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8
  • 1
  • 1
  • Tagged with
  • 20
  • 20
  • 20
  • 20
  • 8
  • 8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其他部門溝通和組織知識創造-工藝產業為例

金書帆, Chin, shu-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建會所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是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一,工藝產業也列名其中,以文化創意的角度看待工藝產業,乃是將工藝產業傳統綿延下來的文化累積與涵養,以創意重新整合,讓工藝產業走創意的路,尋文化的根。 文化型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常面臨到「質」與「量」的衝突,創作者重視作品的「質」,和管理者看中業績的「量」,往往取得天平兩端平衡的困難課題,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的組織溝通顯得相當重要,要如何將一件件有如藝術作品的工藝品能夠量化,需要設計、研發、製造部門間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然而過去的研究大多放在工業設計與其他組織當中其他單位的互動,而較少討論工藝產業中的設計。因此本研究以此塊領域作為研究之基本方向,以個案研究方法,針對台灣工藝產業廠商,探討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互動,如何藉由這樣的互動,創造組織知識。 本研究發現如下: 壹、 組織特性 1. 在工藝產業中,設計是建立差異化的關鍵因素,企業品牌風格經由設計理念傳達給消費大眾,讓設計成為最好的品牌識別。 2. 工藝產業,管理者的領導風格影響了整個企業文化精神。越願意給予設計師自由發揮空間的企業,則越能夠創造出繽紛多元的品牌風貌;不願意讓底下人員發揮的企業,則是強調個人的創作特色,但相對的企業風險也比較高。 3. 越願意給予設計師自由發揮空間的企業,則越能夠創造出繽紛多元的品牌風貌;不願意讓底下人員發揮的企業,則是強調個人的創作特色,但相對的企業風險也比較高。 貳、 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組織溝通 1. 設計與研發溝通大多利用會議或共同工作(co-work)形式,以處理材料方面的問題。 2. 設計與製造單位合作關係最為緊密,設計的創新,背後需要工藝深度的支持,設計師藉由設計圖將理念傳達給藝匠,藝匠利用「原型」與設計師溝通。必須要緊密的溝通與協調,才能創作出一件件美麗的作品 3. 設計單位與製造單位必須學習瞭解彼此的語言,才能更進一步的溝通,甚至有些設計師本身就是藝匠出身。這些A型設計師,在設計上有工藝深度的支持,更能夠將無限奔放的創意,落實在作品當中。 4. 工藝產業相當重視工藝深度的培養,目前台灣的工藝廠商開始重視藝匠的培育,但大多著重在公司內部的訓練,北歐的Georg Jensen卻是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內部的資源,更有系統地栽培工藝匠師。 5. 設計與行銷間互動是否密切,需端看產品屬性定位,若定位在藝術品與精品方面,則互動性較弱;若定位於生活工藝產業,則需符合消費者需求,則與行銷間的互動較強。 6. 工藝產業中設計與製造間的連結最為緊密,研發單位次之,而行銷單位,則需看不同企業定位,連結強弱有所不同。 參、 組織知識創造與流通 1.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研發、製造單位有相當緊密的互動與溝通,傾向以「整合性問題解決模式」,以求在材料研發、工藝技法上有所突破,讓設計天馬行空的創意得以落實。 2. 藉由知識創造螺旋,讓企業得以不斷地自我突破,追求技法、材料上的精進,往未知的領域探索,成為企業的核心能耐。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共同化:師徒制的培訓,讓工藝技法得以深耕於組織內部。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結合:藉由企業的品牌理念,帶動整體設計概念以及公司文化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內化:產品開發過程,設計與製造、行銷透過共同合作,創造組織知識
2

