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公司股利政策之研究張正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公司創設之基本目的,在追求利潤。而利潤如何妥善分配運用,正是財務管理的中心課題之一。就公司而言,盈餘是公司內部資金最可靠的一種來源。為公司本身之需要與發展計,保留全部盈餘不分派股利最為穩健;但顧及股東分享利潤之基本權利,究應以盈餘之多少比率分派給股東當股利方稱允當,實為公司高階層管理者責無旁貸之職責;就社會大眾而言,股利分派如有不當,將引起社會之不滿,如公用事業供應勞務之費率,或將被迫要求降低。
總之,盈餘如何分派,即股利如何決定,不只影響公司之健全發展、股東之合理收入,而且影響社會財富分配的效果。因此站在企業經營者約立場,如何建立健全合理的股利政策,使企業經營立於不敗之地位,並兼顧股東及社會大眾之權益,正是本論文研究之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採測研究法(Explora-tory Studies) 首先讀有關股利政策的有關論文,再由論文中引用之參考資料書籍中做進一步研讀。其次請教對此問題具有研究心得之教授及從事實際工作具有經驗之企業主管,從而獲致寶貴的意見。最後以民國五十一年證券交易所成立至民國六十年止,台灣股票上市公司四十七家為例,從事探討性的分析,並參照美國情形,列表比較說明,期能對公司建立健全合理的股利政策有所裨益。
三、內容
在結構上,本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和目的。第二章敘述股利之意義、性質及種類。第三章描述股利發放之一般規定及會計處理。第四章分法律、財務及其他因素三個觀點詳述股利之決定因素。第五章介紹股利與股票價格的三個理論模型。第六章概述股利政策與股票股利。第七章分析台灣股票上市公司之股利政策現況。最後第八章為結論與建議,就如何建立健全合理之股利政策,提出意見,藉供企業界及有關方面參考。
四、結論與建議
筆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六點結論與建議:
1. 股利決定權應在董事會,不在股東會,俾較能顧及公司實際情況。
2. 股利發放次數可增加為每年兩次,以滿足股東希望、活絡證券市場。
3. 股利付出率似宜降低,俾可增加資本累積,以利企業成長及建立股利政策。
4. 股票股利值得提倡運用,既可充裕公司資金來源、改善資本結構,亦可節省股東稅負。
5. 定額股利政策值得推行。
6. 維持與股東有良好之關係,對逾五年未領之股利,似應考慮給付。
|
2 |
台灣發放現金股利趨勢與產業結構變遷之關聯張雅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Fama and French(2001)針對美國1978年後公司發放現金股利比例逐年下降的現象作研究,發現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具獲利能力好、公司規模大且成長機會高的特性,且他們亦發現美國公司發放現金股利的意願是下降的,因而引發本文對研究台灣是否也存在這種現象的興趣,另外,台灣自1980年代起高科技業成為產業發展重點,在這二十幾年間經歷了傳統產業的式微、高科技業利潤萎縮的情形,因此本文也欲將股利發放現象與產業發展作一結合,針對各產業的特徵演變及現金股利發放趨勢做分析。
本研究以台灣非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為樣本,研究期間為1981~2005年,透過敘述統計與邏輯迴歸分析,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現金股利發放比例從1981年後呈下降趨勢,在1997年跌至谷底,之後呈急速的上升情形,到2004年達到高峰。
(二)就整體樣本而言,支付現金股利的公司具獲利能力佳和公司規模大的特性,而在2000年之後,出現投資機會和支付現金股利成顯著的正向關係,推論原因為樣本中同時發放股票股利和現金股利的公司所造成,而這類公司的特徵為獲利好、規模大且成長機會高。
(三)就產業分類而言,在1990年代初期,傳統產業的獲利表現最佳,1990年代後期至2002年則為高科技業為首,之後則由服務業勝出;高科技業的投資機會較多;早期傳統產業的公司規模最大,在2002年後,三類產業的規模幾乎無異了。邏輯迴歸分析的結果為,獲利能力和公司規模對各產業的現金股利決策均具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而高科技產業在2000年代初期後,投資機會和現金股利發放決策是具有顯著的正向關係的,推論是科技業較重視公司治理,藉發放現金股利來降低代理成本。
(四)控制了四個特徵值變數後,在1980年代中期前的現金股利發放意願是相對較高,之後發放意願呈下降的情形,直到2000年代初期之後發放意願又轉而升高,推論原因可能是公司對兩稅合一政策或股利平衡政策的實施有反應遞延的情形。
|
3 |
