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生物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策略-以知識管理觀點

鄧維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之上游產業政策係由國科會主導,中游主要如生技中心、藥劑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共有12個執行單位,而這些執行單位常為配合政策而承接、執行上級交付的研究計畫,與民間企業期以市場導向的做法大相逕庭。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之關鍵在於人才、資金、技術與市場等四個層面,台灣在「經濟奇蹟」之後,資金已不成問題,現階段最為迫切的應屬技術引進及下游廠商之人才培訓,以提昇整體產業水準。本研究透過實務訪談及產業分析的方式,期獲致下列四個目的: 一、了解我國生物技術產業所面臨的問題。 二、以知識管理觀點,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作有系統之分析。 三、提供欲進入生物技術產業領域之企業,有關人力資源策略的方向。 四、提供政府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政策發展方向之建議。 生物技術產業之核心能力在研發與製程放大,就生技產業之價值鏈而言,皆屬於前段之實驗室階段,實驗室的研發非個別成員封閉的自我創造,必須透過團隊的組織學習才能實現;組織學習是一點一滴漸進累積的,亦是企業競爭力的象徵,組織學習活動內容即為知識創造、取得、擴散、儲存的過程。人力(知識載運者)在研發階段知識的產生、擴散、儲存過程中,扮演決定性角色,亦是生技產品能否成功的關鍵。故第二章文獻探討內容為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智慧資本(知識應用所產生高價值資產)及專業技術人員之人力資源四個部分。 第三章研究架構部分針對生技產業價值鏈(發現、研發、測試/法規、製造、臨床測試/審核)前段發現與研發之知識取得、學習、擴散、儲存等做為探討架構。 第四章研究分析之實務訪談部分,就生物技術產業上、中、下游進行實務訪談,其中上游國科會部分僅將蒐集之資料加以整理;中游部分訪問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研究助理張先生,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生物化學組陳專員;下游則訪問永信製藥公司研發部田主任及台鹽實業公司通霄精鹽廠研化課劉課長。研究分析部分就生技產業之產品線廣度與特色、目標市場之區隔方式與選擇、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地理涵蓋範圍、競爭武器等六個策略形態與價值鏈展開形成之矩陣,就訪談生技產業現狀予以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部分係將研究結果以第二章之研究目的做一整理,並對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就生技產業知識管理未來應加強方向摘述如下: (一)組織學習部分:1.建立共同願景。2.外部學習。3.團隊學習。4.實驗新方法。5.學習別人經驗。 (二)知識管理部分:1.核心能力。2.知識來源:(1)非正式網路組織。(2)融合。(3)重複。(4)供應商、顧客、競爭者。3.知識擴散:(1)下游建立資料庫。(2)使用電子科技及視訊工具。(3)建立知識分享的文化。4.儲存:(1)建立資料庫。(2)建立維持方式。 本研究在第二章文獻探討提出知識球(Knowledge Ball)的概念,及第四章研究分析提出知識共振(Kowledge Resonance)及跨領域培育(Cross Fertilize)的構想,為本研究過程之心得,尚未加以實務驗證及理論分析,僅供參考。 近年來台灣小生技廠商:如,得聖興生物科技公司致力於微生物科技研發;由生化教授沈燕士成立之五鼎生技公司以生物感測技術研發血糖儀(主要產品為血糖測試機與血糖試片,將於89年上櫃);和桐與統一集團合作導入美國生化科技公司賽雷拉(Celera)的基因解讀技術;另基因解密工程的工具-生物晶片(亦稱基因晶片),台灣廠商微晶科技、晶宇科技、台灣基因科技公司等亦積極投入研發,小生技廠商以技術起家,亦能在生技產業之高階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使我國生技產業燃起一線生機。 期待10年、20年後,台灣生技產業亦能如目前之電子、資訊產業蓬勃發展,則台灣「經濟奇蹟」將持續下去,永不褪色!
2

業務部門的知識管理活動與其知識管理促動因子之研究 / A Stud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Enablers of Sales Department