體驗型企業組織知識創造平台之研究-以創意生活產業為例

邱彥慈, Chiu, Yen-Tz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產業升級、經濟體改革,成為台灣近年來不斷努力之方向。所以,企業未來的競爭力取決於我們能多快從「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型成為「創新驅動」型經濟;能多快從「製造優勢」的產業能力,延伸到「創新優勢」的產業能力。但是,台灣從代工製造之思考模式轉型成具有豐沛創意、美學與風格意涵之創新驅動經濟,並非一夕之間就能達到。 台灣要轉型為創意經濟,必須跨入同時強調理性、感性的創意社會,工作者必須享有活潑、多元、強調風格與創意的生活形態,創新與美感的能量才能在工作中展現出來。另外,從消費環境變化的角度觀察,目前全球以及台灣都已逐漸進入後現代消費時期,在商品化繁盛的消費社會中,消費者購物將日趨以自身社會認定及追尋感性文化的符號價值為主。 根據學者說法,具創造力的組織創新需要有適宜的情境配合,包含創新意圖、領導人角色,以及組織構形、組織氣候等;而根據本研究對體驗型企業個案之初步瞭解,領導者及組織創新意圖對組織知識創造與經營相當重要,故本研究希望能透過對體驗型企業之觀察與分析,瞭解其領導人帶領組織探索新知識之情形,以及組織知識創造平台運作特色,推導出不同創新表現之下之知識創造活動與組織創新情境特色。
3

大學實驗室特性、組織平台與情境及知識創造--以OLED材料合成相關實驗室為例

徐千惠, Chie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近七成博士級以上的研究人員存在於大學中,加上目前政府研發投入佔我國研發總支出36%左右,佔約64%為企業研發支出,在大學內部有如此豐富的人力資源若能妥善利用,將有助於產業界獲取前瞻技術並促使未來有更好的生存利基。本研究旨在從創新管理的觀點,並採用個案研究法,描述各大學實驗室特質的形成、組織平台的運作以及其知識創造過程,以了解在設計富於創造力的實驗室時,各項知識轉換機制,並找出其相互對應因素強,以供經營實驗室之參考,以及藉由組織設計等選擇如何強化之中的內容。 為了聚焦在特定知識範圍的探討,本論文選擇,一是因為近年來台灣光電顯市場產業產業發展十分迅速,2000年,光電顯示器即有2210億台幣的市場規模最大,而OLED技術為下世代影像顯示器技術之一,目前國內錸寶、東元、奇美、友達等顯示器大廠均已投資到位,目前已從新興萌芽期技術轉向量產期,在研發初期,學界和工研院等機構扮演重要角色,開發技術不但建立材料與製程技術自主性,建構完整 OLED產業架構,亦足與世界水準技術同步。截至2002年10月止促進有機發光二極體投資在40億以上,預估 2002年以後投資額將達100億以上,年產值200億。 OLED材料合成相關的大學實驗室,其實驗室組織平台與情境,對於實驗室創新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實驗室特性之組成 大學實驗室的領導者之人格特質、學研歷程(工業界經驗)會影響帶領實驗室之價值觀氛圍,而其累積之知識以及產學研界資產亦支持其對實驗室之從事之研究範疇定位和方向發展,形成各實驗室之不同特性。 二.大學實驗室特性對於實驗室組織平台與情境塑造之影響: 2-1.研究發現,當實驗室定位越朝向解決跨領域問題時,需要與各領域團體作越界溝通,除了專業能力外甄選新進成員越注重符合實驗室團隊精神。當實驗室研究定位越偏向基礎研究時,越需要在特定知識範圍之深耕,甄選新進成員越注重其工作態度及專業能力。 另外,本研究發現,若實驗室研究所定義的範疇越廣,越需要整合各異質性知識範疇,亦即技術知識的複雜度越高,因此越需要引入知識背景不同之成員,對外擔任知識吸守門人角色吸收知識,對內擔任教學擴散角色,並且能夠作為跨越疆界者,協調不同功能別的人員互相合作並全心投入跨領域研究。