資訊電子業股利宣告對股價影響之研究林承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資訊內涵假說,當公司宣告股利的增減時,會進一步影響公司的股票價格,透露出公司管理當局會藉由股利宣告的管道,將其所擁有和公司未來現金流量有關的獨特訊息傳達給投資者。故當公司預期未來盈餘會增加時,會以股利增發的信號傳達給投資者。反之,當公司預期未來的盈餘會比目前的盈餘差時,公司則會藉由股利減發的信號傳達給投資者。而對於初上市的公開公司是否會藉由股利宣告來提升公司本身的股價,投資人是否可以藉由初次股利的宣告效果而獲得異常報酬,為本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研究以市場模式的方式來取得異常報酬,並以此異常報酬求得平均異常報酬及累積異常報酬,本研究分析民國89年1月1日至92年12月31日,臺灣地區主機板產業、電子零組件產業和通路產業新上市的公司為標的,共選取64家新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是運用市場模式,首先針對全體初次股利宣告的樣本下之異常報酬分別作檢定,以探討初次股利宣告對股價的影響。其次再分別針對不同的市場景氣、增發減發股利宣告以AR及CAR的方式來比較是否得出不同的結論,最後再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不同因素對CAR的影響效果。
|
4 |
企業盈餘處理政策之研究楊蕙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新上市首次股利宣告與股價關連性研究張銘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國內的產業結構產生明顯的變化,重心轉移到資訊電子業上。本研究期望透過研究投資人是否會以不同角度,衡量不同產業間公司股票股利的宣告。另一方面,關於配股率高低是否會具有影響股價異常報酬的現象,國外的文獻如Woolridge(1983)、Baskin(1989)等,認為配股率高低將會產生不同的異常報酬,股利支付較高樣本,當股利支付率越高,股價的異常報酬也會越明顯且具有正面的影響。本研究試圖透過實證分析,瞭解國內的股票市場是否也存在同樣的現象。
本論文採取事件研究法,對新上市公司進行首次股票股利宣告的事件,並分為兩組樣本電子類股與非電子類股,進行實證研究。另外,透過股利支付率的控制,檢驗高股利支付率組會不會比低股利支付率組,產生較大的正異常報酬率。本研究共蒐集了民國80年1月至民國89年6月共9年的時間,台灣證券交易所首次上市公司,無償配發股票股利的樣本,共80個樣本點。實證結果如下:一、電子類股與非電子類股的股票股利宣告日當天平均異常報酬率具有明顯差異。二、電子類股的股票股利宣告,並沒有較非電子類股的股票股利宣告,產生較大的正異常報酬率。三、電子類股中,高股利支付率組的股票股利宣告,並沒有較低股利支付率組的股票股利宣告,產生較大的正異常報酬率。四、非電子類股中,高股利支付率組的股票股利宣告,並沒有較低股利支付率組的股票股利宣告,產生較大的正異常報酬率。
|
6 |
聚陽實業股利政策個案研究方蘭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成衣產業在1990年以後,面臨生產成本上升和紡織配額解除的兩大衝擊,但部分成衣業者依然維持高現金股利政策。經由訪問聚陽的財務部人員,和分析聚陽的財務資料,發現聚陽制定股利政策符合訊號發射理論和剩餘理論。以紡織產業和傳統產業為樣本建立的股利預測模型當中,則發現聚陽實際發放的現金股利較模型預測高。但因為帳上龐大的現金部位,和過去實施高股利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降低現金股利的可行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
7 |
股利宣告與股價關係之研究-兼論Naive Model之適當性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vidend announcement and stock price鄭瑞宗, Cheng, Jui T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股利宣告與公司股價間之關係。在觀測股利政策對股價影響時,必須注意的是股利宣告是否為投資者所完全預期,若是,則股利宣告日之股價反應已非股利影響所致;反之,若投資人無法預期公司股利之宣告,則在宣告日的股價反應,應可解釋為投資者在考慮對其財富之影響並綜合其預期效果後,對股利政策所作出的真實反應。
本研究為淨化及觀測股利政策對公司價值真正影響,藉由篩檢樣本方式,試圖找出非預期股利之宣告效果;依據此研究目的,選出兩組樣本: (1)首次股利組:上市以前三年皆未發放現金股利,於上市後首次宣告現金股利之公司及上市後長達六年以上未發放現金股利,首次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2)後續股利組:上市以前三年皆發放現金股利,於上市後首次發放現金股利之公司,進行相關實證工作獲得以下四點結果:
一、市場上對於首次股利宣告之資訊,有效率地利用並立即反應於事件日的股價上,符合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說;而後續股利則未符合。
二、就事件日(董事會決議之次日,即刊載於報紙當日)之股票平均異常報酬率而言,首次股利組其事件日之股票平均異常報酬率達統計上顯著性,而後續股利組,則未達統計顯著性。而且,兩組之股票平均異常報酬率具顯著差異。
三、就股利預期模式而言,一般投資者對首次利似乎無所預期或存在較少預期,而後續股利似乎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預期。
