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發放現金股利趨勢與產業結構變遷之關聯張雅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Fama and French(2001)針對美國1978年後公司發放現金股利比例逐年下降的現象作研究,發現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具獲利能力好、公司規模大且成長機會高的特性,且他們亦發現美國公司發放現金股利的意願是下降的,因而引發本文對研究台灣是否也存在這種現象的興趣,另外,台灣自1980年代起高科技業成為產業發展重點,在這二十幾年間經歷了傳統產業的式微、高科技業利潤萎縮的情形,因此本文也欲將股利發放現象與產業發展作一結合,針對各產業的特徵演變及現金股利發放趨勢做分析。
本研究以台灣非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為樣本,研究期間為1981~2005年,透過敘述統計與邏輯迴歸分析,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現金股利發放比例從1981年後呈下降趨勢,在1997年跌至谷底,之後呈急速的上升情形,到2004年達到高峰。
(二)就整體樣本而言,支付現金股利的公司具獲利能力佳和公司規模大的特性,而在2000年之後,出現投資機會和支付現金股利成顯著的正向關係,推論原因為樣本中同時發放股票股利和現金股利的公司所造成,而這類公司的特徵為獲利好、規模大且成長機會高。
(三)就產業分類而言,在1990年代初期,傳統產業的獲利表現最佳,1990年代後期至2002年則為高科技業為首,之後則由服務業勝出;高科技業的投資機會較多;早期傳統產業的公司規模最大,在2002年後,三類產業的規模幾乎無異了。邏輯迴歸分析的結果為,獲利能力和公司規模對各產業的現金股利決策均具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而高科技產業在2000年代初期後,投資機會和現金股利發放決策是具有顯著的正向關係的,推論是科技業較重視公司治理,藉發放現金股利來降低代理成本。
(四)控制了四個特徵值變數後,在1980年代中期前的現金股利發放意願是相對較高,之後發放意願呈下降的情形,直到2000年代初期之後發放意願又轉而升高,推論原因可能是公司對兩稅合一政策或股利平衡政策的實施有反應遞延的情形。
|
2 |
聚陽實業股利政策個案研究方蘭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成衣產業在1990年以後,面臨生產成本上升和紡織配額解除的兩大衝擊,但部分成衣業者依然維持高現金股利政策。經由訪問聚陽的財務部人員,和分析聚陽的財務資料,發現聚陽制定股利政策符合訊號發射理論和剩餘理論。以紡織產業和傳統產業為樣本建立的股利預測模型當中,則發現聚陽實際發放的現金股利較模型預測高。但因為帳上龐大的現金部位,和過去實施高股利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降低現金股利的可行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
3 |
從公司控制者的角度探討現金增資前的股利政策蔡湛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內外很多學者的研究顯示,公司會藉由現金股利的發放來釋放出某些訊息,並藉此吸引投資人購買公司的股票。在這種情況下,經理人為了避免現金增資所造成的稀釋效果,便可以在現金增資前藉由股利的發放來拉抬股價,進而以較便宜的價格在資本市場進行現金增資。
所以本研究所欲探討的,除了檢驗台灣的上市公司在現金增資前的股利政策是否和美國的上市公司不同外,也將探討公司控制者在公司在現金增資前的股利政策所扮演的角色。並期待本研究能發現在現金增資前能使公司股東價值極大化的股利政策。
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一、企業的現金增資行為會影響股利的發放方式,研究結果發現公司遇到資金需求時,會先以內部資金為優先使用的對象。
二、發放現金股利有助於現金增資除權價的提升,根據檢定結果發現發放股利之現金增資公司的股價表現顯著優於沒有發放股利的現增公司。
三、公司控制者的持股率會影響到股利的發放,而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有發放股利的公司其董監事和內部人的持股比率顯著高於未發放股利的公司,但大股東及經理人則無此現象。意味以董監事及內部人為控制人代表的話,其持股率愈高,公司愈有可能發放現金股利。該結果符合Twu (2003)所提出的公司控制者的持股率愈高,所發放的股利愈高的理論模型。
|
4 |
金融業與製造業股利政策之比較陳育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司在決定最適合公司的股利政策時,會在考慮政府法令規定及公司特性之因素。從國內許多與股利政策相關的研究中,實證結果均指出公司政策與股利政策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然而其主要選用之樣本幾乎都排除了產業性質特殊之「金融業」。故我國金融業的股利政策的決定,是否與代表其他一般產業的製造業之間存在相同或相異的決定因素,以及在平衡股利政策實行後,各種股利支付率是否考量之財務變數因而不同,此為本研究的重點。本文主要採用TOBIT MODEL來驗證其相關性,實證結果發現金融業與製造業在決定現金股利以及股票股利時,其所考量的財務變數有很大的不同,主因在於其產業特殊性。然而在平衡股利政策實行後,對於金融業股利政策決定之考量因素有明顯的不同,造成之原因在於金融業在該政策實行之後,股利發放之型式明顯的從現金股利轉為股票股利之趨勢。