而若實驗室所定義的範疇越專精,則實驗室傾向引入擁有共同背景的成員,在知識分享的初期,共同的語言與思考模式,可以減少彼此溝通的障礙,組成團隊後,再以團隊內小組輪調的方式,指派資深實驗室成員從事不同目標導向的團隊,以激盪團隊內創新氣氛。 2-2領導者的背景,以及其大價值觀會影響實驗室訓練制度 本研究發現,實驗室領導者之人格特質,過去的經驗學研經驗(過去的實驗室老師帶領風格),在環境中所領受之管理系統氛圍,對研究投入之價值觀,會影響其對實驗的領導行為以及規範設計。比方說:領導者擁有業界背景資歷的實驗室,重視專利和實用導向,在管理和分組上也多引用業界標準,純學術路線的研究者傾向學術知識之深化,管理和分組上重視工作態度而非實際規定,重視研究精神。 三.大學實驗室特性對於組織知識創造的塑造之影響: 3-1 訪談實驗室之知識領域,其知識內隱化程度高,大部分的技術是鑲嵌在人的身上的,人流動到那裡技術就帶到那裡。所以知識蓄積形式多以人才保留及師徒制傳承的方式進行,實驗室新人培育時間長,資深成員在實驗室為重要的知識蓄積者,而外顯知識蓄積之情形較不明顯,多停留在實驗室規章,管理標準程序及報告文件規格之層次。 3-2大學實驗室對於研究投入之價值觀以及研究的範疇、方向與定位越強調特定知識範圍的前瞻性研究,實驗室對外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技術移轉。大學實驗室對於研究投入之價值觀以及研究的範疇、方向與定位越強調解決跨領域實際問題,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合作開發。 四.大學實驗室組織平台與情境對於組織創新活動之影響 在OLED材料合成相關實驗室內,尤其從事合成實驗方面,知識內隱性的程度是很高的,實做印證記載於書本論文上的知識和吸收源自其他成員身上的經驗,在OLED材料合成相關實驗室裡都是很重要的。做合成實驗的時候由於環境變因多,操作過程裡的控制變因複雜,有時候同一個實驗,不同的人按照一樣的實驗步驟做出來的結果很可能不同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1)實驗室成員本身的基本功夫(2)個人化學知識豐富度(3)對實驗的敏感度(4)援用外在資料的能力,也因此訓練一個新進人員到位,需要透過長時間實做養成;為了養成化學合成技巧,一個新進的碩士級成員往往要透過最少三個月的時間,投入實做,透過觀察,如此經過密集且需要勤奮投入一年後,才開始可以操作一些較具原創性的實驗。 以下敘述實驗室組織與平台之於知識轉化創造概念的過程: u 實驗室經由新生實做實驗,共同實驗,內隱知識共同化模式有助於知識概念的生成 u 實驗室經由透過共同實驗,結構和非結構化知識分享,透過成員之間隱喻、類比,曖昧和重複等方式將知識從個人內部移轉到組織之中,有助於內隱性知識外化,促進知識的轉換 u 實驗室經由透過結構化知識分享,異質團隊知識的轉換,有助於內隱性知識外化,促進知識的轉換將外外顯知識加以結合,有助於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 u 實驗室經由透過實驗操將外顯知識轉化為內隱知識的過程,將知識進一步內化到個人的內隱知識基礎,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 5.其他發現 目前大學實驗室研究在資源上多停留在系所層次,研究規模有限,許多系所裡齊頭式的資源分配,以及對於實驗室新進成員招募數目限制(quota制,規定一年只能收入一定名額的博碩士生),學位資格考的限制對於引入異質領域成員造成進入障礙,以及大學教育和研究領域的斷層,都造成實驗室團隊組成之規模及素質問題。另外,在環境上空間分配不足,在研究環境上沒有優良的技術幕僚挹注實驗環境,在行政上亦亟需優良的專案及庶務管理者,國內實驗室並沒有助教授或資深博士後研究員的體系,亦是目前研究能量無法有效蓄積激盪之原因。
4

