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由自我落差、自尊程度、自尊不穩定性探討青少年憂鬱與憤怒情緒

林鳳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以自我落差自尊程度以及自尊不穩定性來探討青少年的憂鬱與憤怒情緒。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天母國中一到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247名,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以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自我落差對憂鬱與憤怒的影響方面,正向評價落差能夠預測青少年的憂鬱情緒,負向評價落差能夠預測青少年的憂鬱與憤怒情緒。區分為不同評價來源後,自我-同儕負向評價落差、自我-父母正向評價落差能夠預測青少年的憂鬱情緒,自我父母負向評價落差能夠預測青少年的憤怒情緒。 二、就高自尊者而言,自我落差、自尊不穩定性的主要效果以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於憂鬱與憤怒情緒皆無顯著的預測力。 三、就低自尊者而言,自我落差與自尊不穩定性之交互作用對於憂鬱情緒有顯著的預測力;自我落差情境對於憤怒情緒有顯著的預測性。 四、本研究結果顯示,以自我落差、自尊程度以及自尊不穩定性預測憂鬱與憤怒情緒時,自尊程度皆為最具預測力的變項。 本文最後針對所有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可能的研究限制及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adolescences’ depression and anger emotion from self-discrepancy, self-esteem and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Two hundred and forty-sev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leted three-stage questionnaires. Data obtained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wo-way ANOVA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First, positive-evaluation discrepancy could predict depression and negative-evaluation discrepancy could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ger. Seco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urce of evaluation, both of self-classmate negative-evaluation discrepancy and self-parent positive-evaluation discrepancy had predictive effect to depr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self-parent negative-evaluation discrepancy could predict anger. Third, for high self-esteem individuals, all of the main effect of self-discrepancy and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and the interaction of self-discrepancy and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were no significance. Fourth, for low self-esteem individuals,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could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discrepancy and depr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self-discrepancy could predict anger. Fifth, for all subjects, self -esteem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adolescences’ depression and anger.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main findings,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limitation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2

