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9
  • Tagged with
  • 19
  • 19
  • 10
  • 10
  • 10
  • 8
  • 7
  • 6
  • 6
  • 6
  • 6
  • 6
  • 6
  • 6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候選人競選行為及其效能之研究:以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

廖益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內社會經濟快速變遷的現代化過程,游離選民的出現與政黨組織動員力量的消退,國內候選人在面對日趨激烈的選舉市場,其競選行為模型主要是採取候選人中心策略,主打候選人文宣形象戰而輔之組織動員戰。因此,採擷市場行銷學市場區隔和產品定位概念的政治行銷理論,成為現代分析候選人競選行為的主要概念架構。 二千年總統選戰連宋陳三方陣營的實際競選行為分析發現,候選人自我概念定位因素和競爭因素,是直接影響候選人競選行為內容的兩個因素,候選人的競選行為是依據「揚己之長、補己之短、攻敵之弱」的差別利益原則;而決定政黨議題空間位置分布的環境系絡因素,決定選民黨派投票分布的選民因素,以及決定候選人公眾形象評價內容的候選人因素,則是決定候選人差別利益內容的三個主要因素。 選戰期間候選人的競選作為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定位認知,當候選人競選行為出現相互矛盾,或因競爭對手的攻擊,而導致選民對候選人定位認知的衝突,則會降低或改變選民的投票支持傾向,而影響到競選行為的效能表現。其間連戰陣營採取過度追逐選票策略,在同時追逐中國意識新黨選民和本土游離選民,致使競選行為出現相互矛盾衝突,最後導致連戰的敗選;宋楚瑜則因興票案喪失原先改革選民的支持,改革選民回流支持陳水扁,最後導致宋楚瑜以3%的得票率差距敗給陳水扁。
2

女性獨立選民的政黨形象研究

陳惠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女性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特徵,以及她們和國民黨、民進黨之間的連結關係,透過TEDS 2004年總統面訪調查的資料,及焦體團體訪談的資料,來分析她們對兩大政黨的印象。 在調查資料方面,分別透過女性獨立選民和男性獨立選民、女性非獨立選民的比較,發現女性獨立選民在個人社會背景、情境、政治涉入等因素,與後兩者有顯著的差異。其中,在年齡方面和過往的研究有稍許的出入,不同於生命週期理論所預期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政黨認同愈趨強烈,年齡愈長的女性反而易成為獨立選民,這或許跟她們長久以來經歷一連串的政治動亂,導致她們愈遠離政治有關;另在教育方面,過往的研究也都指出獨立選民的教育程度是較低的,而本文發現女性獨立選民雖然教育程度偏低,但高教育程度的比例卻有增加的趨勢,這顯然與教育的普及化,提升了整體選民教育水準不無關係。 整體而言,女性獨立選民的特徵為年齡在60歲以上及40~49歲者、中低教育程度者、居住在北部地區、職業為家管、低收入家庭者、已婚、低政治涉入者。 在焦點團體方面,女性獨立選民受到不同的教育、情境、政治涉入等變數的影響,其對國、民兩黨產生不同的政黨形象認知差異。女性獨立選民對兩黨形象的正面評價多於負面評價,這或許可從女性強調人際關係的連結、與歸屬感的角度解釋,所以在態度上對政黨的評價,會來得比較正面。整體而言,女性獨立選對政黨整體性的形象內涵建立在對社會大環境變動的關懷上,更確切地說是建立在兩黨相互比較的基礎上而來。 相較於以往有關選民對政黨形象的研究指出,大部份的選民對國、民兩黨在政治性立場上(如統獨議題、兩岸關係等)的差異有清楚的印象,但從焦點團體訪談中,發現女性獨立選民甚少從政治性的角度來描繪兩黨的形象,這似乎某種程度上可說明女性獨立選民是較遠離政治的,不習慣或不喜歡以意識形態或抽象觀念的途徑來理解政黨,而是連結到與生命經驗關懷相關的層面,關注的是一般社會性面向的議題(如民生經濟、教育問題等),而這些往往較能誘發她們對政治討論的興趣。 最後,本文認為調查研究和焦點團體研究的方法是相輔相成的,透過調查資料的分析,瞭解女性獨立選民的特質及對政黨的一般印象,而焦點團體研究在這基礎之上,將訪談的結果用以補充、或解釋一些量化資料所無法得知道的政黨形象內涵。
3