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創造-以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的IC設計實驗室為例

曾立欣, Lenny Ts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造是組織所需要面臨的重要議題,而為了有效達成知識創造的目的,優良的人力資源管理是關鍵因素之一。成功的企業知識管理,來自於人力資源管理的支持,帶動良好的組織文化和結構,以及員工樂於分享、創造並應用知識的組織能力。 面對提昇與加強國家競爭力與產業技術的過程中,人力資源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大學是人力資源的大本營,大學在技術網路中,扮演兩種角色,第一是作基礎的研究,其知識可以做為廠商後續開發之用;第二,大學可以協助企業訓練人才,特別是增強理論方面的知識,妥善運用大學研發實力已成為政府科技政策中極重要的一環。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欲探討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組織知識創造的重要活動,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知識創造的互動,而研究對象為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之大學IC設計實驗室。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內涵 研究發現1-1:大學實驗室的人力組成會影響實驗室教育訓練。大學實驗室的博士生組成會影響實驗室教育訓練涉入程度。人力組成中的博士生在實驗室的比率,比率越高,實驗室技術類教育訓練越紮實。 2、大學實驗室的組織知識創造活動內涵 研究發現2-1:大學實驗室知識庫的技術文件管理,可以顯著的縮短成員的學習時間,幫助成員快速的進入到學習的下一個階段,提早成為實驗室具有知識創造能力的一員。 研究發現2-2:大學實驗室透過師徒制的帶領方式,有助於組織內分享內隱知識。 研究發現2-3: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強調的重點不同,會影響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方式。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越強調研究上的前瞻性,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技術移轉。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越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合作開發。 研究發現2-4:大學實驗室的建立原型過程中,採取資訊的重覆來幫助實驗室的知識學習。 研究發現2-5:大學實驗室的跨層次知識擴展,有助於實驗室內部知識庫的知識累積與創造。 3、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知識創造活動的互動 研究發現3-1:大學實驗室人員組成中的共同背景程度高時,有助於影響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大學IC設計實驗室成員來自於電子、電機相關領域時,有助於內隱知識的加速分享。 研究發現3-2:大學實驗室的內部氣氛會影響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大學實驗室的內部氣氛開放時,有助於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 研究發現3-3:大學實驗室的組織設計強調技術領域的專案編組時,實驗室確認觀念方式會 強調透過專案團隊討論的方式,達到確認觀念的目的。 研究發現3-4:大學實驗室在知識創造的考量下,會影響實驗室組織結構的設計。實驗室組織結構在層級結構下,更加強調按照技術領域的專案編組,而專案編組的重要性凌駕於層級結構之上。 研究發現3-5: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會影響實驗室工作設計。 / In knowledge-economy era, knowledge creation is the essential issue that each organization is urged to face.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creation, well-organiz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Universities are the crib of human resource. In technical network, universities play two important roles. The first role is to do fundamental researches, which leads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s in the industry. The second one is to help cultivate the skillful personnel for the industry, especially enhance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research potential in universities has already been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govern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labs, the vital activities in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he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the IC-design Labs in universities, which possess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academic fields and devote to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5

跨領域整合大學實驗室之核心能力與知識創造活動之研究:以台大微奈米機電系統實驗室為例

楊佳珮, Chia Pei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文摘要 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知識將成為生財的主要工具。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萊斯特•梭羅(Lester Thurow)在其1999年的大作「知識經濟時代」(Building Wealth)當中開宗明義便提到,時值二十和二十一世紀之交,微電子、電腦、電信、新人造材料、機器人、生物科技等六大新科技彼此結合互動,創造一個嶄新的經濟世界。這六大領域所屬的基礎科學突飛猛進,開發全新的科技,也造就全新的產業:電腦、半導體、雷射等等。人類已經不能再靠以往的舊公式功成名就。人類發展史上,控制土地、黃金、及石油等天然資源一項是功成名就的要素。但一夕之間,成功的要素變成了「知識」。而要不斷的維持成功與累積優勢,持續創造並且累積「知識」則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 隨著產業的發展,科技跨領域整合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光電產業、數位內容產業、奈米產業、資訊電子產業、微機電產業,在在都不是任何一項單一技術與科技能夠促成的產業。其中,台灣在微機電產業的發展上,因為具有過去累積豐厚的半導體相關知識技能,因此微機電產業被認為是台灣相當有潛力的下一世代重要產業。 在產業持續創新這個過程當中,除了產業本身的研發單位的努力之外,學校的實驗室也在不同的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對於這股重要的研發勢力,至今台灣對它內部組織平台,核心能力的養成與蓄積,以及知識創造活動的實際內涵並不甚了解。因此本論文選擇針對台灣最重要的微機電系統相關大學實驗室之一─台灣大學微奈米機電系統實驗室─作深入的單一個案研究,以Dorothy Leonard-Barton(1995)的架構,探討一個科技跨領域整合程度高、與產業界互動密切的大學實驗室,其組織核心能力為何?其核心能力如何養成並且累積?實驗室的知識創造活動如何?知識創造活動與核心能力之間的關係如何? 本研究發現,對於跨領域整合的實驗室來說,要促進並且確保團隊合作的品質是第一要務,而這個目標的達成則是實驗室整體核心能力的展現。他不是一個單一構面能夠達成的,而是從員工知識技能、實體科技系統、管理系統與價值觀和組織文化整體配套之下的組合。其中畫龍點睛的部分,就是組織文化以及價值觀。跨領域整合的實驗室要能夠成功,其價值觀必須相當重視「人」的價值。把「人」當作最大的資產,並且以「人」的整合為首要,而非把「人」只當作是「技術」的載具。因為對「人」的重視,因此他必須要在組織架構與管理系統的設計上都處處考慮到什麼樣的環境能夠促進成員以組織大目標為前提貢獻所能。 單打獨鬥的研究單位因為資源與知識範疇的有限,要開發出一套系統應用的研究成果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他們在專業能力的深化上面也許使他們能夠有能力開發出一個技術難度相當高並且有價值的單一元件,然而要對民生經濟與產業有貢獻,光是單一元件是不夠的。因此相對來說,具有跨領域整合能力的研究單位,透過系統整合開發的角度,回來把所需元件兜在一起,迅速整合之後對於民生經濟與產業所造成的貢獻,以及知識整合加值之後所產生的爆發力是相當驚人的。 / Abstract Knowled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building block of the so called “New Economy”. MIT professor Lester Thurow wrote in his book “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 is the new basis for wealth.” He also wrote that, “…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under way. Microelectronics, computers, telecommunications, designer materials, robotics and biotechnologies are transforming all facets of life.” Nowadays, the most crucial way to gain and strengthen an organization’s competency is through well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The need of cross-discipline knowled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a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dustry heightens. Industries including electronic-optic industry,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nanotechnology industry, micro-electro-mechanical industry, etc are all examples of industries that rely highly on cross-discipline technology. Because of the maturity of Taiwan’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t is highly expected that micro-electro-mechanical industry will flourish.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lab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R&D environment. However, there is not as much research on university labs as there are on corporate lab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MS university labs in Taiwan—NEMS/MEMS Lab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under Dorothy Leonard-Barton’s (1995) framework: What is the core competency of a highly cross-disciplined system integrated university lab? How does the university lab strengthen its core competency? What are the knowledge creating activities specifically? How do the knowledge creating activities interact with its core competency?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acknowledge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he value of people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a highly cross-disciplined system integrated university lab. They should not be merely slogans of management studies, but should be embedded in daily operations and value systems of all team members. With that, the power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university labs will be significant.
6

