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1
  • 31
  • Tagged with
  • 31
  • 31
  • 31
  • 14
  • 14
  • 11
  • 9
  • 9
  • 8
  • 7
  • 7
  • 6
  • 6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IC產業研發投入的決定因素

洪元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以完整的產業鏈與優秀的製造能力在全球IC產業佔有一席之地,但隨者產業西移,與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的寒冬都將讓以代工和生產為主的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而且這是場生死攸關的戰爭。面臨競爭考驗,未來必須能在創新能力作更大的突破,才能突圍而出。IC產業的特性:技術密集度高、資金需求龐大、產品生命週期短、價格競爭激烈、市場應用廣泛、市場變化快速且風險高、研究發展需求強及國際化競爭程度高等特性。而其創新能力則是公司勝出的主要關鍵,仰賴的是公司願意投入龐大的資金與研發團隊,才能開發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所以本文的重點即在探討台灣IC產業研發投入的決定因素,期望藉由這樣的探討釐清真正影響公司投入研發的因子並能對公司管理者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本文企圖由台灣自1997至2005年的上市櫃IC廠商的資料以計量估計的實證方式探討影響廠商研發投入的因素。俾使企業管理階層能在研發創新的投入上能有更多的了解與判斷,我們從幾個面向來探討影響影響研發比例的因素,1)廠商規模、2)員工的教育水準、3)外銷比例、4)對外投資、5)固定投資成長率,經由實證估計我們發現: 1.)廠商規模對研發比例的影響不顯著 2.)員工的教育水準越高對研發比例的提高有顯著影響 3.)外銷比例愈高的IC廠商其研發比例也愈高 4.)對遠赴已開發國家直接投資的IC廠商,其研發活動並沒有顯著的增加。然而,對開發中國家直接投資的IC廠商,投資愈高,其研發活動有顯著減少。 5.)固定投資成長率雖和研發比例的關係無法推測。但結果顯示固定投資成長率的估計係數為正值且統計上顯著,這顯示出固定投資成長率越高的IC廠商,其研發的比例也越高 綜合上述,台灣IC產業公司為維持其產業競爭優勢,並不在其公司規模,而是公司願意僱請高學歷素質的員工與投入大量的研發的成本,去開發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可以說創新能力則是公司勝出的主要關鍵。所以本文的重點即在探討台灣IC產業研發投入的決定因素,期望藉由這樣的探討釐清真正影響公司投入研發的因子並能對公司管理者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2

台灣IC設計產業競爭優勢與策略探討-以聯發科為例 /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Strategies Study for Taiwan's IC design industry - Case Study on Mediatek

張淑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個案公司聯發科是台灣IC設計龍頭廠商,亦是全球第三大IC設計公司,其競爭力對於整體台灣產業競爭力具關鍵代表性。過去在光碟機與山寨手機市場勝出,亦曾經因未能掌握智慧型手機的3G晶片趨勢,遭遇不小的挫敗,雖然後來扭轉局勢,站穩中國智慧型手機中低階市場,甚至推出八核心晶片產品,打開中高階市場,迎向4G時代。面對物聯網為半導體下一世代關鍵成長動能,聯發科積極發展與佈局,希冀能在物聯網時代同樣佔有一席之地。 本研究首先針對聯發科所處全球IC設計產業發展,予以了解與掌握產業的機會與威脅,加上利用波特的五力分析行動通訊產業競爭態勢。本研究更進一步探究出,聯發科如何由其核心能耐出發,發展出具循環增益的競爭優勢鐵三角,並透過一次次併購與策略合作,整合並內化以提升其競爭力,一步步堅實的壯大競爭優勢鐵三角,來因應強大的產業競爭威脅,避免了一代拳王的命運之外,更為其開展出新產品發展機會,為企業帶來優異成長與未來契機,更甚者,達到核心能耐、競爭優勢與成長策略不斷良性循環與增進之效。 綜合上述,縱然面臨嚴峻的產業趨勢發展與競爭態勢,聯發科早已採取策略予以面對及因應,是否能再次複製成功經驗,突破困境?以其長期發展有成且又不斷循環增益的競爭優勢鐵三角,縱然目前困境仍須步步為營,但當下一世代物聯網應用產品爆發性興起時,聯發科亦將再嶄露頭角,我們對於聯發科的未來應無悲觀的理由。
3

台灣IC設計業是否需自建晶圓廠-以個案分析其利弊 / Should Taiwan IC Design Firms Build Own Fabs?-A Case Study On Costs and Benefits

