程度如 何。第四章府會關係,分三節,先從理論、法規等方面來研究改制後高雄市府會關係 之型態,次就二年來府會關係之實際狀況加以分析,最後探討影響高雄市府關係的協 調機構。第五章市議員職權功能表現之實際情形,分三節,先分析市議員對本身職權 及市議會功能之認識,進而從議員職權行使之實際狀況來檢討本屆市議員的功能表現 。第六章市議員功能表現之評估,從系統理論的觀點來評估市議員的職權功能表現。 第七章結論,綜述述本論文之研究發現,並作綜合檢討。
8

臺灣省第六屆省議員背景之研究

姜命相, Jiang, Ming-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筆者係韓國在華留學生鑒於韓國依憲法而產生的地方自治,是在五、十六軍事革 命以來一直保留至今(實際上尚未實施)。因之,對於不亞於任何開發國國家的中華 民國台灣省的地方自治制度甚有興趣,將中華民台灣省之地方自治作為研究之對象, 以第六屆台灣省議員之背景,以及議員選舉之情況等作為研究範圍。全文約六萬字。 其內容為: 第一章 研究之動機、研究之範圍、研究之方法。 第二章 地方自治之意義。 第三章 台灣省議員選舉之沿革。 第四章 第六屆台灣省議員背景之分析。 第五章 結論。
9

新人參選行為之研究:台北市議員吳世正個案分析

朱肇華, Chu, Chao-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陳述並分析一個符合「新人」定義的年輕市議員參選人:吳世正,如何由立志參選、籌備競選活動、實地參與競選活動,到最後突破種種困難,在激烈的選舉中勝選的過程。筆者有幸能實地參與這樣的競選過程,長期參與觀察競選活動達三個月之久,並深入競選班底的核心,蒐集第一手資料,本篇論文就是筆者親身觀察、記錄、整理的呈現。希望透過本論文的陳述,能進一步瞭解候選人最原始的參選動機與競選行為。 新人參選的過程是一個與現任者大異其趣的經驗,從立志參選、提名、成立總部、文宣戰、組織戰,新人的經歷都很特別。和現任者一樣,新人同樣必須衡量選區特性,個人特質、競爭對手、自己的資源,然後決定競選的方針,擬定實際的競選策略。然而不同的是,新人受限於經費及資源的程度,會比現任者來得大。新人最困難的,就是一方面必須與現任者競爭,另一方面各種資源卻與現任者相去甚遠,彷彿是在進行一個起點不一樣的賽跑比賽。 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候選人整體的策略也會受到限制,必須捨棄花錢的策略,而以簡單的競選規模代替,例如以義工取代走路工、以游擊戰取代大規模文宣戰、以走透透的方式取代上媒體登廣告、以拉長工作時間來彌補人手的不足、以勤跑基層來彌補人脈的不足。所以整個新人參選的過程可以說是汗水與淚水的結合,其間的辛苦,非外人所能理解。 一個新人能夠當選是靠著「形象票」,還是「組織票」當選?筆者發現,一個沒有背景的新人雖然主要是靠「形象票」當選,但是一個形象清新的新人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組織來為他動員、宣傳,他的知名度也沒辦法拓展,而新人的優勢:「清新的形象」,也就無法深入一般人的心中。故「形象票」訴求也需要有組織機器來作後盾,一個能有效組織、動員的機器,以持續關心、聯絡支持者,對新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吳世正的參選成功在於他擁有先天的優勢:形象清新,在加上後天的幫助:國民黨提名,組成他致勝的兩大支柱,此外,他的參選時機恰當、策略運用得宜,也是幫助他在最後關頭脫穎而出的關鍵。最後的結果,吳世正拿下內湖、南港區市議員選舉的第三高票,成為新人參選成功的有力範例。
10

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 V.1

陳陽德, CHEN, YA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題目為「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然因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地 方領導人物範圍頗廣,因此,本論文限以光復後本省地方上最被重視與具影響作用的 縣市長及省議員為主要研究的對象。有時候為說明和比較其與基層領導人物之異同, 間亦有引用鄉鎮長及縣市議員之資料,以資參考或佐證,於此特先予說明。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份為本文,第二大部份則是有史料性質旳附錄三 篇。 本文部份都十八萬言,共九章。衣論文性質可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為第一章的導論 及第二章的台灣政治社會環境與演變。前章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主旨、理論其方法; 對資料來源與運用作概略的交代,為研究清晰起見,也予以分類與分期,以增加觀察 的方便,為增強解釋和說明的份量,也設計了若干組問卷,探測地方領導人物的意見 。第二章主要是對台灣之歷史演變及社會環境概略性的敘述,俾便作為下文前導性之 介紹及引為說明之用。 第二部份計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等共三章,第三章主要是從歷屆縣市長及省議 員的社會成份─性別、年齡、黨籍、籍貫、學歷、經歷等,依屆次觀其變化的趨向, 並分階段說明變化的現象和分析其理由。 第四章討論領導人物社會地位與變動,分析同一代間之垂直變動(又稱流動mobility ),依流動研究法,採用兩種研究途徑。 第五章是領導人物的類型與變動的分析。 第三部份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因素,也分為三章,即第六章、第七章及第八章; 第六章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個人從政行為的因素和法令變動對領導人物變動的影 響,因為從政行為的強弱與動機屬性的差別,會影響不同屬性的領導人物升降,法令 變化的影響,則對整批層次的影響且最有拘束力,其影響效果也最易見。第七章研究 執政的國民黨提名方式的變動及其對地方領導人物變動的影響,其次是研究執政黨地 方黨部與派系消長作用之間的關係。其間的關係,概可分為放任的,現實主義的、及 理想主義三種提名原則的變動關係。第八章則是影響領導人物社會因素的探討,筆者 從社會年齡組合的改變,教育質量的發展,及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角度加以綜合的 檢討與分析。 第四部份是結論,第一節對整個論文作一綜合而扼要的總述,第二節基於客觀事實的 演變,是筆者提出建設民主中國的展望的一個看法。 /

Page generated in 0.30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