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省村里組織與功能之研究

何燕萍, HE, YAN-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的村里制度源遠流長,溯至周朝已具雛型。在昔時,由於幅員廣大,交通不便, 中央對地方每有鞭長莫及之感,故對地方事務,也多授權由地方自行處理,使得此種 最基層的地方組織,兼有「行政」與「自治」之雙重性質。數千年來,它對促對地方 發展,鞏固國家統治,多少發揮了實質的作用,但隨著環境變遷,現行村里組織已面 臨調適之問題,本文針對村里組織與功能,逐章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全文共分八章 ,十五萬字各章之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並闡釋村里之地位與要素,最後從 「輸入-輸出」模式來探討村里之組織、功能及其與環境之關係。 第二章:本省村里制度之沿革-由清代之保甲制係以警衛、收稅、戶籍為主,到日據 時期之保甲制則為殖民統治之手段。直至光復後之村里制度才具有自治與行政之功能 。 第三章:快速變遷的村里環境-敘述卅年來本省邁入工商業時代,生活水準提高,教 育普及,資訊發達,地方政治人物迭起,鄰里關係漸趨冷漠,在這變動之經濟、社會 、政治、鄰里關係之環境中,指出村里組織所面臨之問題及調適之道。 第四章:村里長與村里業務-分析村里長之產生仍以民選為宜,但應確定其法定地位 並提高社會地位,而辦公處所除山區、離島、僻遠地區外,以設置聯合村里辦公處較 佳,至於村里經費之壽募,仍以動員寺廟、工廠、村里民為主要途徑,政府則站在對 等輔助之輔導地位。 第五章:村里各種組織-村里內的任務編組下不廿個,多是各單位人員隨意設立,以 致於疊床架屋,功能不彰,故宜加強鄰長會議,由鄰長再動員村里民參與。至於社會 範圍則宜擴大規劃,以獲取更多資,源並擺脫與村里相似之觀感。 第六章:村里民大會-政府進儘量減少介入,由村里民自行決定開會時間、地點、方 式、其功能不再以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溝通為主,而係以政治參與,並聯絡村里民感情 ,改善鄰里關係為最重要。 第七章:村里之服務機能-以村里幹事與社工員為主,村里幹事之配置標準酌予提高 ,可聯合數村里設一幹事,使其具「輔導員」性質,社工員則可在聯合數鄉鎮市成立 之社會服務中心工作。兩者應充分溝通協調,並應深入地方以動員村里民參與為其工 作要領。 第八章:結論-對村里組織之現狀檢討及未來展望,加以分析,並就各個論題提出改 進之建議。
2

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 V.1

陳陽德, CHEN, YA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題目為「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然因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地 方領導人物範圍頗廣,因此,本論文限以光復後本省地方上最被重視與具影響作用的 縣市長及省議員為主要研究的對象。有時候為說明和比較其與基層領導人物之異同, 間亦有引用鄉鎮長及縣市議員之資料,以資參考或佐證,於此特先予說明。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份為本文,第二大部份則是有史料性質旳附錄三 篇。 本文部份都十八萬言,共九章。衣論文性質可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為第一章的導論 及第二章的台灣政治社會環境與演變。前章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主旨、理論其方法; 對資料來源與運用作概略的交代,為研究清晰起見,也予以分類與分期,以增加觀察 的方便,為增強解釋和說明的份量,也設計了若干組問卷,探測地方領導人物的意見 。第二章主要是對台灣之歷史演變及社會環境概略性的敘述,俾便作為下文前導性之 介紹及引為說明之用。 第二部份計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等共三章,第三章主要是從歷屆縣市長及省議 員的社會成份─性別、年齡、黨籍、籍貫、學歷、經歷等,依屆次觀其變化的趨向, 並分階段說明變化的現象和分析其理由。 第四章討論領導人物社會地位與變動,分析同一代間之垂直變動(又稱流動mobility ),依流動研究法,採用兩種研究途徑。 第五章是領導人物的類型與變動的分析。 第三部份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因素,也分為三章,即第六章、第七章及第八章; 第六章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個人從政行為的因素和法令變動對領導人物變動的影 響,因為從政行為的強弱與動機屬性的差別,會影響不同屬性的領導人物升降,法令 變化的影響,則對整批層次的影響且最有拘束力,其影響效果也最易見。第七章研究 執政的國民黨提名方式的變動及其對地方領導人物變動的影響,其次是研究執政黨地 方黨部與派系消長作用之間的關係。其間的關係,概可分為放任的,現實主義的、及 理想主義三種提名原則的變動關係。第八章則是影響領導人物社會因素的探討,筆者 從社會年齡組合的改變,教育質量的發展,及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角度加以綜合的 檢討與分析。 第四部份是結論,第一節對整個論文作一綜合而扼要的總述,第二節基於客觀事實的 演變,是筆者提出建設民主中國的展望的一個看法。 /
3