林正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個案公司所屬行業為IC設計,一般而言,IC設計公司致力於研發和設計,而將生產部份交由專業代工廠,個案公司卻在其經營狀況處於高峰之際,令人意外地宣佈準備自建晶圓廠,個案公司是在什麼動機考量下作出這決策?又在如此重大策略之後,真的可以解決個案公司的問題嗎? 本研究係以個案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敘述個案公司所屬的產業環境及其因應產業變遷、力求公司成長過程中在經營策略上的重大改變,闡述個案公司重大的轉變策略的背景因素,並試圖以財務分析的方法事先洞查該公司將來可能面臨的經營問題,再透過SWOT分析、五力分析來看個案公司經營策略轉變的優劣之處及其可能所帶出的經營結果。 透過本個案分析可以證明跨入非本業專精的經營或嘗試自行取代過去一直依賴的專業外包產能是冒了很大的風險,若無完整的配套策略及財務後盾,反而讓原本體質良好的企業陷入經營困境;最後本研究發現適當的製程外包除可減輕負債、設備折舊壓力,對企業本身的ROA、ROE也可維持較佳的表現;另外企業經營的優劣勝敗取決於是否聚焦在”賺最專業的本業”。 關鍵詞:IC設計、IDM、SWOT、五力分析 / This study analyzes an IC design firm’s decision on whether to build and own a fabrication plant (“fab”). In general, IC design firms outsource the production of chips to independent semiconductor foundries. The case company, however, decided to build its own fab during its peak years of operation. What motivated this business decision? Did the rare industry practice meet the firm’s needs? This case study describes the company’s complex industry environments, its business strategies as the firm was coping with industry trends and managing phenomenal growth, and essential background factors that had led to the “own-a-fab” decision. This study also conducts financial analysis in anticipation with the company’s operational challenges. It uses SWOT and 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so as to delineate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this major shift in business strategy as well as the business results. The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major risks are taken as firms try to divest into an unfamiliar business area (which in this case was outsourced to professional foundries). Without a well-conceived strategy with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fficient financial backing, a fine company may run into business troubles. Moreover, this study finds that proper outsourcing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reduces debt and equipments depreciation pressures while contributing to better ROA and ROE performanc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successful businesses should try gain focus on it best, most-skillful expertise areas. Key Words:IC design,IDM,SWOT,Five Forces Model.
4

最低稅負制實施前後對我國公司稅負影響之研究-以上市櫃及興櫃IC設計產業為例

伍啟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立法院於民國94年12月9日正式三讀通過「所得稅基本稅額條例」,使得最低稅負制度正式成為國人熱門討論的話題。我國實施最低稅負制的起因主要在於立法院有立法委員批評我國高科技產業公司如台積電、聯電等,近幾年來所繳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遠低於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再加上財政部公佈了全國前40位最富有的納稅義務人,民眾赫然發現其中竟然有人免繳所得稅,這一連串對於所得稅及租稅公平有關的負面新聞接連公佈後,促成主管機關認真檢討及思考現行的所得稅制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必要性。 由於高科技產業所享有的龐大租稅優惠及利益一向為社會投資大眾所熟知,而IC設計產業因為是我國政府目前重點扶植的產業之ㄧ,在資本市場的股價表現上來看,該類產業的股票本益比也往往較其他科技產業來得高。所以投資人將會特別注意最低稅負制實施後是否會對於IC設計產業在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公司的投資決策、財務操作等方面造成一些不良的衝擊與影響。 本研究希望透過蒐集上市櫃及興櫃掛牌的IC設計產業公司從民國93年度至民國96年度間的各項財務、稅務相關資料,利用統計進行相關分析,探討上市櫃及興櫃掛牌的IC設計產業公司在最低稅負制實施後,是否對於其所得稅負擔與財務、投資決策等方面造成重大的影響;並進一步評估最低稅負制度是否能達成主管機關預期的目標及促進租稅公平的效果。
5