立法委員的選民服務之個案研究 / A Case Study of a Legislator's Casework

蔡佳泓, Tsai, Jia H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主旨勿探討立法委員的選區經營方式,作者將選區經營中的選民服務(casework)獨立出來,探討它與選區經營的其他部份工作的關係。筆者發現,選民服務與連任得票之間的確有正相關的關係,而且與選民對立委的工作滿意度亦有正相關的關係。   本論文分為六章,分別略述於下:第一章緒論:分析選民服務的特性,並且建立選區經營與選民服務之研究架構。第二章研究背景,概述台灣國會選舉制度與政治文化。第三章選民服務案分析,剖析立委的選區服務組織與服務案處理程序,並且畫分服務案的特質。第四章選區經營分析,探討選區經營的兩項工作:拜訪選民與發行國會通訊。第五章選民服務的效果分析,證明選民服務的效果。第六章為結論。
4

馬來西亞人民聯盟崛起之研究 / The Rise of the Malaysian People Alliance Research

張可盈, Chong, Ker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背負著馬來西亞改朝換代希望的反對政黨聯盟——人民聯盟於2008年首次共同參與選舉,便一舉贏得在國會過半的議席,並奪得五個州屬的執政權;緊接著在2013年的全國大選,更是獲得超過全國過半的得票數。這不禁讓人好奇:三個政黨性質和人員組成不同的反對政黨,何以能夠一連的突擊歷史悠久的國民陣線? 為了解決這個疑惑,本文欲檢視聯盟內政黨、菁英以及選民三者之間的互動,並對三者進行探討分析,試圖了解聯盟內政黨菁英之間以及政黨與選民之間的互動,以便能找出近年來反對政黨聯盟在馬國的政治和社會等各層面的影響因素。 在經過深度訪談分析以及一些量化資料的佐證後,本文發現:聯盟是否能夠長久發展,三者之間的緊密互動均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在進行分析的同時,本文將三者分別以橫貫面和縱觀面的面向進行剖析:在橫貫面上以聯盟內菁英之間的互動作為問題思考;縱觀面上則以聯盟內政黨與選民之間的互動作為問題思考。最後,透過訪談資料整理,本文歸納出三者在橫貫面和縱觀面的面向上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在橫貫面以種族與宗教因素、聯盟內部的選區協調以及公正黨安華在聯盟內的角色作為分析的主要因素;而在縱觀面上以淨選盟社會運動的崛起以及網際網路的串聯為主要的研究因素,希望藉由此項研究分析能夠更為釐清反對政黨聯盟從90年代開始至今的發展過程,讓讀者更為了解馬國反對政黨聯盟的歷史與發展。最後,本文以選民態度與行為轉變分析馬國未來的政黨政治。
5

我國選民對政府評價之影響因素--複層次分析模式的建構

黃麗秋, HUANG, LI-G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著眼點在於個人行為不只受個體屬性的影響,也受其所處的環境特徵所影響 。故採取複層次分析(multi-level analysis)的研究途徑,嘗試建立一個模式同時 將個體資料(individual data )與總體資料(aggregate data)納入分析,以探測 影響選民對政府評價之個人因素和環境特徵。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社經發展程度的地區,選民對政府的評價確有差異,同時此種差 異亦與個人因素(社經地位、省籍、政黨偏好、政治信任感、政治知識)有關。 全文共計七章,各章的研究重點如下: 第一章主要闡述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 第二章的研究重點是檢閱對政府評價的相關文獻及其研究途徑,以為本研究之理論基 礎。 第三章為本文之理論架構,詳述本文採用之複層次分析方法、理論模式、變數建構與 主要研究假設,並就本文之研究限制提出說明。 第四章的研究重點為個體模式分析,檢視個人因素包括社經地位、省藉、政黨偏好、 政治信任感和政治知識等,與對政府評價之關係。 第五章的研究重點為總體模式分析,檢視環境特徵,如都市化程度、產業結構、經濟 水準、省籍結構和教育水準等,與對政府評價之關係。 第六章的研究重點為複層次模式分析,綜合個人因素與環境特徵,同時考慮其對政府 評價之影響,並建構迴歸模式。 第七章為結論,說明主要研究發現,並提出檢討與建議。
6