四、首次宣告股利之公司,其宣告日所屬年度之盈餘皆大於前一年、前二年之盈餘,但未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
8 |
台灣討好理論的實證與研究許正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於現金股利的發放,在國外多數的研究都發現整體市場現金股利發放的比率都是呈現下滑的趨勢,但在台灣,自1997年之後現金股利發放比率卻呈現大幅上升,為了研究究竟何種原因造成了這樣的情形,本篇文章首先就公司特性的部分進行研究與分析,以瞭解究竟是否近來整體市場的公司特性出現明顯改變,造就出現金股利發放比率的大幅上升。研究結果顯示,未發現金股利公司的平均獲利能力與成長性在1997年之後都呈現急速下降並跌破零成為負值的情形存在,分析此種原因應該是有能力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無論規模大小、獲利能力高低抑或成長性強弱都選擇進行現金股利的發放,反觀不發現金股利公司都只剩下無成長性且公司獲利狀況不佳以致於無力發行現金股利的公司。為進一步探究為何有能力發行現金股利的公司通通都開始進行現金股利的發放,我們在此選用Baker and Wurgler(2004)所提出的討好理論(catering theory)作為我們現金股利發放比率產生顯著提升的主要關鍵,經過實證研究結果發現討好理論的確對於台灣股票市場產生影響,另外我們也探討出影響投資人對於現金股利的需求強弱可能與兩稅合一的實行、政治風險的大小以及股票市場周轉率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連性。
|
9 |
上市公司股利發放模式及現金股利顧客效果之研究 / The research about the model of dividend payment and clientle effect on listing company葉文郁, Yen, We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針對國內上市公司,建立一套股利發放模式,找出影響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發放之重要因素,並根據其因素之一:營業利益成長率,探討其與現金股利之關係,以作為分類之依據,來測試現金股利顧客效果,但若關係不顯著,不適合作為分類之標準,則將深入探討產業間發放現金股利之屬性,決定出分類標準,對現金股利顧客效果進行測試。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建立出三大假說,所抽樣之樣本為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之股票,其研究期間自民國七十九年至八十三年,經篩選後有效樣本共103家。在研究方法上,對於影響股利發放模式之重要因素淬取,採用複迴歸模式中之順向選擇法,利用相關分析探討成長機會與現金股利之關係,而關於產業間發放現金股利之現象,採用無母數變異數分析加以檢定,至於現金股利顧客效果之測試,則以Elton&Cuber(1977)之模式為主。
實證結果發現:影響股利發放模式之兩大重要因素為股利平穩性及每股盈餘;而成長機會與現金股利之關係為負相關,但並不顯著;產業間發放現金股利有明顯不同,利用Duncan多重分類法可分為三群;在現金股利顧客效果實證結果為在民國七十九年停徵證券交易利得稅,本研究從高現金股利發放群與中現金股利發放群進行測試,所得之結論為國內上市公司並不存在現金股利顧客效果。
在建議方面:建議上市公司建立一套健全股利發放政策及對於股利政策因素之考慮,應從多個構面決定,以求得公司最佳股利政策;對於投資者,建議投資時所考慮之構面應增加;而證券交易所得稅停徵所引起之爭議,建議政府機關作更審慎之評估。
|
10 |
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探討我國資產類課稅莊琇媛, ZHUANG, XIU-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七章,二十二節,其內容為: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的範圍。
第二章: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與課稅所得認列原則適用的比較。
第三章: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對固定資產的交換有同類與不同類不同的處理方式,稅法
則無。本章除討論二者之差異外,並介紹美國內地稅法中有關資產交換的規定以作為
我國改進的參考。
第四章: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長期股權投資的評價依投資公司投資的情況而有不同的方
法。稅法和查核準則又另有不同規定,本章即討論這種差異是否合理及若欲使財務會
計和稅務會計合一該注意那些問題。
第五章: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不將股票股利視為所得,但稅法卻將之視為所得課稅,又
稅法對於不同增資來源的股票股利有不同的課稅規定,本章即討論稅法的規定是否合
理。
第六章:討論實質課稅的意義及「形式課稅」形成的原因。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