以價值創新為基礎的工業行銷策略-後進IC供應商之案例

夏福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IC設計產業在創新及研發的持續努力下也在市場的開拓上帶來了豐碩的成果。雖然已在全世界展露頭角,但是真正的規格制定者常是美國大型的公司所主導;台灣的廠商總是本著低成本和優質的研發能力成為價格的破壞者。但破壞價格進入到市場後,常常發生的是不知道下一步要往那裡走才是一條對的路─是繼鑟向超低成本邁進?還是結合品牌大廠製定新的規格? 本論文從工業行銷的角度來看企業如何消費IC供應商的服務,並且結合價值創新的觀點,試著為IC供應商找出更適切的工業行銷策略,並採用消費基礎的獲利機制,藉由企業在消費IC元件的過程中找到價值創新的機會。經由前面章節所述的分析與探討,獲得下列結論: 1. 本研究的個案中發現從產品評估規劃的階段透過市場行銷及研發人員較容易成功進入客戶的供應鏈。 2. 而在本論文中選定的個案中發現在專案進行,在與客戶互動的過程中,發現供應商若是能進一步藉著客戶的關鍵的階段找出能為客戶帶來價值創新的機會,將會為客戶帶來不同於以往的價值。 3.因著電子產品的特性需要在研發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關鍵決定的階段多在研究及規劃的階段,這也作為IC供應商施力點,參與客戶研究及規劃的階段以找尋新產品的想法及機會,並且更專注價值創新的工作。從顧客的整體買方週期切入後,因著不同客戶的產業特性,客戶使用的障礙,將會面臨產品規格、產品效能、產品價格、品質、創新能力、技術支援、交貨時間、降價空間等考量因素。 4. 最後本論文採用VPC模型試著將為客戶帶來的價值創新實際的分析,將價值(V)、價格(P)以及成本(C)量化並計算出價值創新後為客戶所帶來的效益。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大的消費者剩餘(S = V - P),而提昇顧客繼續使用該供應商後續的產品;此外,生產者要創造出更高的毛利潤(Profit = P - C),跳脫殺價競爭的循環模式。
6

半導體設備測試廠商競爭策略之研究-外商在大陸之個案 / SemiTest equipment supplier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China : the case of a foreign firm

王緯杰, Wang, Wei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早在2000年初即由中國的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先生創立了中芯國際半導體公司(SMIC),得到中國政府的全力支持,展開風起雲湧的半導體運動。張汝京積極的在大陸複製台灣晶圓代工模式,中國政府亦寄望於他,希望能將台灣成功的半導體產業能落實、深根至大陸。然則歷經十年的產業發展,其製程技術一直無法突破,以進入先進製程之林,也因此大陸半導體產業鏈(含封裝、測試)一直停滯、落後於台灣,只能代工技術門檻低、毛利低的晶片生產、封裝與測試。 然中國政府自金融海嘯後,改變策略,大力培植IC設計公司,從更上游始,利用台灣成熟、先進的代工技術,培養、落實在地化IC設計團隊以影響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實至今日,大陸已有超過1000家以上的設計公司投入到整個中國半導體市場、並打進全球供應鏈。兩岸半導體產業結構已悄悄的在慢慢改變中。 以本研究的T公司(個案公司)而言,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專業測試商,其專業於微波通訊、數位行動、基頻、電源管理與記憶體晶片,….等等之測試,以完整的配套測試方案之整合,迅速成為全球各地的IC設計製造廠商與代工廠在晶片測試領域的重要夥伴。然而在逐漸起飛,研發實力漸增的大陸市場中,T公司卻發生了業務拓展上的問題與瓶頸。公司內部擁有的能力與價值,是公司發展和擬定策略的基礎,且是公司利潤的來源,因此如何利用公司產品的優勢、組織內部資源與能力,以提出適合于中國市場的方案策略,成為中國在地公司的「策略夥伴」是公司再創盈利與提升全球市占率的一大課題。
7

IC設計公司併購之成功因素分析

鍾慶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企業併購風吹向科技業。在台灣素來引以為傲而且在全球產業鍊中佔有一席之地的IC設計產業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併購的機會。在過去一年以來,數個美國中大型IC設計公司紛至台灣探路,透過併購來完善其技術組合,或者與台灣ODM之間拉近關係。而台灣自己的IC設計公司也同時透過併購的過程加速企業的成長與產品的佈局。 本研究會先以一般的企業併購理論來分析IC設計產業,並且在兩家大型IC設計公司Marvell與聯發科成功的併購成長案例中來討論在IC設計產業裏,因產業的特殊性而顯得特別重要的併購成功因素。 本研究分析出八項併購的成功因素: 1.高階人員參與策略規劃 2.目標市場的選擇 3.購併的財務規劃 4.購併價值評估 5.併購後之人才資源管理 6.購併後之整合管理 7.矽智財之管理 8.委外生產之議價能力 其中將特別強調矽智財之管理與委外生產之議價力。這兩項因素是其他產業沒有著墨的地方,但是在IC設計產業卻顯得重要。而且也是文中提到的兩家IC設計公司對於併購能夠成功的獨到法則。 很多大型企業都有併購的經驗,併購成功的比率在美國相關的報導裏約只有百分之二十。透過這一次的分析,本研究也希望能讓業界先進們在以後的併購決策中有多一層的考量,在企業進行併購活動時,能掌握有較高的成功機率,達到預期的目標。
8