|
5 |
股利政策對股票型基金持股影響因素之研究林宗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股利政策的制訂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具有高度關係,股利政策主要
的內容主要有現金股利、盈餘配股及資本公積配股,藉由此三種形式的
配置,將影響投資人對於公司的未來發展上的信心與股票市場上的價值
的變動,因此我們將藉由股票型基金來研究此一問題。
本研究藉由股票型基金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率,來探討公司制定股
利政策時是否會影響基金經理人的持股,並藉由實證方式來印證股利政
策理論在國內有無不同的結果,茲將結論分述如下:
一、股利的多寡對於公司股價有著顯著的影響,股利越高,公司的股價
也相對越高,推翻『股利無關理論』的成立。
二、股利的多寡,對於基金經理人的持股有正向的影響,在淨值、股東
權益報酬率及本益比方面皆達到正向的顯著影響。
三、在產業別方面,電子產業與非電子產業的持股並沒有顯著不同,但
可以看出電子產業的持股高於非電子產業,且其主要以股東權益報
酬率為主要的選股方式。
四、對於現金股利比率越高的公司,實證上發現經理人持股比率越低,
推翻『一鳥在手理論』。在稅額扣抵比率方面,存在著負向關係並
不具顯著影響。對於課稅股利方面,具顯著負向關係。 / none
|
6 |
企業生命週期特性與股利政策關聯性之探討許明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套能使企業成長與股東期望之間達到最適當均衡的股利政策對企業內、外部而言均是攸關且重要的資訊。決策者必須全面考量企業特性、經營環境之變化及股東的期盼,以規劃其股利政策;所以了解企業所處之成長階段及經營環境,對制定適當且均衡的股利政策是相當重要的。
本研究以民國七十九年至民國八十八年間,我國化工業、紡織業及電子業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首先劃分企業生命週期,並將股利政策定義為股利發放水準、股利發放形式及股利發放水準平穩程度等三個構面。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了解企業在各個生命週期階段所顯現的不同特性對股利政策的可能影響,再針對我國企業的股利發放實務作一了解,以分析其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在股利發放水準方面,除了化工業之外,紡織業與電子業上市公司考量所處之生命週期階段,進而規劃適當股利政策的情形並不普遍。就股利發放形式而言,由實證結果可知,無論身處成長期或成熟期,化工業、紡織業以及電子業上市公司均偏好發放股票股利。至於股利發放水準平穩程度,紡織業以及電子業上市公司於成熟期時,總股利發放水準較處於成長期時穩定。
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隱喻企業管理當局可能並不瞭解其本身所處生命週期階段及相關經營背景;也可能是因為管理當局尚未能理解企業生命週期與股利政策間之關聯性及重要性,或者可能是管理當局必須遷就投資人之所好。由研究結果亦可得知,股利政策似與產業所面對的經營環境及營運架構有所關聯,企業之股利政策會因產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 A dividend policy that balanced the needs for firm growth and stockholders convey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both managements and investors.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an organization and expectations of its shareholders are critical determinants for developing such dividend policies.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life-cycle stage a firm is currently at and its dividend policy planned accordingly is therefore essential for financial decisions and future growth of a firm.
Focused on companies listed in Taiwan Stock Exchange in chemical, textile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 over the period of 1990 to 1999, this thesis empirically test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business life-cycle stages of the sample firms and their dividend policie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ividend policy in terms of level, form and stability of dividend payout levels.
