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其他部門溝通和組織知識創造-工藝產業為例

金書帆, Chin, shu-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建會所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是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一,工藝產業也列名其中,以文化創意的角度看待工藝產業,乃是將工藝產業傳統綿延下來的文化累積與涵養,以創意重新整合,讓工藝產業走創意的路,尋文化的根。 文化型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常面臨到「質」與「量」的衝突,創作者重視作品的「質」,和管理者看中業績的「量」,往往取得天平兩端平衡的困難課題,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的組織溝通顯得相當重要,要如何將一件件有如藝術作品的工藝品能夠量化,需要設計、研發、製造部門間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然而過去的研究大多放在工業設計與其他組織當中其他單位的互動,而較少討論工藝產業中的設計。因此本研究以此塊領域作為研究之基本方向,以個案研究方法,針對台灣工藝產業廠商,探討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互動,如何藉由這樣的互動,創造組織知識。 本研究發現如下: 壹、 組織特性 1. 在工藝產業中,設計是建立差異化的關鍵因素,企業品牌風格經由設計理念傳達給消費大眾,讓設計成為最好的品牌識別。 2. 工藝產業,管理者的領導風格影響了整個企業文化精神。越願意給予設計師自由發揮空間的企業,則越能夠創造出繽紛多元的品牌風貌;不願意讓底下人員發揮的企業,則是強調個人的創作特色,但相對的企業風險也比較高。 3. 越願意給予設計師自由發揮空間的企業,則越能夠創造出繽紛多元的品牌風貌;不願意讓底下人員發揮的企業,則是強調個人的創作特色,但相對的企業風險也比較高。 貳、 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組織溝通 1. 設計與研發溝通大多利用會議或共同工作(co-work)形式,以處理材料方面的問題。 2. 設計與製造單位合作關係最為緊密,設計的創新,背後需要工藝深度的支持,設計師藉由設計圖將理念傳達給藝匠,藝匠利用「原型」與設計師溝通。必須要緊密的溝通與協調,才能創作出一件件美麗的作品 3. 設計單位與製造單位必須學習瞭解彼此的語言,才能更進一步的溝通,甚至有些設計師本身就是藝匠出身。這些A型設計師,在設計上有工藝深度的支持,更能夠將無限奔放的創意,落實在作品當中。 4. 工藝產業相當重視工藝深度的培養,目前台灣的工藝廠商開始重視藝匠的培育,但大多著重在公司內部的訓練,北歐的Georg Jensen卻是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內部的資源,更有系統地栽培工藝匠師。 5. 設計與行銷間互動是否密切,需端看產品屬性定位,若定位在藝術品與精品方面,則互動性較弱;若定位於生活工藝產業,則需符合消費者需求,則與行銷間的互動較強。 6. 工藝產業中設計與製造間的連結最為緊密,研發單位次之,而行銷單位,則需看不同企業定位,連結強弱有所不同。 參、 組織知識創造與流通 1.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研發、製造單位有相當緊密的互動與溝通,傾向以「整合性問題解決模式」,以求在材料研發、工藝技法上有所突破,讓設計天馬行空的創意得以落實。 2. 藉由知識創造螺旋,讓企業得以不斷地自我突破,追求技法、材料上的精進,往未知的領域探索,成為企業的核心能耐。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共同化:師徒制的培訓,讓工藝技法得以深耕於組織內部。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結合:藉由企業的品牌理念,帶動整體設計概念以及公司文化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內化:產品開發過程,設計與製造、行銷透過共同合作,創造組織知識
2

工業設計部門之設計溝通問題變化初探 / --以我國IT硬體業者為例--

龍思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台灣廠商在四大國際工業設計獎的成績逐年提升,尤其是IT硬體業者,除了製造能力之外,工業設計能力近幾年的進步與實力同時備受國際肯定。 本研究乃探討這段時間以來,我國IT硬體廠商對於工業設計的重視下,工業設計機能組織不論是在規模及隸屬上都有顯著的提升。工業設計隨著IT大廠的帶頭重視,導入工業設計為產品提昇價值儼然已成為台灣製造業的全民運動,在企業導入工業設計的過程中,勢必面對工業設計機能組織與其他部門組織的溝通互動上的溝通問題,可能會發生哪些溝通問題以及這些溝通問題隨著組織對於ID的重視以及ID部門的提升下會有哪些變化,是企業在導入ID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與解決的。 本研究乃依企業之營運模式、新產品設計開發流程以及工業設計部門的組織變革等三大構面來探討設計溝通問題的變化情形,得到發現如下: 1. 企業推行工業設計的發展上,對於工業設計部門的發展方向可配合中長期的策略規劃而有三種可能方向: (1) 與研發單位整合,(2)與行銷部門整合,(3)獨立發展 2. 產品專案負責人與設計部門主管於設計溝通活動中扮演設計師與其他部門的溝通橋樑,溝通協調者能力背景的多元性有助於溝通效率的提升,除了「多元」之外,更重要的是「整合」。 3. 營運模式為影響新產品設計開發活動、工業設計組織型態與設計溝通的關鍵變數: (1) 影響新產品設計開發活動之「流程的選擇」、「各階段的資源分配」、「參與者」以及「溝通協調機制」。 (2) 影響工業設計單位之「組織規模」、「結構劃分」、「人員組成」以及「組織位階」。 (3) 影響設計溝通的「溝通程序」、「溝通問題的發展方向」以及「溝通障礙的類型。」 4. 我國IT硬體業者多以製造起家,於推行工業設計的發展歷程上,需明白「設計」與「製造」之間的認知差距,以降低「部門本位主義」的發生。 5. 為降低部門本位主義的發生,管理者於推行工業設計的過程中,於強調設計之餘,更應注重於建立「團隊整合概念」的組織氣候,對於團隊內各成員的貢獻都應給予相當之肯定。 6. 設計溝通問題的降低可透過組織型態、專案團隊建立方式、新產品設計開發流程、整體企業組織文化的改良來達成,可透過建立有效的非正式溝通系統,讓來自不同部門、背景之成員能認識彼此的專業以及提高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性。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