企業併購個案研究與績效分析:以聯發科併購晨星為例 /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ase Study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through MediaTek’s Acquisition of MStar

羋大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併購是企業策略中,短時間內迅速擴張規模,最快速且具主控能力的成長方式。隨著國際情勢的改變,全球各家半導體大廠紛紛透過併購進行水平整合,以期在創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本研究目的為以聯發科併購晨星一案為例,探討台灣半導體IC設計產業概況、併購動機、併購過程及未來策略發展,並分別以現金流量折現、類似企業比價、資產價值評價作為企業評價方法以分析財務績效。 透過個案研究,瞭解全球與台灣半導體IC設計產業因總體經濟情勢未來發展而趨緩、智慧型手機快速發展及面臨大陸IC設計廠商崛起,佐以過去數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發生的重大交易案件,發現具水平整合趨勢。因此聯發科併購晨星可結合手機與電視晶片市場,擴大3C市場競爭力,同時整合雙方研發技術,強化產品競爭性,並擴大企業規模以因應國際化競爭。策略角度而言,更能夠節省產品線研發的重覆投入成本、建立進入門檻及滿足更多客戶需求。 績效分析結果顯示,在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部分,無論是聯發科單獨存在的企業價值或晨星單獨存在的企業價值,換算成每股內含價值後皆超過現有的股價。而在類似企業比較法的部分,由於業務性質差異,換算股價時較現金流量折現法產生價格低。而資產價值評價法的部分,由於採用清算價值法,出發點為會計之評價方法,但未考慮公司的未來獲利能與現金流量,且按清算價值計算時容易低估企業價值;同時對商譽、專利與或有負債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不易正確評價。 / M&A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s undoubtedly the fastest enterprise growth strategy to grow business scale with controllability. As international industry changes, most of semiconductor enterprises began their horizontal integration though M&A to cope with their innovation difficulty.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aiwanese IC design industry, the M&A intention and transaction process and future strategy development through MediaTek’s acquisition of MStar, and evaluated financial performance with enterprise valuation methods such as discounted cash flow (DCF), comparable enterprises and asset valuation. Though case study, we realized the slowdown of global and Taiwanese IC design industry, fast-growing smartphone demand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IC design firms, and also found the trend of horizontal integration in Taiwanes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by reviewing major cases past years. Therefore, the acquisition of MStar enabled MediaTek to strengthen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smartphone and TV IC market, enhance technology level and increase business scale to compete in this global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y analysis, it also saved research cost, built up entry barrier and fulfilled more clients’ need. The results of performance analyses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n DCF, MediaTek’s or MStar’s standalone implied share price both exceed stock prices. In comparable enterprises, both of them are lower than the ones with DCF method due to different companies are valued differently based on their business portfolio and client base. In asset valuation, we used liquidation value as proxy, where it takes total amount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to account but future profitability and cash flow. Intangible assets, such as goodwill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ntingent liabilities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Hence the liquidation share price is likely to be underestimated.
9

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創造-以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的IC設計實驗室為例