With respect to the level of dividend payout,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life-cycle stage and dividend policy is evident in chemical industry. As to the form of dividend payou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cross all stages of business life cycle and all three industries, firms are found to have a preference for distributing stock dividends rather than cash dividends. Moreover, the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as compared to mature stages, firms in textile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 a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variance in total level of dividend payout at their growth stages.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ross-stage difference in variance of dividend payout level found for firms in chemical industry.
The overall empirical evidence implies that firms studied in this thesis may concern a stable dividend payout policy is more important for an on-going operation. Exertion in making clear distinction about their business life-cycle stages is less essential. It is possible that management doesn’t realize a necessary linkage between business life-cycle stage and dividend policy. It is also likely that firms are simply satisfying the shareholders’preference for stock dividends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the cross-industry differences in dividend policy practices found may result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 confronted by organizations.
|
7 |
股利政策與盈餘品質關聯性之研究吳家宜, Wu, Chi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的主軸在於,利用訊息均衡理論探討,公司盈餘品質與潛在股利政策選擇之間的關係。為充份瞭解這之間的關係,本論文將以我國股市及上市公司的特徵來推論相關的假說,並以實證研究的方式驗證本論文所提出的相關理論。準此,本論文主要在嘗試了解:
(一)是否公司的盈餘品質較差時,會較傾向於採用較高比率公積配股的股利政策,以彌補盈餘分派股利的不足或擬彌補穩定股利政策的不足?以及
(二)我國上市公司在什麼條件下會利用盈餘管理的方式來增加保留盈餘,以強化股利分派能力?且公司將會在何種條件下,利用人為操縱損益或真實操縱損益以增加保留盈餘,並據以作為某特定股利政策的基礎?
本研究之期間涵蓋民國83年起至民國87年止,研究期間共計5年。本研究首先對樣本之各變數進行敘述性統計分析。為探討盈餘分派股利率、資本公積分派股利率與公司特性(當年度盈餘品質及盈餘組成份子、董監事持股比率、舉債及有否現金增資)間之關係。本研究採兩獨立樣本t檢定、Mann-Whitney檢定、共線性檢定及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
實證結果列示如下:
1.盈餘品質變數(ΔDA/Sales)與盈餘分派股利率呈顯著之反向關係,代表若公司當年度盈餘品質高(ΔDA/Sales低時),會傾向發放較高比例的盈餘股利(包括現金股利);若公司當年度盈餘品質較差時,會傾向發放較低比例的盈餘股利;反之亦然。
2.盈餘品質變數(ΔDA/Sales)與盈餘分派股利率呈顯著之反向關係;且現金增資與盈餘分派股利率亦呈顯著之反向關係。代表當公司盈餘組成份子中,人為性淨應計項目所佔的比例較高,且公司有現金增資舉動時,公司之股利政策會傾向發放較低比例的盈餘股利;反之亦然。
3.盈餘品質變數(ΔNDA/總資產)與盈餘分派股利率呈顯著之反向關係。代表當公司盈餘組成份子中,真實性淨應計項目所佔比例較高時(ΔNDA/總資產高),公司會傾向發放較低比例的盈餘股利;反之亦然。
|
8 |
公司成長性對公司股利政策影響之研究 /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rowth on Corporate Payout Policy吳耿維, Wu, Ge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利用1970年至2014年之美國公司為樣本探討公司之成長性是否會影響公司之股利政策。實證結果與股利訊號理論相符,公司會利用現金股利之發放降低公司與外部投資者間的資訊不對稱,以達到較低的股東權益成本。然而,當面對較高不確定性時,高成長公司之股東權益成本較高,因此較不會發放股利。本研究亦發現發放股利之高成長公司相較發放股利之低成長公司於未來有較好的營運績效,代表高成長公司發放股利有較好的訊號理論效果。而市場能夠有效率地反應較好的訊號理論於公司股價上。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corporate growth affects the corporate payout policy. Using U.S. firms during 1970 to 2014 as the sample, we demonstrate that, consistent with signaling hypothesis, firms tend to pay dividends to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refore the cost of equity will be lower.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higher cost of equity, high growth firms will not pay dividends if they face higher uncertainty. We also find a better future operating performance for high growth firms paying dividends, indicating a good signaling occurs when high growth firms pay dividends. The market is efficient enough to give a price appreciation for those good signaling firms.