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 v2

陳陽德, CHEN, YA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題目為「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然因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地 方領導人物範圍頗廣,因此,本論文限以光復後本省地方上最被重視與具影響作用的 縣市長及省議員為主要研究的對象。有時候為說明和比較其與基層領導人物之異同, 間亦有引用鄉鎮長及縣市議員之資料,以資參考或佐證,於此特先予說明。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份為本文,第二大部份則是有史料性質旳附錄三 篇。 本文部份都十八萬言,共九章。衣論文性質可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為第一章的導論 及第二章的台灣政治社會環境與演變。前章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主旨、理論其方法; 對資料來源與運用作概略的交代,為研究清晰起見,也予以分類與分期,以增加觀察 的方便,為增強解釋和說明的份量,也設計了若干組問卷,探測地方領導人物的意見 。第二章主要是對台灣之歷史演變及社會環境概略性的敘述,俾便作為下文前導性之 介紹及引為說明之用。 第二部份計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等共三章,第三章主要是從歷屆縣市長及省議 員的社會成份─性別、年齡、黨籍、籍貫、學歷、經歷等,依屆次觀其變化的趨向, 並分階段說明變化的現象和分析其理由。 第四章討論領導人物社會地位與變動,分析同一代間之垂直變動(又稱流動mobility ),依流動研究法,採用兩種研究途徑。 第五章是領導人物的類型與變動的分析。 第三部份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因素,也分為三章,即第六章、第七章及第八章; 第六章探討影響領導人物變動的個人從政行為的因素和法令變動對領導人物變動的影 響,因為從政行為的強弱與動機屬性的差別,會影響不同屬性的領導人物升降,法令 變化的影響,則對整批層次的影響且最有拘束力,其影響效果也最易見。第七章研究 執政的國民黨提名方式的變動及其對地方領導人物變動的影響,其次是研究執政黨地 方黨部與派系消長作用之間的關係。其間的關係,概可分為放任的,現實主義的、及 理想主義三種提名原則的變動關係。第八章則是影響領導人物社會因素的探討,筆者 從社會年齡組合的改變,教育質量的發展,及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角度加以綜合的 檢討與分析。 第四部份是結論,第一節對整個論文作一綜合而扼要的總述,第二節基於客觀事實的 演變,是筆者提出建設民主中國的展望的一個看法。
4

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改制前後制度及組織運作之研究-以新北市烏來區為例 / A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s and Operations Resulted from the Reform of High Land Indigenous Districts of Special Municipalities--the Case Study of Wulai District of New Tapei City

朱家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改制前後,原為官派制轉換成民選制的區,比較兩種制度在地方上的治理運作與模式,以表現不同制度在相同環境、事務時所產生的運作差異,一方面評估不同制度下之運作;方面評估制度中的民意制衡能力。最後分析民選制與官派制於治理上的優缺點和差異,並對當前制度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個案研究法:選定新北市烏來區為個案,觀察制度轉換之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2.文獻分析法:整理分析相關文書資料以比較官派制與民選制的結構、機制之差異。 3.深入訪談法:選定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改制前後,擔任行政與民代職務者,進行職 責與實務的訪談,調查制度差異對行為與結果的影響,以及地方感受跟評價。 / The case study is research to the mountain indigenous districts of special municipalities, the former official system is converted into an elected system of district.By comparing the models and practices of these two local governance systems brought by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which has led our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behavior and reaction the two systems have while put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under the same government affairs, this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two system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ir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and check-and-balance capability of the public sector.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merits and limits of elected representation and official appointment and through observing one real case, and finally propose advice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ystem. Methodologie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1.Case study: Wilai District of New Taipei City is chosen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2.Literature analysis: Relevant documents and data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comparison of official appointment and elected representation in their organization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ces. 3.In-depth interview: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and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are interviewed about their duty change and practical exercise of governance, in hope to investigate behavioral and consequential influences the new system has caused, and collect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from local government.

Page generated in 0.01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