選區選民對議員角色行為的影響力之探討--台北市議會第四屆議員之研究

許志鴻, XU, Z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民意代表在當選之後,他們的行為是否會受到其選區選民的控制 或影響。本文是以第四屆台北市議員作為研究的對象,而以他們在職中反應其選區選 民需求的個人行為,作為分析的單元。 筆者假設議員最主要的政治目標是競選連任;為了達到這項政治目標,他們需要採取 一些選區服務行為,來爭取選區選民對他個人的再度支持。筆者將議員的選區服務行 為三種:探取政策立場,促成肉桶法案,和個案服務。至於議員之間在這三種行為上 的差異,筆者假設,是受到其個人的支持者在所有的選區選民中所佔的比例影響。根 據這項假設,筆者嚐試著去建構選區選民影響力與議員角色行為的關係之因果模型。 本論文僅為一冊,約五萬字,其章節則如下所示: 第一章:緒論 壹、研究目的 貳、選區選民 參、現任議員的選舉優勢 肆、議員的選區服務行為 伍、論文結構 第二章:理論建構 壹、文獻檢閱 貳、研究架構 參、變項建構 肆、研究假設 第三章:因果模型一:票源區選民對議員角色行為之影響力 壹、前言 貳、核心選民的比例 參、議員的個案服務行為 肆、議員的肉桶立法行 為 伍、因果模型的建議 陸、結語 第四章:因果模型二:選舉區選民對議員角色行為之影響力 壹、前言 貳、核心選民的比例 參、選員的個案服務行為肆、議員的採取政策立場 行為 伍、因果模型的建構 陸、結語 第五章:結論 壹、本研究的特色 貳、本研究的發現 參、本研究的缺點
7

政黨競爭空間模型中的最適模糊策略

楊曜準, Yang, Yan-Tz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昔日的政治明星朱高正先生曾說:『政治是高明的騙術』,的確,為了使自己能當選,達到獲得選票最大的目標,候選人往往會宣告並非其本意的政見主張,原本較為極端的政治理念會被說明、包裝成較中庸、較主流的的政見主張;例如由台獨變成新中間路線的例子。但是這一種使選民分不清楚候選人真實位置的的模糊策略,卻會使選民因厭惡候選人之不誠實而產生反感;所以,在這兩種力量的相互牽制的機制下,候選人使用模糊策略會出現一組Nash均衡的最適解。和此最適的模糊比較之下,過與不及都會使選票減少。此種模糊策略所該使用的大小的拿捏,與社會對誠信的重視程度、及對手候選人被選民相信的比例負相關;與雙方原始政見的距離差距為正相關;和本身參選人被選民相信的比例相關性正或負未定。不論在常態分配下或在均等分配下都將出現穩定的均衡。而選民風險偏好的程度與均衡解存在的可能性有關:選民越愛好風險,均衡越容易出現。 此外,若在數期的動態模型之下,執政、在野兩黨或現任者、挑戰者兩位候選人每次所採用的不同策略,將使兩黨趨向同質,符合中位數選民理論的主張,兩黨皆逐漸往中位數移動。
8

