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裴陸生之政治理論

唐光華, Tang, Guang-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計七萬字。內容分導論、本論與結論。 導論部分將介紹斐路生的生平與研究經歷、思想背景和研究重點及著作。本論分五章 :第一章為心理、文化研究法與個案研究,乃對斐路生政治理論做方法論層次之分析 ,第二章為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認同危機,乃以緬甸為個案進行理論層次之探計;第三 章為政治發展過程中的合法性危機,乃以中國為個案進行理論層次之探討;第四章為 過渡社會中民主政治之建立,乃分析過渡社會中的民主政治建立之可能、困難和策略 ;第五章為斐路生政治理論的評估,乃對斐路生政治理論之效用及限制加以評估。最 後為結論,乃對本文各章做扼要之總結。
2

排灣族的名制 / A Study of Paiwan naming System

鍾興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名制(naming system),是個人的表記符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名制,所以也成為民族誌紀錄不可或缺的項目。排灣族的名制,是民族重要的文化,是先祖使用千百年的識別系統與標記符號,名字更是代表自己與家族間重要血脈與淵源的證據。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各族就已經建立了ㄧ套完整的傳統名制,但由於各族的家庭組織、社會結構、風俗各方面繁雜互異,所以在名制上也表現出高度的多樣性。 日本學者,從人種、語言、體質、風俗習慣等,將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性之分類,並開始從事廣泛的學術調查,奠定了臺灣原住民族在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的基礎。其中,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1912年「日本番通」森丑之助,從社會組織與文化特色之研究,認為有許多相似又相近的地方,因此將其歸為同一族群,直至1935年,移川等三人合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此巨著是以各族的口傳,系譜知識為線索,探討原住民族的氏族、部落遷徙的過程,重構各族以遷移為中心的歷史,分臺灣原住民族為九族。 初期,對於名制的研究並沒有積極的加以處理,僅在社會組織、親屬制度或生命禮儀範疇中提及命名制度與方法。日本時代晚期,才開始對於名制較有全面性的研究。不過,對於名制議題的研究與討論,長期以來,大都仍停留在初期研究的範疇中,進展的部分也僅約略提到名制及其命名現況,既使是對名制的專論研究,也零星的出現在各族名制的研究,要全面性的探討有關各族的名制研究與分類,實屬少見;近十餘年,出現由本民族的專家或學者提出研究結果,而其研究議題與方法,均能傳遞本民族的觀點(indigenous perspective),研究的內容,更攸關於民族文化的永續及社會實際的運行,踐履追求爭取民族的主體性,並強化回復傳統名制之方法與政策。 排灣族為本研究主軸,並試圖從排灣族的傳統名制,作為與傳統名制相似的魯凱族、卑南族列為比較之議題共同研究討論。排灣與魯凱、卑南三族係屬不同的民族,在名制類型上同屬「非永續性的家名制」,但其名制與家戶的社會階層、地位、親屬繼承或其他文化祭儀等慣俗,存有相當大的差異。學者指出,在親屬制度上,其關鍵在繼承法則有所不同,排灣族為長嗣繼承,魯凱族為長男繼承,卑南族採長女繼承制度,所以,可見該三族的親屬制度的異同處。 衡諸台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所被吸納的國家是清國、日本國和中華民國,「創姓登錄」便成為原住民納入國家體制過程的重要一環,「改朝換代」所帶來的「改名換姓」,也必然對各族造成一片混亂並對民族承受力提出考驗。姓名政策,影響原住民族社會深遠,是當代國家施政與民族政策重要議題之一,回顧日據時期改和氏姓名與戰後改漢名漢姓政策,造成原住民族社會問題與認同危機。 七〇年代,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起,還我姓氏運動成為重要訴求之一,讓政府從政策面與法制面,提出族譜編纂、姓名條例修法、訂定原住民身分法與其他名制研究發展等具體的改革與回應,族人可以依民族意願自由選擇身分與姓名。但是,二十餘年來登記回復傳統名字者門可羅雀,未如預期。回復傳統名字對原住民的意義是甚麼?原運推動者認為,還我姓氏的意義,是讓原住民各族群的傳統命名文化能重現,因為它本身就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之間的不同,也是自我認定最基礎的地方。 整體而言,臺灣已朝多元文化與多元民族國家發展,認同並取得原住民身分是一種趨勢,許多具原住民身分之學者專家,從本民族的角色與觀察,對名制研究的深入與使命,強調名制仍然是民族社會穩定發展的力量,它不只是辨別符號,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間的不同,更是代表著自我認同與民族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但是,在姓名政策上,卻未獲回響,究竟是制度上未臻完善,抑或傳統名制遭族人唾棄,尚有許多值得深思並探討的空間。
3

中山先生的建國理論-一個政治學上現代化理論的探討

汪文珊, Wang, We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借助最新政治現代化的理論來闡述 國父的建國策略,就論文 內容的安排而言,著重於闡析現代化過程中五項危機的意義及 國父對解決這些危機 所提出的辨法。各章大要如下:第一章導論。第二章建國過程中人民對政治社群的支 持問題-認同危機。第三章建國過程中人民對權威當局與典則的支持問題-合法性危 機。第四章建國過程中行政制度建立的問題-貫徹危機。第五章建國過程中政治制度 建立的問題-參與危機。第六章建國過程中的經濟問題-分配危機。第七章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