ERP系統使用與維護的知識創造與移轉對企業智慧資本之影響

黃惠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ERP系統的使用在國內已邁入成熟期,成為企業永續經營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然而針對ERP維護管理的研究卻寥寥可數;而結合ERP使用與維護、知識創造與移轉、智慧資本三者的應用性知識之研究更是罕見。本研究以探索性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國內已導入ERP系統且上線使用超過五年以上的三家企業進行深度訪談,藉由探討個案公司ERP系統的建置、使用與維護歷程,以了解在學術界與實務界較少涉及的ERP維護管理問題,同時以知識創造與移轉的角度切入,探討企業對於ERP系統的使用與維護係如何影響企業的智慧資本存量,從而作為往後研究與實務上應用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研究發現包括:知識創造來源受到「維護經驗深化」、「技術移轉」及「自製或外購系統」等三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可強化知識外化的機制如建置經驗資料庫、採用群組軟體,或組織跨部門的維護專案小組等方式來加強知識移轉的效果;由高階管理階層主動發起維護活動可克服在維護時由各部門相互協商效率欠佳的問題,同時較能確保維護成效,達到較高結構資本的累積;ERP系統維護係直接影響人力資本與結構資本,再透過系統的使用而影響關係資本。
7

組織學習與知識創造關係之研究:社會資本的研究途徑

詹益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期以社會資本作為的研究途徑,探討管理學與社會學此二學科,希冀在組織學習與知識創造兩項組織活動的運作下,導入社會資本的概念,使本研究中有關組織學習與知識創造的研究議題,得以經由人際間的社群網絡的鑲嵌解釋,獲得不同面向的研究觀點,並期對相關之研究領域及後續之研究能有些許助益。經由上述研究動機的歸結,在此提出以下的研究目的:(1)探究「社會資本」之相關概念;(2)探究組織學習與知識創造之理論極其相互關聯;(3)探討組織中之社會資本對於組織學習與知識創造過程之影響性。本文採質化研究的途徑,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為主。資料之蒐集以相關論文、專書、期刊中發表之專文等為範圍,如Chris Argyris與D. A. Schon、Peter M. Senge(組織學習);Ikujiro Nonaka與Hirotaka Takeuchi(知識創造);Pierre Bourdieu、James S. Coleman、Francis Fukuyama、Alejandro Portes、Robert D. Putnam(社會資本)等學者們之著作。
8