台灣國中生的自我落差、學業成就與憂鬱、焦慮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discrepancy, academic scores between depression ,anxiet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曾秋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業成就,各立場的"期望我目標落差","期望我立場差異","不期望我目標落差","不期望我立場差異"(分別為自身,父母立場,老師立場,同儕立場),對台灣國中生的憂鬱,焦慮情緒能提供多大的預測力,及不同類型的落差是否會對應到不同的情緒困擾(憂鬱,焦慮)?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天母國中在學之一,二,三年級學生共278人,男性132人,女性145人(其中一人未填答),研究工具包含:自編自我問卷,基本資料問卷,兒童憂鬱自陳式量表,貝氏焦慮量表,使用統計方法包含描述統計,積差相關,階層性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成績對台灣國中生的憂鬱程度具有預測力,而在扣除掉成績的影響後,"父母期望我目標落差"對國中生的憂鬱程度具有最大的預測力,而成績變項對台灣國中生的焦慮程度不具預測力,僅有"父母不期望我目標落差"對國中生的焦慮程度具預測力。這樣的結果也顯示:(1)父母的期許及規範與國中生的情緒困擾有密切的關係。(2)不同類型的目標落差,的確會對應到不同的情緒困擾:即"期望我目標落差"對應的是憂鬱情緒,"不期望我目標落差"對應的是焦慮情緒。   最後,本論文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進行討論,並說明本研究的限制及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緣由…………………………………………………………..1 第二節 不同類型的自我結構………………………………………..4 第三節 中國人的自我結構…………………………………………..7 第四節 自我落差理論……….……………………………………..13 第五節 影響自我知識系統發展的因素…………………………….15 第六節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教化方式……………………….20 第七節 中國孩子習得的「自我引導標準」類型………………….24 第八節 中國孩子的「自我引導標準」的來源…………………….26 第九節 「學業成就」對台灣國中生的影響……………………...30 第十節 研究問題…………………………………………………..31 第二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對象…………………………………………………..32 第二節 研究工具…………………………………………………..34 第三節 研究步驟…………………………………………………..38 第四節 目標達成的落差、目標間差異程度的估計..…………..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45 第三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生的「期望我」、「不期望我」的具體內容………..46 第二節 背景屬性變項在憂鬱程度、焦慮程度上的差異………..52 第三節 國中生在各變項的反應情形……………………………..55 第四節 各類研究變項、憂鬱及焦慮之間的相關………………..62 第五節 各類變項對全體受試憂鬱情緒的預測…………………..66 第六節 各類變項對全體受試焦慮情緒的預測…………………..71 第四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討論………………………………………………..74 第二節 本研究之限制及未來研究的建議………………………..84 參考文獻…..………………………………………………………………..87中文部份..…………………………………………………………….…….87 英文部份…..………………………………………………………………..88 附錄一 CDI量表原出版者同意函………………………………………. 附錄二 自我問卷一………………………………………………..……. 附錄三 自我問卷二……………………………………………..….…. 附錄四 反義詞的判定………………………………………………….. 表目次 表次 表2-1 各背景變項之樣本分配的情形………………………………….33 表3-1 「期望我」內容……………………………………………………48 表3-2 「不期望我」內容…………………………………………………49 表3-3 基本背景變項在憂鬱程度上的單變量統計分析………………………53 表3-4 基本背景變項在焦慮程度上的單變量統計分析………………………54 表3-5 全體受試在各類「期望我目標落差」上的平均數及標準差……57 表3-6 不同成績受試,在各類「期望我目標落差」上的平均數、標準差, 及變異數分析結果…………………………………………………57 表3-7 全體受試在各類「不期望我目標落差」上的平均數及標準差…58 表3-8 不同成績受試,在各類「不期望我目標落差」上的平均數、標準 差,及變異數分析結果……………………………………………58 表3-9 在「期望我」上,全體受試在各立場差異程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60 表3-10 在「期望我」上,不同成績受試在各立場差異程度上的平均數、標準 差,及變異數分析結果…………………………………………………60 表3-11 在「不期望我」上,各立場差異程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61 表3-12 在「不期望我」上,不同成績受試在各立場差異程度上的平均數、標 準差,及變異數分析結果………………………………………………61 表3-13 各類變項、憂鬱、焦慮之間的相關…………………………….62 表3-14 各「期望我目標落差」、憂鬱、焦慮之間的相關…………………….64 表3-15 各「不期望我目標落差」之間的相關…………………………………64 表3-16 各「不同立場期望我的差異程度」、憂鬱、焦慮之間的相關……….64 表3-17 各「不同立場不期望我的差異程度」、憂鬱、焦慮之間的相關…….65 表3-18 各背景變項、AD、AU、BD、BU對全體受試憂鬱情緒的迴歸分析……………67 表3-19 各背景變項、目標落差、立場差異對全體受試憂鬱情緒的迴歸分析…………….70 表3-20 各背景變項、AD、AU、BD、BU對全體受試焦慮情緒的迴歸分析……………72 表3-21 各背景變項、AD、AU、BD、BU對全體受試焦慮情緒的迴歸分析……………73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of academic scores, actual: desired discrepancy, desired/own: desired/other discrepancy, desired/other: desired/other discrepancy, actual: undesired discrepancy, undesired/own: undesired/other discrepancy, undesired/other: undesired/other discrepancy (the standpoint of self: own, parent, teacher, friend), in predicting of depression, anxiet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In the meanwhile to see i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discrepancy (actual: desired discrepancy, actual: undesired discrepancy) matching with certain types of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sample students are 278 Tien-Mu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cluded the 1st, 2nd, and 3rd grade students, 132 male and 145 female (with 1 turn in blank). The research tool applied in this study are "Selves questionnair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 "Beck Anxiety Inventory, BAI", "Product-movement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earch finds, score has the predictive ability toward the depression degree of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Taiwan, and the "actual/own: desired/parent discrepancy" has the next predictive ability beside score. But score has no predictive ability toward the anxiety of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the "actual/own: undesired/parent discrepancy" has. The results also tell (1) 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admonish"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 (2) Different types of discrepancy matching certain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 indeed, the "actual: desired discrepancy" matches depression, and the "actual: undesired discrepancy matches anxiety. By end, this paper has some discuss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lso states the limitation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3

臺灣升大學重考生的自我評價與情緒困擾 / The self-evaluation and emotional disturbanc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takers in Taiwan