|
9 |
台灣證券市場投資人對公司財務政策改變之解析與反映 / HOW INVESTORS OF TAIWAN SECURITY MARKET INTERPRET CHANGES IN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Y洪麗珠, Hung, Li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民國78年至82年,共計5年間,台灣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有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或現金增資發行新股,或發放>=25%股票股利公司為研究對象。所謂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係指一公司公開股票上市以來,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或至少間隔三年以來之發放現金股利。
運用事件研究法之單一市場模式分析異常報酬,並以資產貝他與盈餘變動指標衡量事業風險。主要探討事件宣告前後二年公司盈餘或事業風險之變化,及市場投資人對宣告事件之解析與反映。依據訊號發射假說「經理人可能會透過財務政策,將某些訊息傳達給市場,如資本結構改變或股利政策」,而管理當局與投資人間之資訊不對稱現象,因訊號可降低代理成本,使得股利發放含有資訊內容。
而本研究所獲結論如下:
一、「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之結論
不論市場榮枯,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宣告是項好消息,投資者有正面反映,宣告日前消息已走漏,在多頭市場可能有人為介入,空頭市場消息走漏較早,使得投資人提前反映,以致宣告日後資訊效果微弱。而台灣之上市公司之「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決策頗能遵行穩定股利政策,且以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決策為工具,傳送公司經營績效之訊息。不論市場榮枯,公司管理當局在盈餘穩定成長後,且預期未來也能維持成長的水準,才決定發放現金股利,所以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支持「股利資訊內容假說」,隱含有未來盈餘增加之訊息,投資者也能正確解析管理當局所制定之歷史性股利政策之含意,而有正面反映。
二、「現金增資」之結論
現金增資核准宣告市場投資人之反映因市場榮枯而不同,多頭市場時現金增資核准宣告不是好消息,投資人有負面反映,空頭市場時卻是項好消息,投資人有正面反映,而核准前皆有消息走漏,在多頭市場時可能有人為介入,核准後有資訊效果,多頭市場時資訊效果較弱。不論市場榮枯,台灣之上市公司,在負債權益比上升、事業風險上升及盈餘惡化後辦理現金增資,亦即管理當局鑑於公司經營績效差,並預測財務危機機率增加時辦理現金增資,但財務結構改善後,經營績效未必好轉,多頭市場時投資人尚能正確解析此一現象,而有負面反映,空頭市場時投資人卻未能正確解析真實現象,可能是因空頭市場時之舉債程度較多頭市場時低,讓投資者失去戒心所致。
三、「股票股利」之結論
不論市場榮枯,除權是項好消息投資者有正面反映,為配得股利在除權前數日已反映完畢,除權後有資訊效果,惟多頭市場之反映較早結束,除權後之資訊效果空頭市場時較弱。台灣上市公司在大額股票股利發放前盈餘穩定成長,但未隱含發放股利後經營績效提升之訊息,投資人未能正確解析此現象,而有正面反映,可能是國人偏好股票股利所致。
|
10 |
融資政策、股利政策及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成長機會關聯性之研究-以連接器產業為例 / The association beween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ies and growth opportunities-Take the connector industry as the example林雅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企圖剖析連接器產業以何種財務策略取得穩健之資金來源,及適量的自由現金流量水準來維持企業之成長機會。實證結果發現,國內上市櫃連接器公司多數以保有營運活動所產生的高現金部位成長機會較高,建議業者應減少舉債降低利息支出,並利用充裕現金進行研發及具生產性的投資計畫,加強公司競爭能力帶動公司未來盈餘成長,進一步提高公司的價值。 /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nnector industry to obtain the steady capital by financial plan, and the appropriate of free cash flows to maintain the growth of opportunity in the enterprise. The analysis discovered that the listed connector company most holds the high operational cash flow to keep higher growth, therefore, we suggest they should reduce loans to lower the interest expenses, and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production plan by using the abundant cash. It will strengthen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company to lead the growth of profit and enhance company's value in the further.
|
Page generated in 0.06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