曾立欣, Lenny Ts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造是組織所需要面臨的重要議題,而為了有效達成知識創造的目的,優良的人力資源管理是關鍵因素之一。成功的企業知識管理,來自於人力資源管理的支持,帶動良好的組織文化和結構,以及員工樂於分享、創造並應用知識的組織能力。 面對提昇與加強國家競爭力與產業技術的過程中,人力資源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大學是人力資源的大本營,大學在技術網路中,扮演兩種角色,第一是作基礎的研究,其知識可以做為廠商後續開發之用;第二,大學可以協助企業訓練人才,特別是增強理論方面的知識,妥善運用大學研發實力已成為政府科技政策中極重要的一環。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欲探討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組織知識創造的重要活動,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知識創造的互動,而研究對象為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之大學IC設計實驗室。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內涵 研究發現1-1:大學實驗室的人力組成會影響實驗室教育訓練。大學實驗室的博士生組成會影響實驗室教育訓練涉入程度。人力組成中的博士生在實驗室的比率,比率越高,實驗室技術類教育訓練越紮實。 2、大學實驗室的組織知識創造活動內涵 研究發現2-1:大學實驗室知識庫的技術文件管理,可以顯著的縮短成員的學習時間,幫助成員快速的進入到學習的下一個階段,提早成為實驗室具有知識創造能力的一員。 研究發現2-2:大學實驗室透過師徒制的帶領方式,有助於組織內分享內隱知識。 研究發現2-3: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強調的重點不同,會影響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方式。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越強調研究上的前瞻性,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技術移轉。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越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合作開發。 研究發現2-4:大學實驗室的建立原型過程中,採取資訊的重覆來幫助實驗室的知識學習。 研究發現2-5:大學實驗室的跨層次知識擴展,有助於實驗室內部知識庫的知識累積與創造。 3、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知識創造活動的互動 研究發現3-1:大學實驗室人員組成中的共同背景程度高時,有助於影響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大學IC設計實驗室成員來自於電子、電機相關領域時,有助於內隱知識的加速分享。 研究發現3-2:大學實驗室的內部氣氛會影響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大學實驗室的內部氣氛開放時,有助於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 研究發現3-3:大學實驗室的組織設計強調技術領域的專案編組時,實驗室確認觀念方式會 強調透過專案團隊討論的方式,達到確認觀念的目的。 研究發現3-4:大學實驗室在知識創造的考量下,會影響實驗室組織結構的設計。實驗室組織結構在層級結構下,更加強調按照技術領域的專案編組,而專案編組的重要性凌駕於層級結構之上。 研究發現3-5: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會影響實驗室工作設計。 / In knowledge-economy era, knowledge creation is the essential issue that each organization is urged to face.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creation, well-organiz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Universities are the crib of human resource. In technical network, universities play two important roles. The first role is to do fundamental researches, which leads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s in the industry. The second one is to help cultivate the skillful personnel for the industry, especially enhance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research potential in universities has already been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govern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labs, the vital activities in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he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the IC-design Labs in universities, which possess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academic fields and devote to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10

使用產品生命週期管理方法建構設計服務平台的探討—以IC設計業為例 / Using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method to architect the design service platform – case study of IC design industry

廖柏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C產業在過去20年間隨著市場環境的變遷,形成ㄧ個專業分工的產業供應鏈,大部分的公司不再是垂直整合各個環節進行設計與製造,而是充分利用外包與代工進行產品的開發。台灣的IC設計產業因而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茁壯成為大型的公司,並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運作模式,提供客戶高品質、快速以及彈性的服務。而隨著公司的成長,過去習以為常的管理方式逐漸不再適合,尤其在因應彈性作業而開發出的資訊系統更讓資訊分散於各處,開發過程中必須投注大量的人力以應付層出不窮的工程變更,以及因資訊內容不一致所造成的錯誤,進而影響公司過去賴以成長的低成本、高品質、快速與彈性基礎。因此,如何整合現有產品開發環境讓整個IC設計過程更為順暢,是台灣IC設計產業目前的一大重點投資。 本研究針對這樣的發展趨勢,從整個IC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思考,提出使用生命週期管理方法建構設計服務平台的探討,藉由設計製造上下游流程之串連,建立純淨的資訊流與透明的工作流,並從人員的角度探討如何進行組織變革,提供業界一個使用生命週期管理方法整合產品開發流程的IC設計服務平台作為參考。 本研究提出的設計服務平台,主要重點在於透過角色定義的方式,透過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系統的控制、連結與協同作業功能,讓開發團隊的各個成員可以在平台上充分的使用系統中正確無誤的資訊;並透過組態的功能,將IC產品內容加以結構化,以建立各項功能的關聯性,讓提供IP的創意者的貢獻與績效可以快速的衡量,簡化IP價值的計算方式,提高成員提供創意分享與共用的意願。PLM達到企業希望借助IP的綜效取得市場領先地位的目的,打破過去台灣IC設計公司因部門獨立管理IP、機密之考量,使資訊過於封閉導致無法直接與其他單位分享。 同時,本研究也對實施IC設計服務平台時,提出使用PLM系統而必須考慮的資訊系統導入、人員行為模式以及企業經營及作業面的管理之實施方法,以提高設計服務平台建置的成功率。

Page generated in 0.01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