我國遊戲軟體開發模式之知識創造與智慧財產權管理

張家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遊戲市場競爭激烈,國內PC遊戲軟體的開發已由以往的只要數百萬元投資轉變成為動輒上千萬的支出,同時在產品種類繁多的情形下,業者為了凸顯自身的產品,必須花費更多的行銷費用。儘管政府提出兩兆雙星計畫,並於2002年5月13日通過「加強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推動方案」,並訂定「數位內容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優惠貸款要點」,但實際施行時卻未能產生實際的效益,歸結其原因,主要係鑑價與金融機構對於遊戲軟體之特性與製作過程的不了解,故本研究欲以研究遊戲開發過程中之智慧財產權產生方式,並衡量各階段可產生之智慧財產權型式,以提供日後針對高度創意性產業其無形資產價值衡量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藉由與遊戲軟體製作公司的訪談過程中,針對遊戲開發流程之探討,以了解各個遊戲開發流程中「技術知識特質」差異對「知識創造模式」所產生的影響,並藉由「知識創造模式」差異以探討其對「智慧財產權管理」所產生之影響。茲將所得到之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國內各遊戲開發公司之製作流程皆十分相似,且認為遊戲之價值主要來自於概念產生的階段。 二、遊戲開發技術知識特質之內隱化程度、複雜程度及模組化程度,因遊戲開發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隨遊戲開發流程的進行,技術知識之內隱程度高逐漸轉降低、模組化程度隨之增加、複雜程度隨之降低。 三、遊戲開發過程中,技術知識特質對知識創造之共同解決問題模式會有所影響。 技術知識內隱性程度較高時,以原型作為溝通媒介的情況較為顯著,且專案成員間的溝通較為頻繁。技術知識複雜程度較高時,溝通模式上較強調T型技巧員工、建設性的意見與目標一致。技術知識模組化程度較低時,以原型作為溝通媒介的情況較為顯著。 四、遊戲開發過程中,技術知識特質對知識創造之執行與整合新技術程序及工具會有所影響。 技術知識內隱性程度較高,引進新技術及工具時,主要係以溝通其概念與可行性為主;反之,若內隱性較低時,主要係以討論該技術實際該如何執行。技術知識之複雜度較高時,新技術知識來源多元性較高,在溝通新技術知識時,亦比較需要與該技術來源互動。 五、遊戲開發流程中,技術知識特質之內隱程度,會影響知識創造活動中之實驗與原型試製。 六、國內遊戲軟體公司於遊戲開發過程中,認為商標權、著作權及營業秘密為較可能利用之保護形式。 專利權為較不可行的保護型式,導因於公開制度及遊戲軟體產品生命週期較短的限制。 七、遊戲開發過程中,其智慧財產權保護標的型式,由多樣性與複雜性逐漸轉變為單一或特殊功能與較明確的產出。 八、遊戲開發過程中,知識創造模式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標的型式會有所影響。 遊戲開發過程中,各階段技術知識特質透過知識創造模式,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標的型式會有所影響。 九、遊戲開發過程中所產生之智慧財產權,主要以內部使用及外部授權的方式加值。 但遊戲開發過程中所產生之智慧財產權,於著作權及商標權對外授權之型式與收入仍顯不足。 十、國內各遊戲製作公司,於企業內智財管理制度,仍有所改進的空間。
9