我國獨立選民之研究 / The Study of Taiwan Independent Voter

葉銘元, Yeh, Ming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研究主旨在於探討,威權轉型期我國獨立選民的一些特性。就獨立選民的淵源來說,獨立選民是美國政治文化下的特有產物,並且被賦於理想的公民、優秀的公民及理想的民主人等稱號。然而,美國的獨立選民是否如規範論所言,是一理想公民呢?而更重要的是,我國獨立選民的情形是如何呢?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研究課題。   透過此一研究焦點,本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導論的部份,旨在說明研究問題與動機,以及本文所使用選舉調查資料的來源(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八年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檢定。   第二章:獨立選民的意義及測量。這一章,首先探討的是獨立選民的意義,其次是探究獨立選民的測量法或研究法,再次是討論與獨立選民息息相關的政黨認同,以及政黨認同所引起的一些問題。最後,我們將對政黨認同、獨立選民在我國的適用性提出討論,並說明本文政黨認同和獨立選民的測量方式。   第三章:我國獨立選民的組成及其社會背景分析。這一章,我們將先討論我國政黨認同的分佈以及穩定性,並與其他民主國家做一比較。而此章的第二部份,主要在探討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而這些社會背景包括有教育、省籍、職業、年齡、主觀社會階層和性別。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分析,除了單一變項的分析外,我們亦以多變項再做深入的探討。   第四章:獨立選民的政治涉入。如前述所言,假如獨立選民是一理想公民,則他們的政治涉入應是高的。本章旨在分析我國獨立選民是否比一般選民(政黨認同者)為高,或是如政黨認同理論所說,獨立選民的政治涉入是所有選民中最低者。   第五章:獨立選民的政治態度。本章旨在討論獨立選民的政治態度是否比政黨認同者還中立,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否比政黨認同者少有黨派色彩呢?抑或他們對政治態度的反應,是呈現另外一種風貌?假如,獨立選民是一理想公民,則他們的政治態度應是中立或是少黨派的,並且能積極地將他們的態度表現出來。   第六章:結論部份。本文的結論,分為二個部份。在第一部份中,我們將對前述的研究做一總結,並據此對我國獨立選民的特性做一簡單的描述。此外,由於本文所用的調查資料距今已有五年了,而我國的政治(政黨)在這其間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因此本文的最後將討論七十八年後獨立選民的新發展,並論及獨立選民與「新黨」的關係和可能的發展。
9

參與式民主──台灣地區選民投票參與之理性行為研究

林一民, LI,Y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參與的問題, 一直是民主理論中各家爭議不休的焦點; 而參與式民主理論的主張 , 無論在理論上或現實中, 亦有其參與上「質」與「量」的兩難困境。因此, 從參與 者的角度來探析此一問題, 應是合理的方式之一。何錶投票參與是參與式民主運作中 最重要的一環, 所以選民投票參與行為乃成為學者研究政治參與時所不可或缺要項。 本文研究目的即於應用理性抉擇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以探討臺灣地區選民 投票參與行為。一方面著重於選民理性投票模型的理論分析, 另一方面亦從事理論驗 證工作; 嘗試尋求具解釋力的變項, 以建構一較能解釋臺灣地區選民長期投票行為的 理性模型。 理性投票理論主要承襲Downs-Tullock(1957,1968)、Riker Ordeshook(1968) 和Fer- john-Fiorina(1974)等三個主要理論途徑而發展。其研究重點依分析層次可區分為: 探討個人投票或不投票之理性計算模型與探討投票率之理性行為模型。至今理論建構 已愈趨完整, 同時亦獲得充分經驗事實的支持, 對於選民投票行為具有很高的解釋力 。 應用此一分析傳統, 我們著重於探討投票率之理性行為模型。研究發現: 無論是在增 額區域立委或縣市長選舉方面, 均具有相當的解釋力; 同時隨著國內政治、社會、經 濟環境的發展變遷, 此一趨勢愈為明顯。其中尤以最近一次選舉(78 年),大體均能驗 證理性模型的假設。此一研究結果, 相信對國內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必有相當的助益 。
10

大臺北地區選民人口變項、政治態度、傳播行為與投票決定型態之研究

林文政, LIN, WEN, 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台北地區選民傳播行為與投票決定之研究」全書共一冊,凡六萬字,共分為五章 。 第一章、研究目的與動機。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資料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論文探討選民的傳播行為對其投票決定時刻與投票決定一致性之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2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