林正山, Lin, Jeng-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試圖提出一個架構,說明臺灣升大學重考生的情緒困擾問題,並描述出在此問題上,社會教化內容可能扮演的角色。經由文獻探討自我信念與情緒困擾間的關連,以及社會文化對個人情緒困擾的可能影響方式,研究者提出了「情緒困擾之整合性概念架構」作為說明重考生情緒困擾問題的起點,此架構主張:覺察自我落差導致了人們的情緒痛苦,而社會價值觀念不但形塑了人們的外在評價壓力,社會教化的內容也會經由影響個人的自我信念(含導引自我標準、預期自我信念及實際自我信念),對人們的情緒與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著名升大學補習班的197位重考生,其中121位為高中升大學重考生,其餘76位為高職升大學重考生。研究的工具除了Rosenberg自尊量表(RSE)、貝氏憂鬱量表(BDI)以及症狀檢核表焦慮分量表(SCL-A)外,還包括自行編製的「自我期許問卷」(可得到受測者所填寫的導引自我標準,以及他在這些標準上自評的各項自我落差量及落差覺察頻率),以及課業自我落差評量。 實徵研究的方法和結果可分為幾個部分,分別說明臺灣升大學重考生情緒困擾問題的不同面向: (一) 在情緒困擾相關評量上,對重考生及其他同齡學生(高三學生和大一學生)的狀況進行調查與比較,以巨觀描繪出臺灣升大學重考生的情緒困擾問題。研究結果發現:重考生較其他同齡學生具有更高的憂鬱和焦慮,而在自我落差評量方面,他們具有較高的自我落差覺察頻率,以及較大的課業自我落差量。 (二) 以大學生及重考生樣本,實徵檢驗自我落差量及其覺察頻率是否能有效預測人們的情緒困擾狀況,以瞭解本研究所提出來的概念架構是否可以用來說明臺灣學生的情緒困擾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自尊、憂鬱以及焦慮都可以由一些自我落差評量有效解釋,然而由於重考生所具有的一些特質,使得自我落差評量對於重考生組內差異的解釋力多數比它們在大一樣本中為。 (三) 對高中升大學重考生的導引自我標準進行內容分析,以檢視社會教化內容與個人導引自我標準間的關連。由內容分析的結果可以發現:重考生的導引自我標準受到社會教化內容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升學觀念的社會教化),因此重考生的導引自我標準並不是散亂地分佈,絕大多數的項目可群集為二十一個類目,至於其餘的項目則是少見且較不具重要性的。 (四) 依據前述內容分析的結果,分析升學在臺灣社會中可能具有的社會心理意涵,並探索性地描繪重考生的心理處境。由內容分析發現:重考生的導引 自我標準包含很多與升學有關的價值觀(至少佔 46 %),由於這些價值觀在重考生群體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本研究將它們統合成一個整體結構,推論出升學在臺灣社會中可能具有的六種社會心理意涵:(1)「受高等教育,以取得謀職、營生的優勢」;(2)「具有豐富的學識,前途看好」;(3)「享受自 由學風,拓展自我潛能」;(4)「表現出眾,讓人看得起」;(5)「善盡本分,能榮顯父母師長」;(6)「戰勝自己,達成對自己的期許」。 在上述的整體結構中,由於「順利升學,取得文憑」居於最為核心的地位,因此重考生對於自我的評價普遍會受到他們對自己升學表現的預期很大的影響。「升學在臺灣社會中可能具有的社會心理意涵」與「個別重考生的心理處境」兩者之間的關係,彷彿就是「完整的圖像」與「殘缺的圖像複製品」兩者之間的關係,儘管複製不可能完美,使得後者在顏色上可能會比原圖較像 濃或是較淡,在色調上可能會比原圖像較為明朗或是更為陰鬱,然而,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是,後者都可以在前者上面找到它相對應的部分(但僅為圖像的局部),使得個別重考生的心理處境與集體的社會升學觀念間,即使存在著許多表象的差異,但它們之間至少仍保有一種「理解的可滲透性」。 最後,本研究除了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說明研究結果的意義並提出一些後續研究建議外,也討論了臺灣的升學主義解構運動,主張欲有效解決升學主義下臺灣的教育問題,需經歷一種「進步的問題轉換」,方能有效突破臺灣在教育改革中所面臨到的瓶頸。

Page generated in 0.02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