我國生物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策略-以知識管理觀點

鄧維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之上游產業政策係由國科會主導,中游主要如生技中心、藥劑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共有12個執行單位,而這些執行單位常為配合政策而承接、執行上級交付的研究計畫,與民間企業期以市場導向的做法大相逕庭。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之關鍵在於人才、資金、技術與市場等四個層面,台灣在「經濟奇蹟」之後,資金已不成問題,現階段最為迫切的應屬技術引進及下游廠商之人才培訓,以提昇整體產業水準。本研究透過實務訪談及產業分析的方式,期獲致下列四個目的: 一、了解我國生物技術產業所面臨的問題。 二、以知識管理觀點,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作有系統之分析。 三、提供欲進入生物技術產業領域之企業,有關人力資源策略的方向。 四、提供政府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政策發展方向之建議。 生物技術產業之核心能力在研發與製程放大,就生技產業之價值鏈而言,皆屬於前段之實驗室階段,實驗室的研發非個別成員封閉的自我創造,必須透過團隊的組織學習才能實現;組織學習是一點一滴漸進累積的,亦是企業競爭力的象徵,組織學習活動內容即為知識創造、取得、擴散、儲存的過程。人力(知識載運者)在研發階段知識的產生、擴散、儲存過程中,扮演決定性角色,亦是生技產品能否成功的關鍵。故第二章文獻探討內容為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智慧資本(知識應用所產生高價值資產)及專業技術人員之人力資源四個部分。 第三章研究架構部分針對生技產業價值鏈(發現、研發、測試/法規、製造、臨床測試/審核)前段發現與研發之知識取得、學習、擴散、儲存等做為探討架構。 第四章研究分析之實務訪談部分,就生物技術產業上、中、下游進行實務訪談,其中上游國科會部分僅將蒐集之資料加以整理;中游部分訪問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研究助理張先生,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生物化學組陳專員;下游則訪問永信製藥公司研發部田主任及台鹽實業公司通霄精鹽廠研化課劉課長。研究分析部分就生技產業之產品線廣度與特色、目標市場之區隔方式與選擇、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地理涵蓋範圍、競爭武器等六個策略形態與價值鏈展開形成之矩陣,就訪談生技產業現狀予以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部分係將研究結果以第二章之研究目的做一整理,並對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就生技產業知識管理未來應加強方向摘述如下: (一)組織學習部分:1.建立共同願景。2.外部學習。3.團隊學習。4.實驗新方法。5.學習別人經驗。 (二)知識管理部分:1.核心能力。2.知識來源:(1)非正式網路組織。(2)融合。(3)重複。(4)供應商、顧客、競爭者。3.知識擴散:(1)下游建立資料庫。(2)使用電子科技及視訊工具。(3)建立知識分享的文化。4.儲存:(1)建立資料庫。(2)建立維持方式。 本研究在第二章文獻探討提出知識球(Knowledge Ball)的概念,及第四章研究分析提出知識共振(Kowledge Resonance)及跨領域培育(Cross Fertilize)的構想,為本研究過程之心得,尚未加以實務驗證及理論分析,僅供參考。 近年來台灣小生技廠商:如,得聖興生物科技公司致力於微生物科技研發;由生化教授沈燕士成立之五鼎生技公司以生物感測技術研發血糖儀(主要產品為血糖測試機與血糖試片,將於89年上櫃);和桐與統一集團合作導入美國生化科技公司賽雷拉(Celera)的基因解讀技術;另基因解密工程的工具-生物晶片(亦稱基因晶片),台灣廠商微晶科技、晶宇科技、台灣基因科技公司等亦積極投入研發,小生技廠商以技術起家,亦能在生技產業之高階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使我國生技產業燃起一線生機。 期待10年、20年後,台灣生技產業亦能如目前之電子、資訊產業蓬勃發展,則台灣「經濟奇蹟」將持續下去,永不褪色!
10

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之研究

王祥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劇烈變遷與複雜不確定性高的大環境,人們有可能感到茫然無助不知何去何從,此時需要領導者提供方向帶領追隨者前進。   領導者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提供方向,指導追隨者前進,然而在此種動態複雜大環境之下,對未來的變遷無法預測的情境下,領導者不免也同樣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正確的方向為何,甚至本來就沒有所謂正確的方向可言。   領導者過去為提供方向所仰賴的知識,在今日有可能無法繼續適用,甚至某些知識會造成領導者思維上的障礙,必須予以揚棄;此外,領導者可能必須為當下的情境立即產生所需的知識。因此領導者知識創造的能力也日益受到重視。   領導者除了要有創造力,能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之外,更必須要有開放的心胸,因應環境的變化,不拘泥於過去既有的方式,進而必須要有兼顧知情意的智慧與通情達理的默會知識,對於衝突的知識知道如何判斷,對於人際的互動也能處置得宜,在適當的場合做出適當的回應。   本論文首先針對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進行的知識創造活動進行討論,進而對於如何提升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提出建議,進而對不同情境下領導者如何運用知識創造能力作探討。在提升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上,除了強調技術能力的學習之外,更強調必須「由技入道」,進一步從領導者思維能力的修練與智慧的精進著手,促使領導者有足夠的智慧產生合適的知識,以因應變遷,進而駕馭變遷。

Page generated in 0.03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