林國勝, Lin, Kuo 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台灣產業多半只在意開發新產品或降低成本,但IBM的調查發現,由於全球化風潮,使得商業競爭加劇,「業務模式創新」已成為企業的最新戰場。過去製造業經營思考重在如何用最快、最低的成本,生產出最大量的產品,少有創意想法;現在,則要以「銷售業務與顧客服務」為導向,強調附加價值變為經營者的主要思考方向,如:IBM、台積電和統一皆強調自己為服務導向的公司。 隨著「消費者意識抬頭」,於是了解消費者需求、爭取客戶認同與維護客戶的良好關係成為企業發展的重點。必須認知充分的瞭解客戶需求,才能和客戶間建立互動關係,進行有效的行銷動作,創造訂單及利潤,並針對潛在客戶與顧客往來如買賣、銷售和行銷活動等需要而提供相關管理。然而,產業界急於建立客戶關懷機制,卻苦於人力不足、流動率高、訓練成本昂貴、專業知識不足等問題。若能落實知識管理,可望蓄積組織知識,提供業務人員良好知識,以增加競爭力。因此,要如何透過有效的方式提昇組織的價值,「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便成為近來最受組織重視的關鍵性議題。因為知識管理不但可以提昇組織的效率與創造性,重要的是能夠維持組織的競爭優勢。 然而以往有關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大部分是探討知識管理活動部分,很少觸及促動因子部分,但是知識管理活動進行中,常受促動因子的影響,如美國生產力與品質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2000),簡稱APQC,便指出組織在推動知識管理時需注意兩項重要的關鍵,一為知識管理的流程,另一為知識管理的促動要素,即是「策略與領導」、「組織文化」、「資訊科技」與「績效考評」。因此,除了一般所知的知識管理流程,還必須要有相關促動因子的配套措施,才能順利進行知識管理活動。 因此,本研究結合「知識管理活動」與「知識管理促動因子」建構出研究架構,以多重個案法,探討銷售表現較為良好企業之業務部門,其知識管理活動之作為,以及知識管理促動因子對知識管理活動之影響,以提供有意進行知識管理之企業業務部門參考。 在業務部門知識管理活動的運作情形方面得出以下結論: (一) 外部知識是業務部門知識吸收的重要來源。 (二) 內隱性知識必須仰賴人員式的知識蓄積方式。 (三) 討論與模擬演練有助於業務部門知識擴散,專案團隊與跨部門合作有助於跨部門知識擴散。 在知識管理促動因子對業務部門的知識管理活動之影響方面得出以下結論: (一) 公司策略與領導者行動皆有助於知識管理活動的進行。 (二) 組織文化有助於知識管理活動的進行,尤其是合作與分享文化。 (三) 資訊科技是知識管理的有利工具,但非必然成功因子,需其他促動因子配合。 (四) 實質激勵措施並非進行知識管理必備因子,可以其他方式替代,但教育訓練則不可或缺。 關鍵字:知識管理、知識管理促動因子、知識吸收、知識蓄積、知識擴散、知識儲存、知識分享、業務、銷售、行銷
3

跨疆域的技術移轉與技術整合之研究-以台商鑫昌機械赴大陸投資為例

林永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鑒於大部分知識管理對技術移轉的研究傾向於以高科技產業及其技術的移入為素材,又傳統產業整廠外移大陸已蔚成趨勢,本研究乃選擇探討台商機械製造業外移大陸的技術移轉過程及子公司如何將移入的技術知識儲存蓄積、擴散等整理整合以形成核心能耐的過程為內容。研究內容涵蓋「跨疆域的組織間(母子公司間)之技術移轉」與「接受者(子公司)組織內部技術知識的整合」兩個程序,並導引出「移轉的標的」、「移轉的過程」與「知識整合的程序」三個研究主體,而分別與「知識流通理論」、「知識移轉理論」、「知識整合理論」相印證。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只選擇台灣鑫昌機械、上海鑫水機械一個母子公司的個案以深度訪談與實地觀察的方式,深入地報導該母子公司的實際做法並將完整知識流通的過程結合理論文獻分析發展相關的命題。共計發展有十七個命題,而主要的結論為:技術知識的特質為「技術知識的複雜性內隱性與學習的累加性特質會影響技術移轉學習的難易度」;技術移轉機制之設計為「以師徒制為基礎,採階梯技術移轉的模式,由簡而繁逐步累積學習成果與能力,因應了技術知識高度的複雜性與內隱性」、「建構了由依附於文件的知識→依附於實體的知識→依附於人的知識,之移轉程序,循序漸進克服了技術移轉障礙」、「為消弭高度內隱帶來的遺轉難度,推動了中介者設置,使技術知識在移轉者、接受者、中介者間的知識流更順暢」;技術吸收與內化之做法為「以實做為技術吸收之基礎,透過展示與觀摩、共同實做、接受者獨做,三項過程反覆循環運作,落實了接受者技術的吸收」、「三代同堂教學相長的技術移轉機制,有利於技術接受者知識的內化與移轉者知識之精進」;知識整合與組織學習的做法為「同時建構單向、雙向及多向的多層次溝通方式,有利於組織的技術知識分享與擴散」、「技術接受者在實做過程後,再檢視移轉者原提供的各項文件知識,並加以補充修正,可提升知識的外顯化與知識整理之效果」、「技術跨疆域的移轉,其技術知識須經歷調適與零件本土化,方能完成技術的儲存蓄積」。 最後,本研究對實務提出一些建議:「對外合作投資時,應評估技術知識特質的不同再研儗雙方合作模式」、「技術移轉過程,尤其是跨疆域,應設置中介者以強化知識流通過程的溝通」、「採用三代同堂教學相長的技術移轉機制,讓技術接受者在學會某項技能時教導新的接受者,既可確定這項技能會真正深入接受者的記憶而成為個人知識的一部分,對於知識之擴散與移轉者技術之精進亦有所助益」、「技術移轉應結合資料庫的管理知識移轉」。

Page generated in 0.019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